摘要:当27岁的白宫新任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亮相电视荧幕,其耀眼形象立刻吸引了众人目光——金发碧眼,妆容精致,言辞犀利。作为史上最年轻的发言人,这位政治新秀毫无惧色。
当27岁的白宫新任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亮相电视荧幕,其耀眼形象立刻吸引了众人目光——金发碧眼,妆容精致,言辞犀利。作为史上最年轻的发言人,这位政治新秀毫无惧色。
她激进的工作风格让她频频登上头条,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她那日益缩小的鼻翼。有网友戏谑道:“她莫不是找了迈克尔·杰克逊的整形医生?”
这张频繁出镜的面孔,不过是MAGA世界冰山一角的显现。
卡罗琳·莱维特/图源:视觉中国
近期,“海湖庄园脸”(Mar-a-Lago Face)在美国社会引发了极大的轰动。时尚媒体《沙龙》提到,海湖庄园脸俨然成了特朗普核心圈层的独特“标志性元素”。整形医生也披露,“大量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刻意晒出迈阿密风格的古铜肤色、拥有饱满嘴唇以及如丝绸般顺滑的肌肤”这样的风尚,在特朗普的地盘正愈演愈烈。
《好莱坞报道者》指出,特朗普核心圈子里有几位女性,最近都进行了整容手术,而且一些男性也不甘示弱,纷纷加入到整容的队伍当中。
这股在政坛兴起的整容风潮,其实早在去年大选期间就已隐隐露出迹象。去年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就被媒体看作是一场整形手术的“狂欢派对”。随着特朗普有望重返白宫,一批批面容相似的人在海湖庄园接连现身。
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劳拉·特朗普、小特朗普的未婚妻金伯利·吉尔福伊尔、极右翼活动家劳拉·卢默……她们并肩而立,眉毛上挑、下颌锋利、嘴唇饱满,妆容浓重,仿佛出自同一位整形医生的“妙手”。
外界对这种“用力过猛”的外形嘲讽不断,左翼人士更是将其戏称为“海湖庄园脸”或“保守女孩妆容”。
然而,这股潮流远非仅关乎美的标准,它更是对特朗普本人的无声效忠,同时也是特朗普时代的一种政治符号——在极化加剧的当下,夸张乃至过度的女性面孔,成了胜利的狂热注脚。
一张张脸的背后,是特朗普用真人秀的逻辑,重塑着美国政治和社会文化。
忠诚也能“塑形”
“海湖庄园脸”的称呼,源自特朗普位于佛罗里达棕榈滩的私人领地。
这座奢华的庄园,是特朗普在1985年购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不仅是一处豪华住所,更是他重塑美国政治和文化叙事的试验场。
正如巴塞罗那阿巴特·奥利巴大学传播学教授胡安·洛佩斯·阿莱格雷所言,在纽约,特朗普只是一个俗气的富豪,但在佛罗里达,他的美学终于找到了归宿。从深蓝州转向红州,特朗普在海湖庄园建起了一个带有独特审美标志的“夏季白宫”。
2017年3月22日拍摄的美国佛罗里达州棕榈滩海湖庄园/图源:新华社
在耶鲁大学社会学领域的权威教授阿尔卡·梅农的观点里,“‘海湖庄园脸’这一现象,其实意味着整形手术审美正经历着一场‘复古’——重新回到了那个一眼就能瞧出谁做过整形手术的时代。”
正如整形医生法林所提及的,所谓的“海湖庄园脸”,直观地反映出美国女性对特定面部结构的青睐,尤其是东欧女性所具备的显著特征——高耸的颧骨、紧致的下颚线条以及立体感十足的面部轮廓。
这种着重突出雕塑感与对称性的面容特征,在社交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的审美体系里其实早有端倪。所谓的“Instagram Face”,正是借助滤镜、整形手术以及后期修饰等手段,精心打造出的立体感强烈、面部饱满且紧致的面容。
而在更为久远的时期,以福克斯新闻为代表的保守文化,也推崇一种特定的女主播形象——一头大波浪卷发、妆容浓重、面部轮廓紧致、笑容标准规范,这种形象要求女性既要凸显自身的性别吸引力,又必须表现得温顺服从。
与普通的时尚潮流大相径庭的是,在海湖庄园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一张填充物更为显著的脸,所彰显的是权力地位,带来的是更为稳固的身份认同感以及在政治领域获得认可的机会。
有报道称,南达科他州州长克里斯蒂·诺姆(Kristi Noem)特意矫正了牙齿,期望借此提升自己在特朗普团队中担任重要职位的可能性。共和党战略家罗恩·邦让表示,诺姆此举是在向特朗普展示自己在镜头前的出众表现力,她具备特朗普所期望的明星效应,同时完全契合特朗普所构建的世界观中女性的形象模式。
诺姆堪称是特朗普口中“女人必须穿得像女人”这一理念成功实践的典范。过去留着一头干练短发的诺姆,在MAGA运动推进过程中,迅速调整自己的形象以贴近特朗普心目中的女性形象。她的头发逐渐变长,最终烫成了波浪卷。如今的她,俨然成了小唐纳德·特朗普未婚妻金伯利的“翻版”,又或者是一个黑发版本的劳拉·特朗普(特朗普的儿媳)。而牙齿矫正,不过是她漫长形象改造进程中的最新一步举措。
