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对运动功能有什么影响?治疗方法有哪些?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4 17:35 2

摘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者常发生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化、骨量丢失等病理改变,导致生活质量严重降低。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者常发生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化、骨量丢失等病理改变,导致生活质量严重降低。

目前已跃居世界多发病第七位。我国相关权威机构统计,中国的POP患者人数在全球总病例中占比超过 50%,65岁以上的群体患病率32.0%。

另外,调查发现本病存在性别、年龄差异性, 女性患者人数较男性更多,尤其高龄女性的患病风险极大。

众所周知,骨折会对人体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比如运动功能障碍、营养不良, 如不及时治疗,则可能致人死亡。

多数患者在疾病的长期困扰下出现抑郁焦虑情绪, 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严重的身心负担。 故而POP的防治已经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重点。

从现有的情况看,我国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已逐步开展POP的风险筛查,各大媒体平台也进行了相关知识的普及。POP 起病隐匿,病程漫长,早期诊断难度较大。

大部分患者在发生躯体疼痛、脊柱变形等症状后才到院就诊,此时不仅治疗难度增加,预后效果往往也不理想。

需要指出的是,POP的治疗不能仅局限于提高骨密度,而是要同时考虑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骨骼由非胶原蛋白及矿物质等构成,起到支撑和保护机体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骨代谢的机制复杂,不仅与破骨细胞的酸化作用有关,还与成骨细胞分泌类骨质有关。

处于发育阶段的群体,骨骼不断构建、重建,在此期间,成骨与破骨一直处于平衡状态,而对于发育成熟的群体,骨骼趋于稳态。

相较于青年群体, 老年人的骨代谢能力弱化,存在较为严重的骨量流失,进而引起一系列骨骼疾病。

据统计,峰值骨量的60%-80%取决于遗传,其他的因素比如运动、体重、激素等也是常见的影响因素。过度运动、肥胖、不良生活习惯易导致骨量的流失。

研究发现,这部分群体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破骨细胞数量大幅增加。

研究发现,这类人群的破骨细胞非常活跃,普遍存在小梁骨变细现象, 相当一部分群体甚至发生断裂,骨量丢失,严重影响生活、工作。

其POP属于高转换型。老年POP则主要表现为低转换型骨代谢水平。分析其原因,推测是由于年龄增加,机体骨代谢能力下降,导致骨量大幅减少。

另外,高龄老人的免疫能力下降,对于炎性因子的抑制能力较差,而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等会使破骨细胞增加,成骨细胞减少。

不仅如此,高龄老人肌肉退化、体力活动减少等也会导致骨代谢水平下降。

肌骨关系密切

肌肉与骨骼在位置上毗邻,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可以释放机械信号以调节骨密度和肌质量,同时也能合成一系列生化因子,比如肌抑素、鸢尾素、骨钙素等, 实现相互调节。

它们作为旁分泌或内分泌器官,相互影响、密切相关。骨骼肌分泌的肌因子有助于骨骼重塑;而骨骼能够合成FGF23、前列腺素E2、转化生长因子β等,促进骨骼肌的代谢。

肌肉-骨骼系统中的肌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细胞等具有力学敏感性。

骨骼通过包膜上的初级纤毛复合体、整合素和Ca2+通道感受器将自身重力和肌肉收缩等力学负荷转化为生物信号,进行肌骨之间的信号调控。

研究表明,肌肉中的IGF-1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和PI3K/Akt/GSK3 信号通路参与肌肉质量调节,并通过PI3K/Akt/MAPK/ERK信号通路调节成骨细胞的活性。

肌肉和骨骼共同维持着机体的运动,而肌骨的退化会对运动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在POP患者中,这种退化通常会导致身体疼痛、平衡能力减弱、行走变慢甚至活动能力受到限制。

平衡功能主要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感知系统的协调。视觉使人准确的感知身体的位置和运动。

本体感觉使人感知到身体各部分位置、运动和受力程度。前庭感觉使人感知到头部运动和平衡的信息。

其中,本体感受器在关节和肌腱等部位的存在对于感知身体的位置、姿势和运动非常重要。其可获取肌肉的长度和张力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机体的老化和肌肉骨骼系统退化会引起中枢神经功能、各个感知系统功能下降,甚至引发步态异常等,从而严重影响平衡功能。

