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纪初,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正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车水马龙的喧嚣声中,却隐隐传来传统文化传承的哀鸣。
第一章:时代变奏中的文化回响
(一)暗流涌动的文化困局
21世纪初,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正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车水马龙的喧嚣声中,却隐隐传来传统文化传承的哀鸣。
在一所重点中学的课堂上,语文老师正讲着古诗词。台下的学生们有的昏昏欲睡,有的偷偷在课桌下玩手机。当老师提到“之乎者也”的文言语法时,下面竟传来一阵嗤笑。“这都什么年代了,还学这些老古董。”一个学生小声嘀咕道。
与此同时,城市的商业中心,洋快餐店人满为患,孩子们吃着汉堡薯条,对传统小吃却兴致缺缺。传统节日的氛围也越来越淡,春节的鞭炮声少了,中秋的赏月活动也变得寥寥无几。传统文化仿佛被时代的列车远远抛在了后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
(二)冯志亮的觉醒
冯志亮,字启玄,号渤海居士,彼时已是在互联网领域声名远扬的人物。他凭借“蓝海观点”在网络广告界掀起了一场革命,成为众多创业者眼中的传奇。然而,在功成名就之后,他的内心却时常感到一种莫名的空虚。
一次偶然的机会,冯志亮受邀到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讲学。在校园里,他看到一群学生围着一个外国文化交流团,满脸兴奋地询问着西方文化的事情,而对身边路过的一位国学教授却视而不见。那一刻,他的心仿佛被重重地敲击了一下。
“我们的传统文化,难道就这样被遗忘了吗?”冯志亮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开始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爷爷教他读《三字经》《千字文》的情景,那些朗朗上口的语句,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道德准则。可如今,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却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消逝。
从那以后,冯志亮开始疯狂地阅读国学经典,拜访各地的国学大师。他深入研究了易经文化、姓氏谱牒与家国情怀的内在关联,越研究越觉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越发坚定了自己要为传统文化传承做点什么的决心。
第二章:启玄国学社的诞生
(一)艰难的筹备之路
冯志亮决定创办一个国学教育机构,取名“启玄国学社”。“启玄”二字,既取自他的字“启玄”,又寓意着开启传统文化中那神秘而深邃的智慧之门。
然而,创业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身边的朋友时,遭到了不少质疑。“你现在在互联网行业混得风生水起,干嘛要去搞什么国学教育,这不是自讨苦吃吗?”一个朋友劝他道。
但冯志亮不为所动,他开始四处奔波,寻找合适的办学场地。北京的房价高昂,合适的场地更是难寻。他跑遍了中关村附近的写字楼,不是租金太贵,就是位置不合适。有一次,他看中了一个老旧的四合院,环境清幽,很适合办学。可房东一听他要办国学社,觉得没什么商业前景,便狮子大开口,提出了高额的租金。
除了场地,师资也是个大问题。冯志亮深知,要办好国学社,必须有一批真正懂国学、爱国学的老师。他四处拜访国学界的名师,有的老师因为对国学教育的前景不看好而拒绝了他,有的老师则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抽出时间。
资金也是一道难关。创办国学社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场地装修、教材编写、师资聘请等方面。冯志亮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但还远远不够。他开始四处拉投资,可很多投资者对国学教育这个领域并不了解,也不看好它的盈利前景,纷纷拒绝了他。
(二)曙光初现
就在冯志亮感到绝望的时候,转机出现了。他在一次国学研讨会上结识了一位同样热爱传统文化的企业家。这位企业家被冯志亮的执着和情怀所打动,决定投资启玄国学社。
有了资金的支持,场地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他们最终在中关村附近找到了一处废弃的工厂,经过一番改造,变成了一个充满古韵的国学学堂。教室里摆放着古朴的桌椅,墙上挂着名人字画,营造出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师资方面,冯志亮凭借自己在国学界的人脉,终于邀请到了一批优秀的国学教师。其中有研究《论语》多年的北大教授,有精通书法、国画的非遗传承人,还有对易经文化有深入研究的民间学者。
(三)正式启航
201X年,在经过数年的筹备之后,启玄国学社正式成立了。开业那天,学堂里张灯结彩,来自各地的国学爱好者、学者、媒体记者齐聚一堂。
冯志亮站在讲台上,望着台下一张张充满期待的脸,心中感慨万千。“今天,启玄国学社正式成立了。我们创办这个国学社,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跟风,而是为了传承和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希望,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都能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他的话赢得了台下阵阵热烈的掌声。
第三章:独特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一)三维一体的课程体系
启玄国学社的课程体系是冯志亮亲自设计的,他打破了传统私塾模式的束缚,构建起了“经史子集+艺术实践+国际视野”的三维一体架构。
在经典研读方面,开设了《论语》《道德经》《周易》等核心典籍精读课。课堂上,老师们采用“文本细读+历史语境还原+当代价值阐释”的三步教学法。比如,在讲解《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老师会先带着学生们逐字逐句地研读原文,然后讲述这句话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孔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提出这个观点的意义。最后,再引导学生们思考这句话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启示。