前共和党众议员马特·盖茨,也是MAGA运动中形象改造最积极的一员。早在去年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就以棱角分明的新造型亮相,丰满的颧骨、弯弯的眉毛和僵硬的脸,皱纹一扫而光。有整形医生认为,他注射了大量肉毒杆菌和填充物。
马特·盖茨
在如今的美国政治中,带有“力量感”的白人男性,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男人们试图借助外形的改造,以贴合人们熟悉的那种“掌控局面”的模板。
去年那张特朗普遭遇袭击后握拳怒吼、满脸血迹的照片,就是这种力量崇拜的极致体现。在这场大选中,共和党也明确把“男性气概受到威胁”的焦虑,转化为动员手段之一。
一个人在特朗普政府中能否接近权力,是否至少部分取决于他是否愿意按照MAGA的审美观塑造自己?对此,《琼斯母亲》杂志称,任何人都会有“做海湖庄园脸”的冲动。
但问题在于,为了政治上的一致性,有意无意地接受外科手术,自我会发生什么变化?在最极端的情况下,结果可能会像源源不断的机器人一样,难以分辨,黯淡无光。
是倒退还是怀旧?
特朗普的回归,不仅体现在“海湖庄园脸”这种时尚风潮上。
在一则于去年11月爆火的TikTok视频中,博主埃莉西亚·伯曼通过分析正在流行的美容风格——极度纤瘦、去除纹身、无妆容感妆容,以及“犹他卷发”(一种常见于保守派女性群体、造型规整的波浪卷发),将这些微妙的变化,与特朗普可能再次胜选的政治气候联系起来。
在后续的视频中,伯曼进一步谈到了越来越热的整形手术潮流,并主张这代表着一种更广泛的保守文化“回摆”。
“海湖庄园脸”是在特朗普圈内流行的非典型整形美学,追求的是一种效果极度明显的年轻化,但这种狂热难以持续,以演艺圈为代表的“自然整形”潮流,代表了一种更广泛的传统趋势。
在疫情后的时代,以“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海莉·比伯为代表的一众女明星,每次踏上红毯,其妆容都散发着一种源自本真的光泽,仿佛填充物被悄然溶解后留下的平滑质感,尽显自然之美。
当下,为契合人们对“自然”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医生摒弃了简单粗暴的皮肤拉紧手段,转而采用深层平面提升技术。同时,脂肪移植正逐步取代人们对玻尿酸填充剂的过度依赖,旨在达成更为柔和、持久,且贴合自然比例的面部修饰成效。
从审美趋势的层面审视,曾经大力推崇多样性与个性化的左翼文化,正悄然朝着更为传统、更贴合中产阶级审美的规范转变——一种以白人面孔为默认参照的“自然美”标准。
文化评论人兼数字策略师阿布哈·阿哈德将这一现象命名为“夸张版优生学”,并发出警示:其本质上仍是在重申以欧洲为中心的审美范式。
与此同时,这股潮流还伴随着对“超级女性化”特质的再度强调,即一种更贴合传统性别角色的外观规范。或许正因如此,“Trad wife”(传统妻子)才能在社交媒体上发展壮大,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第一夫人Melania Trump前后对比/图源:VOGUE中国
这种愈发显著的保守思潮,在超级男性气质层面同样展现得淋漓尽致。
自2023年年末起,便有敏锐的观察者留意到硅谷所弥漫的男子气概强势回归的态势。
回溯往昔,旧时代的科技富豪们,热衷于身着巴塔哥尼亚夹克,脚蹬欧布斯跑鞋,秉持着一种低调内敛、谦逊有度的美学理念。然而,步入特朗普时代,这套审美范式开始分崩离析。新一代的科技巨头们,从皮夹克、大金链、大腕表,到日益凸显的肱二头肌,愈发强调彰显力量感与地位的着装风格。
这种对性别二元化气质的执着追求,被视作是对过往时代的深深迷恋。
去年,趋势预测领域的专家肖恩·莫纳汉,便敏锐地捕捉到一股新兴美学理念的悄然兴起,并将其命名为“Boom Boom”美学(此命名灵感源自香槟喷溅、合同敲定时的拟声词)。
在他看来,这一新美学借鉴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那种张扬外露的魅力与鲜明的阶级标识,其核心要义在于,不惜重金打造奢华形象,只为营造出挥金如土的假象。
从男性身着的宽肩、松身“权力西装”,到女性披挂的华丽皮草,这种美学风格无形中强化了人们对“权力男性”与“炫耀性女性”的复古式想象。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多元化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的美国,这种审美回潮为何来得如此迅猛?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与政治紧密交织的时尚潮流,究竟暗藏着怎样的残酷现实?
