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因化学污染和海洋变暖面临死亡威胁 | 海洋与湿地·学术前沿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4 17:36 2

摘要:气候变化和化学污染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巨大威胁,而海洋生态系统更是首当其冲。因为海洋往往成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最终聚集地”,这些污染物不可避免地对海洋生物健康造成了深远影响。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本文约1670字,阅读约3分钟

气候变化和化学污染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巨大威胁,而海洋生态系统更是首当其冲。因为海洋往往成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最终聚集地”,这些污染物不可避免地对海洋生物健康造成了深远影响。

近日,在《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海洋温度和污染与短吻真海豚传染病死亡率相关”中,研究人员对1990年至2020年间在英国搁浅的海豚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海洋表面温度和多氯联苯(PCBs)浓度与海豚传染病死亡率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关联。

AuthorbogsuckersSourcehttps://www.inaturalist.org/photos/326708883

多氯联苯(PCBs)是一种极为顽固且有毒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们会对海洋哺乳动物的繁殖能力和免疫系统造成损害。尽管欧洲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明令禁止了PCBs的使用,但由于其高稳定性和生物累积性,它们仍然在环境中广泛存在。与此同时,气候变化正快速地改变着海洋环境,海洋热浪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这些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物种分布的改变、猎物可用性的变化以及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改变。

海洋哺乳动物被认为是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哨兵”,因为它们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其生存和健康状况受到整个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它们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积累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这种生物放大作用使得海洋哺乳动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远高于其猎物。海洋哺乳动物具有厚厚的脂肪层,这些脂肪层能够积累亲脂性污染物,如高浓度的多氯联苯PCBs,这造成它们体内免疫系统受损。

在过去几十年中,英国水域的海豚面临着严重的化学污染威胁。许多短吻真海豚被冲上岸,检测发现它们体内积累了令人担忧的高水平毒素。研究人员指出,曾经被禁止的化学品和不断变化的海水温度可能是海豚健康问题的“帮凶”,多氯联苯(PCBs)的每一次轻微增加都伴随着致命感染的更高风险。研究还发现,海洋温度的升高与海洋物种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增加有关,这可能会放大化学污染物如PCBs的免疫抑制影响。

此外,研究指出,短吻真海豚似乎正在从远洋向近岸水域迁移。这种变化可能是因为它们的猎物因气候变化而改变了分布,导致海豚需要到近岸区域寻找食物。然而,近岸水域的污染通常更严重,因此这种迁移也使得海豚更容易接触到PCBs和其他污染物。

传染病死亡率的驱动因素

研究发现,短吻真海豚体内的PCB浓度和海水温度的升高都与它们的传染病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具体而言,海豚体内PCBs每增加1毫克/千克脂肪,因传染病死亡的风险就增加1.6%;而月平均海水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因传染病死亡的风险则增加14%。研究还发现,成年雄性海豚体内PCBs的平均浓度为32.15毫克/千克脂肪,这意味着它们因传染病死亡的风险比体内没有PCBs的海豚高出51%。

此外,研究还通过模型分析确定了一个关键的PCBs浓度阈值:当PCBs浓度达到22毫克/千克脂肪时,海豚因传染病死亡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尽管总体上PCBs的浓度在下降,但成年雄性海豚体内PCBs的浓度下降得更慢,且仍然高于研究中确定的传染病死亡风险阈值,以及通常用于评估生理影响的阈值。

AuthorCharles J. Sharp Sourcehttps://www.sharpphotography.co.uk/

该研究表明,PCB浓度和海洋表面温度均与短吻真海豚传染病死亡风险正相关。这是首次在海洋哺乳动物中发现这种关联,并且研究还提出了一个新的PCB毒性阈值,这为未来的保护工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点。尽管目前不能确定海洋表面温度与传染病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但该研究结果与气候变化增加多种物种疾病威胁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研究人员认为,气候变化对这一物种的真正影响可能是通过改变猎物的分布和数量即猎物可用性的变化而间接实现的。

研究还指出,尽管PCB的总体浓度有所下降,但成年雄性海豚体内的PCB浓度仍然较高,这表明需要继续努力防止PCBs进入环境,并严格遵守《斯德哥尔摩公约》等国际协议。

同时,研究人员还强调了减少其他可能抑制免疫系统的污染物的重要性,鉴于海洋哺乳动物还面临着误捕、噪音污染和猎物枯竭等多种威胁,必须采取行动减少化学污染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同时,采用综合保护策略来应对这些威胁的相互作用。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编译 | Sara

审核 | YJ

排版 | 绿叶

欢迎评论

QUESTIONS & CRITICAL THINKING

【参考资料】

Williams, R. S., Curnick, D. J., Baillie, A., Barber, J. L., Barnett, J., Brownlow, A., ... & Johnson, A. C. (2025). Sea temperature and pollu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infectious disease mortality in short-beaked common dolphins., (1), 557.

https://www.earth.com/news/dolphins-face-serious-threats-from-chemical-pollution-and-ocean-warming/#google_vignette

【往期相关报道】

一起石油泄漏事件,如何改变了海豚的命运?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平台爆炸事件15年后回顾

印度古吉拉特邦海域发现逾680只海豚,为生态旅游带来新机遇

春潮涌动!长吻真海豚上演水下“爱的倒立”

禁令难止遗毒!澳大利亚海豚深陷“化学阴霾”

一群好奇的印度洋驼背海豚

新研究:香港水域中华白海豚数量锐减之谜

渔网变聪明了,海豚也能“听懂”危险信号

数字化希望:3D成像助力保护极危物种小头鼠海豚

揭秘海豚的“脂肪味觉”——母乳里的营养密码

雷州半岛东部中华白海豚种群现状浅析

背景图:北极科考期间,在格林兰西北部的北冰洋,划船从一个岛屿到另一个岛屿,研究因纽特人传统的捕鲸文化(聚焦一角鲸、白鲸、弓头鲸和海豹)。 ©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你知道吗?】长期以来,在全球,船舶的开放式螺旋桨在航行过程中给海洋生物带来了显著的伤害和死亡,尤其是对于大型海洋生物如鲸类、海豚、海龟、儒艮、海牛等。例如在北大西洋,因开放式螺旋桨撞击带来的鲸豚死亡比比皆是;如在卡塔尔海域,有超过50%的鲸鲨身上都有明显的螺旋桨伤痕。这显示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在我国也不例外,多年来沿海发现因被螺旋桨打死的海洋动物不在少数。此外,开放式螺旋桨对于人类(游泳者、潜水人员和海上作业人员)的伤害案例也比比皆是。许多专家建议,在海洋保护区、或重要海洋哺乳动物区域(IMMAs)或重要迁徙路线上降低船舶速度、加装螺旋桨保护装置,是减少损害、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良好举措。(海洋与湿地·宣)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