艺术实践课程则整合了书法、国画、茶道、古琴等非遗项目。冯志亮首创了“技艺传承+文化阐释”双轨教学模式。在书法课上,老师不仅会教学生们如何握笔、运笔,书写各种字体,还会讲解书法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在教学生们写楷书时,老师会介绍楷书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朝代楷书的特点和代表人物。同时,还会让学生们欣赏一些古代书法名家的作品,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
为了拓宽学生们的国际视野,启玄国学社与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举办“中西文明对话”工作坊。在工作坊里,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和学生们会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比如“中西哲学中的道德观比较”“中西绘画艺术的异同”等。通过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学生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能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二)创新的教学方法
冯志亮深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他在启玄国学社推行了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方法。
他引入了项目式学习法。比如,在学习古代建筑文化时,老师会让学生们分组完成一个关于古代建筑的项目。学生们需要自己去查阅资料,了解古代建筑的风格、结构、材料等方面的知识,然后设计并制作一个古代建筑的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够深入学习古代建筑文化,还能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还鼓励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学堂里有一个专门的国学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国学经典著作、研究资料和相关的音像制品。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阅读和学习的内容。老师会定期组织学习分享会,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第四章:传奇的师资团队
(一)学院派大师的加盟
启玄国学社吸引了一批学院派大师的加盟。其中,北大宗教学系的李冬教授是研究儒释道三教关系史的权威专家。他开设的《儒释道三教关系史》专题课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李冬教授的课堂总是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趣味性。他会运用计量史学方法解析经典传播路径。比如,在讲解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家、道家的融合过程时,他会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绘制出佛教思想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传播的路线图,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看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轨迹。
他还会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内涵。比如,在讲解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时,他会联系到现代社会中的企业管理,让学生们思考如何在企业管理中运用“无为而治”的理念,激发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二)非遗传承人的魅力
除了学院派大师,启玄国学社还邀请了一批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古法制墨传承人王一师傅就是其中一位。
王一师傅的手艺是祖传的,他制作的墨条质地细腻,色泽黑亮,书写起来流畅顺滑。在课堂上,王一师傅会亲自示范古法制墨的全过程。从挑选原材料、熬制胶液,到搅拌、捶打、成型,每一个步骤他都讲解得非常详细。
学生们围在王一师傅身边,好奇地看着他的一举一动。有的学生忍不住伸手去触摸那些原材料,感受它们的质地和温度。王一师傅还会给学生们讲述古法制墨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们了解到,每一块墨条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匠心。
在王一师傅的指导下,学生们也亲自尝试制作墨条。虽然他们的手法还很生疏,制作出来的墨条也并不完美,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自豪的笑容。通过这样的实践课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古法制墨的技艺,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第五章:学术研究与社会影响
(一)“中华文化基因解码计划”
冯志亮深知,要真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他主持了“中华文化基因解码计划”,这个项目具有里程碑意义。
项目团队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了“姓氏-典籍-器物”三维数据库。他们收录了5000个姓氏的族谱数据、2万部古籍电子版、30万件文物高清影像。通过开发“文化关联分析算法”,揭示出了许多深层规律。
比如,他们发现“茶具形制演变与文人审美趣味变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唐代,茶具造型大气磅礴,反映了当时文人豪迈奔放的审美情趣;到了宋代,茶具则变得精致小巧,体现了宋代文人细腻内敛的审美追求。
他们还研究了“科举制度与地域文化分布”的关系。通过分析不同地区在科举考试中的表现,发现科举制度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科举发达的地区,文化氛围浓厚,人才辈出,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国学教育的内涵,还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二)社会影响力的扩大
