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四川省劳模杨隆梅:用一根竹丝串起非遗传承赋能乡村振兴路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4 17:28 3

摘要:2025年五一前夕,崇州市道明镇的竹林在晨雾中沙沙作响,29岁的杨隆梅蹲在继军竹制品厂的车间里,指尖翻飞间,细如发丝的竹篾在模具上织出流畅的弧线。五一劳动节前夕,这位来自崇州市继军竹制品厂的技术总监、“90后”非遗传承人荣获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称号,她以创新为

2025年五一前夕,崇州市道明镇的竹林在晨雾中沙沙作响,29岁的杨隆梅蹲在继军竹制品厂的车间里,指尖翻飞间,细如发丝的竹篾在模具上织出流畅的弧线。五一劳动节前夕,这位来自崇州市继军竹制品厂的技术总监、“90后”非遗传承人荣获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称号,她以创新为针、传承为线,用十年青春将传统竹编技艺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

斩获50项专利:让“老手艺”有了“新”活力

2013年返乡接手父亲留下的竹编厂,面对被火灾烧毁的半面墙和仓库里滞销的 5000 个竹筲箕,她直言:“再不转型,竹编只能活在博物馆里。”为拓宽竹编的市场空间与行业影响,杨隆梅先后赴中央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四川大学等高校进修,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竹编技艺深度融合。她以道明竹编 28 道传统工序为根基,结合生活美学与时尚潮流,对竹编工艺进行系统性改良,推动这项传承千年的技艺从实用器物向多元艺术形态转型。

在她的设计下,竹编不再局限于传统农具与包材,而是衍生出丰富的现代产品体系:以隔热锅圈为原型的竹编戒指、锁骨链,将实用功能与时尚美学巧妙结合;平面竹编图案被创新应用于皮包装饰,赋予传统工艺新的时尚表达;大型竹编公共艺术装置、景观造型等,更让竹编从 “田间” 走向 “公共空间”,成为城市与乡村的独特文化符号。经过多年实践,她带领团队实现竹编工艺的技术突破,成功将竹篾剖至28层,达到“薄如蝉翼”的精细水准,开发出3大领域、9 大系列、1300 种定制竹产品,获得版权专利50余项。

2023 年成都大运会期间,杨隆梅设计的芙蓉花竹编胸针作为官方伴手礼,凭借精湛工艺与文化内涵广受好评。如今,从崇州竹艺村走出的竹编首饰、灯具、家具及户外造景等产品,已凭借当代审美与优良品质畅销全国,并远销海外,实现销量与口碑双丰收。正如她所言:“希望让手艺变为艺术,让艺术回归生活。” 她用实际行动,让道明竹编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新的落点。

3000双手的非遗账本:用竹丝“织”出乡村未来

2020 年,杨隆梅在竹艺村创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探索出“公司 + 基地 + 农户”的产业模式,推动非遗竹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她整合全镇竹编资源,将最初10多位技师的“小作坊”,发展成为拥有 50 多位核心技师的专业团队,通过统一设计、分散生产、集中销售的标准化流程,带动 3000 余名当地群众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其中包括大量女性、留守老人与残疾人,人均年增收 5000—12000元。

为夯实非遗传承的本土基础,她免费开展技术培训,将 “十字编”“六角眼” 等传统技法转化为可复制的教学课程,吸引更多人接触竹编艺术。同时,她积极拓展“非遗 + 旅游”业态,将工作室打造成非遗研学基地,年接待游客及研学群体两万余人次,让竹艺村成为展示道明竹编的重要窗口。

杨隆梅还积极推动道明竹编与国际接轨,拓展其文化影响力。多年来,她跟随国家文化部的脚步,前往德国、英国、希腊、土耳其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中国竹文化。她自豪地说:“现在我不仅仅是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同时还有文化使者的身份,让我可以作为竹文化传播的使者去传播我们的中国文化。” 这份自豪,溢于言表。

此外,她积极与沃尔玛、maxmara 等国际品牌合作,实现跨界发展,将道明竹编带上了国际舞台。在这个过程中,她将国外的见闻与感触融入到竹编作品的创作中,赋予作品更丰富的内涵。“我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去看看世界的梦想。” 杨隆梅感慨地说。2023 年,在她的带领下,团队打破常规,开拓市场,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高达600多万元。

和众多非遗技艺一样,“传承” 也是道明竹编面临的重大挑战。杨隆梅坦言:“年轻人是感兴趣的多,愿意沉下心来以竹编为长久目标的少。”为激发年轻人的兴趣,实现跨代传承,她通过“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 及线上平台传播,持续激发年轻人对竹编的兴趣,为这项古老技艺注入新的活力。

从工艺创新到产业赋能,杨隆梅用 12 年时间,让道明竹编从面临转型困境的传统手艺,蜕变为带动增收致富、承载文化自信的特色产业。作为 “90 后”非遗传承人,她用坚守与实践证明:当非遗与时代同频,既能守住传统的 “根”,也能开好创新的 “花”,更能铺就乡村振兴的 “共富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陈秋妤 供图 受访者 编辑 曾雪柔

来源:锦观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