喧嚣的暴力
美国文化倚重视觉沟通。
从20世纪中叶麦迪逊大道广告业兴起开始,如何“在三秒内抓住注意力”就成了一项核心命题。图像要够直白,信息要够密集,目的不是解释清楚,而是制造冲击感。
这种视觉压倒内容的传播方式,早已深深嵌入美国社会,也悄然改变了人们对政治、身份乃至权威的理解方式。
从电视辩论到竞选广告,从面孔气质到总统服饰,权威往往不是通过说服建立,而是通过“看起来值得相信”来获得。
在这样一个高度依赖传播的社会,加上根深蒂固的个人英雄主义传统,政治也逐渐变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视觉叙事。
4月27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白宫拍摄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新华社记者 胡友松 摄
尽管多元化进程的推进会催生出更为多元的身份想象空间,但在秩序重新构建的过渡阶段,模糊不清与混乱无序的状况实难避免。 更为关键的是,这份混乱并非仅源于文化认同层面的重构,更深层次上,它源自一种不断累积的结构性不安。
从2008年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到疫情肆虐、通胀高企、种族冲突频发以及地缘对抗加剧,美国社会底层民众内心的不安全感始终如影随形,未曾有丝毫消减。
当传统的上升通道变得遥不可及、难以企及时,人们便会将目光投向一些清晰可辨的身份锚点——外貌特征、风格气质,乃至讲话方式,都成了能够被迅速识别的符号。而且,这些符号往往在潜意识里被默认设定为白人中产阶级的模样。
在特朗普所构建的世界里,一张能够引发强烈视觉冲击的脸,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了任何实际能力——他对美貌的迷恋可谓人尽皆知。
那独具特色的MAGA美学,与特朗普式的执政风格可谓一脉相承——表面的喧嚣热闹,恰恰是最适合用来掩盖现实暴力的“华丽外衣”。今年1月底,画着夸张妆容、顶着一头大波浪卷发、头戴棒球帽的诺姆,以国土安全部长的身份,现身布朗克斯,参与针对无证移民的抓捕行动。
实际上,她既没有在国土安全部的工作经历,也毫无执法经验可言。然而,在争议声中持续推进的大规模驱逐移民行动,却在她那夺人眼球的镜头表演下,竟莫名地增添了几分“性感”的色彩。
国土安全部长克里斯蒂·诺姆/图源:视觉中国
诺姆竟将所谓的“非法移民”贬称为“邋遢鬼”,还宣称应将他们立即清除。她甚至让被逮捕的男性移民赤膊上身,如道具般站在自己身后,那场景宛如影视剧中的荒诞画面。正如巴纳德学院艺术史教授安妮·希格内特所言,那些顶着“海湖庄园脸”的女性,正在演绎特朗普政治形象的核心部分。
只要她们有意,新闻的焦点便能迅速从政策本身,转移到这些女性所营造的视觉冲击上。“海湖庄园脸”,恰恰凸显了特朗普主义的一种典型特质:用热闹喧嚣来掩盖现实真相,这可是特朗普惯用的伎俩。
整形留下的痕迹难以抹去,就如同这种真人秀式的政治对公共空间的侵蚀,也绝非轻易能够消除。
在批评者眼中,MAGA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散发着冷酷无情的能量。他们依托基于保守性别观念构建的美学,最终炮制出一种浮夸的“美感”。这恰似特朗普所构筑的旧美国理想——充斥着帝国霸权与资本主义的腐朽,还加速将这一切变成了人们眼前的噩梦。
来源:破局者Bre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