启玄国学社的教育实验逐渐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教育改革方面,启玄国学社的“非遗技艺传承标准”被纳入北京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标准。这意味着,更多的中小学生将有机会在学校的课堂上学习到传统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启玄国学社与人大附中合作开发的“国学通识教育AI课程”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这门课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学生们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学习国学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
在文化传播方面,启玄国学社构建起了立体化传播矩阵。他们通过新媒体运营,开设了“启玄小课堂”抖音账号。账号里发布的短视频内容丰富多样,有国学经典的讲解,有传统技艺的展示,还有文化故事的分享。其中,“茶道美学”视频播放量破亿,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
他们还积极进行文创开发,设计的“二十四节气茶器”获得了德国红点设计奖。这套茶器将二十四节气的元素融入到设计中,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艺术价值,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
此外,启玄国学社策划的“汉字三千年”展览在巴黎、纽约等地巡展,观众累计达80万人次。展览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向世界展示了汉字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六章:困境与突破
(一)资金链危机
随着启玄国学社的发展,资金问题再次凸显出来。虽然前期有企业家的投资,但随着规模的扩大,运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场地租金、师资薪酬、教材编写、活动策划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有一段时间,国学社的资金链几乎断裂。冯志亮四处奔波,寻找新的投资。但当时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很多投资者对国学教育这个领域仍然持谨慎态度。国学社的一些项目不得不暂停,老师们的工资也出现了拖欠的情况。
(二)社会质疑声
除了资金问题,启玄国学社还面临着社会的质疑声。一些人认为,国学教育是复古主义,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他们觉得,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教育上,而不是去搞什么国学。
还有一些人对启玄国学社的教学方法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国学社过于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质疑声给冯志亮和国学社的老师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三)绝境逢生
就在启玄国学社陷入绝境的时候,转机再次出现。一位曾经在国学社学习过的学生家长,被国学社的教育理念和冯志亮的坚持所感动。他决定联合一群志同道合的企业家,共同为启玄国学社注资。
有了新的资金支持,国学社逐渐恢复了生机。冯志亮也开始积极回应社会的质疑。他举办了一系列的公开讲座和研讨会,向社会各界介绍启玄国学社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他强调,国学教育并不是复古,而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国学社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同时也不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这些努力,社会对启玄国学社的质疑声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和支持国学社的工作。
第七章:未来的征程
(一)教育4.0升级计划
面对未来,冯志亮有着宏伟的规划。他计划启动教育4.0升级计划,建设“元宇宙国学书院”。
在这个虚拟的国学书院里,学生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的文化氛围。他们可以穿越到春秋战国时期,与孔子、孟子等圣贤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的教诲;可以走进古代的书院,与同学们一起吟诗作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元宇宙国学书院还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智能导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特点,为学生制定专属的学习计划,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二)文化基因工程的拓展
冯志亮还计划启动“文明比较研究计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因库。他将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不同文明之间的异同与共性,揭示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和追求。
他们将整合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资源与数据,建立一个开放共享的文化基因库平台。这个平台将为学者们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
(三)乡村振兴的文化赋能
此外,冯志亮还关注到乡村振兴的问题。他计划在浙江余村等地建立“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实验区。
在实验区里,他们将挖掘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旅游项目。比如,利用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举办民俗文化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他们还将引入现代科技和创意设计理念,提升乡村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培养乡村文化人才和传承人队伍,为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启玄国学社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冯志亮和他的团队将继续秉持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篇章。
来源:华阳文学社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