有学者以高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肌力对于运动能力的影响,发现躯干伸肌会影响直线运动的平衡功能,增强肌力能够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

POP的病因病机

POP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目前并没有统一标准,其特点为多虚多淤,主要以肾、脾、肝三脏虚衰为本,以血瘀为标,以下将从肾虚、脾虚、肝亏、血瘀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整体观念

中医整体观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各组成部分存在密切的交互关系。

局部机能失衡后会通过经络气血等传递而导致全身机能都可能受到影响,全身机能紊乱后也可能通过特定部位表现出,如导致局部症状,这种分析方法和西医的明显不同。

中医认为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平衡对机体正常运行有重要保障作用,同时也可以保证人体有较高的抵抗力。

而病理状态下,邪气与正气相争,正气大量的耗散, 这会导致气血阴阳失衡,脏器功能下降进而引发相关的虚证。因此,正气和人体的抵抗力存在密切关系,也是维持机体稳态的关键要素。

虽然POP的病位在骨, 但其与脏腑、气血、筋肉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局部治疗的同时,兼顾调节脏腑气机。

改善肾、脾、肝三脏的功能,使经络气血通畅,促进机体的自我恢复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患者骨质,改善运动功能的效果。

因此,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过程中,既要注重“骨”的局部治疗,即增加骨密度,又要突出“整体观念、筋骨并重”的理念。

另外,还要重视筋骨相互作用,通过筋骨的强化,加强机体的运动功能,促进肢体功能的改善,减少跌倒的发生以降低骨折率。以此提高POP患者的生活质量。

POP的西药治疗

在这种疾病的药物治疗中,常用的药物主要是双磷酸盐类药物、雌激素类药物、以及钙与维生素D补充剂。

双磷酸盐类药物通过抑制骨吸收过程,减少骨质流失,从而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然而,长期应用双磷酸盐类药物可能导致胃肠道不良反应和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影响。

雌激素类药物能够通过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来增加骨密度,特别适用于更年期妇女。

但长期使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和子宫癌等风险,因此在选择上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和潜在风险。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模拟雌激素的作用,但相较于雌激素,对乳腺和子宫组织的影响较小,从而减少了潜在的副作用。但是,其对骨密度的增加作用相对较弱。

钙与维生素D补充剂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措施,能够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维持骨密度。然而,长期大量补充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等问题。

虽然POP的药物治疗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过也有很多患者由于不了解而过度担心相关药物的副反应,这对POP患者的用药配合下性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患者的死亡率依然居高不下。

普通针刺治疗

针刺治疗POP具有补益肝肾、健脾益气、疏经通络止痛之效,其取经以督脉及足三阳经为主,根据疾病的病理和治疗原则,在取穴过程中主要以肾俞、足三里、脾俞、命门、悬钟、大杼、夹脊穴等为主。

虽然临床选穴各不相同,但在改善POP患者症状、调节骨代谢、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都疗效显著。

艾灸疗法

灸法具有温经通络、补正祛邪的功效,《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目前临床上多与针刺相结合来治疗疾病,艾灸通过对特定部位和腧穴进行温热刺激,以改善局部微循环,调节激素水平,降低骨转换率,达到延缓POP病情进展的目的。

电针疗法

目前循证医学以及诸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电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电针治疗不仅可以提高POP治疗的总有效率,还能有效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等。

POP作为一种慢性骨代谢性疾病,患者初期无明显症状,直到出现疼痛、行走不便相关的碍时到医院就诊,这时才发现肌肉骨骼病变,不过此时一般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

西医对在对原发性骨质疏松治疗时,大部分侧重于调节骨代谢,提高骨密度,根据临床经验可知这些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不过对其它症状的改善并不明显。

目前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运动功能减弱的患者的治疗,还没有一个最佳疗效的标准方案。

如何最有效的改善这类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增加其生活质量,提高远期疗效这一问题,将成为今后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一个研究重点。

同时,在前期研究者已经大量研究针灸改善POP患者的肌力和肌量的基础上, 今后还将进一步探索针灸改善运动功能后对远期疗效、疼痛情况、临床症状、骨代谢、骨密度的影响程度。

来源:Mr王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