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政变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4 17:28 2

摘要:戊戌政变是慈禧太后发动的推翻戊戌新政的宫廷政变。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绪帝颁明定国是诏,推行变法,遭到顽固派的坚决反对。15 日,慈禧太后令光绪帝连下三道谕旨,将支持变法的帝党首领翁同龢开缺回籍;二品以上大臣授新职,须到皇太后前谢恩;命荣禄统

戊戌政变(1898年9月)

一、戊戌政变简述

戊戌政变是慈禧太后发动的推翻戊戌新政的宫廷政变。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绪帝颁明定国是诏,推行变法,遭到顽固派的坚决反对。15 日,慈禧太后令光绪帝连下三道谕旨,将支持变法的帝党首领翁同龢开缺回籍;二品以上大臣授新职,须到皇太后前谢恩;命荣禄统率北洋三军。7月底,怀塔布、杨崇伊等与荣禄密谋,预定 9 月初太后与皇帝同到天津阅兵时,举行政变,废黜光绪帝。维新派企图拉拢袁世凯,请他于阅兵时举兵击杀荣禄,救光绪帝出险;并有派兵包围颐和园之议。讵料被袁世凯出卖。9月 21日凌晨,慈禧太后从颐和圆赶回紫禁城,囚禁光绪帝,假光绪帝之名,又一次临朝“训政”,随即搜捕维新志士。28日,杀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六人,通缉康有为、梁启超,罢免支持变法的官员陈宝箴、江标、黄遵宪等数十人。新政措施,几全被废除,戊戌变法失败。史称“戊戌政变”。

(戊戌六君子行刑现场)

二、戊戌六君子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囚禁光绪帝,推翻新政,并下令搜捕维新人士。28日,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逮捕的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六人,同时处死于北京菜市口。史称谭嗣同等六人为“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谭嗣同(1865年-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华相众生、海褰冥氏、寥天一阁主等,湖南浏阳人。晚清官员谭继洵之子。中国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少年时先后师事欧阳中鹄、涂启先、刘人熙等浏阳学者。成年后为父命所迫,曾六赴南北省试。中日甲午战争期间,谭嗣同开始致力于维新变法,在浏阳筹建算学馆、创办新学、提出变法主张。北游访学时结交了梁启超,翁同龢等维新人士。回到湖南后,与唐才常等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以乃延年会,群萌学会笔等,宣传变法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宣布变法,谭嗣同被荐进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但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新政并发动政变,对维新派残酷镇压,谭嗣同为变法献身,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终年33岁。

谭嗣同代表著作有《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词仅存一首《望海潮》。其诗文风格雄健,感情真挚,富于民主思想与爱国精神。谭嗣同撰写的《仁学》大力宣扬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

康广仁

康广仁(1867年-1898年9月28日),本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又号大中,广东南海人,清末维新派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康有为的弟弟。

康广仁早年不事举业,认为国家弱亡,皆由八股锢禁人才所致。曾做过浙江小吏,后耻于官场污秽,腐败而辞官。1897年初,在澳门创办《知新报》,任总经理,旨在“发明民政之公理”,旋赴上海,倡设女学堂,并与梁启超等设立戒缠足会,遭守旧份子诋毁。后闻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即积极响应,主张在外交上联合英国,在内政上废八股取士之制,广开学校,讲求实用之学,以培养更多的维新爱国志士。1898年春,与梁启超结伴入北京,助康有为拟新政奏稿,奔走呼号不遗余力。

戊戌政变因梁启超带病往北京应付官试,与他同行,因而被捕,被捕入狱,谈笑自如,宣称“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1898年9月28日与谭嗣同等同时遇害,合称戊戌六君子。时年31岁。

杨深秀

杨深秀(1849年4月24日—1898年9月28日),本名毓秀,字漪村(一作仪村),号孴孴子,山西闻喜人,清末维新变法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进士。

杨深秀精通中西数学。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后授山东道监察御史。1898年3月,与宋伯鲁等在北京成立关学会,又列名保国会。6月上疏请定国时,弹劾礼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许应騤阻挠新政事。维新派湖南巡抚陈宝箴被人胁制时,他上疏辩护。戊戌政变中,不避艰危,援引古义,请慈禧撤帘归政,遂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杨锐

杨锐(1857年—1898年9月28日),字叔峤,又字钝叔,绵竹人,1857年生,清末维新派,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以举人授内阁中书,参加强学会、保国会,倡立蜀学会,光绪帝实行维新变法后,杨锐出任四品军机章京,参与新政。1898年与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六君子一同殉难,终年41岁。著有《杨叔峤诗文集》、《说经堂诗草》,以及《隋史补遗》、《晋书注》等。

林旭

林旭(1875年-1898年9月28日),字暾谷,号晚翠,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中国近代诗人,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林旭自幼入私塾学律赋,博学强记,聪慧好学。年长曾随岳父沈瑜庆游武昌,结识赞同维新变法人士陈宝箴、陈三立父子。1893年回乡参加福建恩科乡试,中第一名举人。1894年到北京参加恩科会试,不中。次年再次赴京参加乙未科会试,又不中,乃入贽于内阁中书。时值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清廷签订《马关条约》,基于国家与民族的严重危机,开始投身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维新变法运动。5月2日,与同试举人“发愤上书,请拒和议”,反对割让辽东和台湾。1897年入张元济等在北京创办的“通艺学堂”学习,增长了西学才干。1898年1月31日,发起并动员寓京的福建籍维新人士,成立闽学会,与粤、蜀、浙、陕等学会互通声息,传播西学。不久,康有为在京组织保国会,他为该会“始倡董事,提倡最力”。6月11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朝廷命四品以上各官荐举人才。翰林学士王锡藩以“才识明敏,能详究古今,以求致用,于西国政治之学,讨论最精,尤熟于交涉、商务,英年卓荦,其才具实属超群”,将他推荐给光绪帝。9月5日,与谭嗣同、杨锐、刘光第四人被授予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事宜。在9月5日到14日10天里,上书言事最多,不少变法上谕出自他的手笔。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再次“训政”,他与谭嗣同等皆被捕入狱。9月28日,被杀害于宣武门外菜市口。时年23岁。

林旭致力于维新变法,对推进变法作出了贡献。[3]其留下的诗集《晚翠轩集》,精妍博瞻,意味隽永。在外患频仍、国势衰颓、民生凋敝的晚清社会,特殊的历史条件铸成了其苦涩幽僻、用意谿刻的诗风,橄榄回甘,弥见风味。梁启超高度评价了他的文学成就:“其于诗词、骈散文皆天授。文如汉魏人,诗如宋人。波澜老成,环奥深秾”。林旭被视为学宋的同光体诗人,但在诗学观念上比较包容,其认为:“论诗如文较多派,能驿众家即无害”。

刘光第

刘光第(1859年—1898年9月28日),字裴邨,汉族,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赵化镇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诗人、戊戌变法时期重要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

刘光第光绪九年(1883年)中癸未科殿试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授刑部候补主事。

刘光第任京官期间,虽生活清贫,但廉洁自律,一尘不染。敬业勤慎,政绩甚佳。公余闭门读书,不事权贵。尽管自己官声颇好,升迁无碍,但见国难当头,常自忧虑,以致缺眠少食。思救国救民之策,非改革弊政,兴新学、行新政不可。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5日,光绪下诏赏他与谭嗣同、杨锐、林旭四人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政变发生,四章京及康广仁、杨深秀同被捕,于9月28日(旧历八月十三日)被杀害于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刘光第先葬于四川省富顺县赵化镇罗汉寺,后迁葬于富顺县城西湖旁五府山上。

来源:开朗明月P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