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上海家化发布了2024年业绩报告,其中披露了其重要的合资企业——丝芙兰中国的最新财务数据。2024年,丝芙兰中国营收同比下降19%至71.4亿元,净亏损扩大至6.46亿元。
近日,上海家化发布了2024年业绩报告,其中披露了其重要的合资企业——丝芙兰中国的最新财务数据。2024年,丝芙兰中国营收同比下降19%至71.4亿元,净亏损扩大至6.46亿元。
2005年,丝芙兰乘着中国化妆品CS渠道发展的东风进入市场,凭借先发优势迅速扩张版图。然而市场浪潮瞬息万变,自2022年起,丝芙兰中国告别盈利轨道,陷入持续亏损的困境,昔日辉煌正面临严峻考验。
01
亏损持续扩大
资料显示,2005年,法国美妆零售商 Sephora 丝芙兰(隶属于法国奢侈品集团 LVMH路威酩轩)与上海家化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拓中国市场。上海家化先后投资了丝芙兰(上海)和丝芙兰(北京)两家公司,各持有19%的股份。
上海家化历年财报也勾勒出丝芙兰中国的跌宕轨迹。2018年,丝芙兰中国营收75.5亿元,净利润4.24亿元。2021年,丝芙兰中国迎来高光时刻:营收突破百亿至108.76亿元,新开门店44家,占当时门店总数的13.96%,尽管净利润较2020年微降,但仍维持在4.31亿元。
然而盛极而衰,2022年成为转折点。这一年丝芙兰中国首次由盈转亏,净亏损1.91亿元,其中丝芙兰(上海)营收锐减17.19亿元,丝芙兰(北京)营收也不及前一年。
2024年,丝芙兰中国的亏损并没有停止。
根据上海家化年报,2024年丝芙兰(上海)营收59.15亿元人民币,净亏损5.1亿元;丝芙兰(北京)营收12.25亿元,净亏损1.36亿元,核心城市的高端门店未能抵御市场寒流。
年报中披露,丝芙兰中国净亏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2024年线上市场竞争持续加剧,线下连锁面临挑战,导致收入及毛利同比减少。
三年间,丝芙兰中国累计亏损达9.78亿元,曾经的行业标杆,正面临严峻的经营挑战。
02
丝芙兰中国为什么不赚钱了?
曾经,丝芙兰在中国美妆零售市场可谓风光无两。凭借国际大牌的独家代理权,搭配高端精致的门店体验,营收与利润持续攀升,门店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城市核心商圈落地生根。然而,这份辉煌却在这几年间急转直下。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丝芙兰中国失去了赚钱的能力?
第一,新零售冲击。
曾几何时,丝芙兰凭借国际大牌的独家代理权与高端门店体验,稳居中国美妆零售“霸主”地位。但眼下,线下美妆渠道正激烈洗牌中。
近年来,WOW COLOUR、HARMAY話梅、KKV等本土美妆集合店凭借高频上新、高性价比的国货矩阵与沉浸式消费体验,迅速抢占市场。相比专注国际品牌且上新节奏较慢的丝芙兰,这些品牌更精准地捕捉了"Z世代"的消费需求,凭借差异化定位在美妆零售赛道中异军突起,成为年轻消费者的“新宠”。
KK集团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丝芙兰在中国市场的商品交易总额的复合年增长率仅7.6%;作为对比,同期调色师、WOW COLOUR的增长率分别达到642.8%、63.3%。
第二,电商瓦解与渠道冲击。
丝芙兰的线上布局不可谓不早——2015年入驻京东,2016年上线天猫旗舰店,2018年推出自有小程序。与此同时,丝芙兰也在微信小程序、微信、微博和小红书等社交电商平台作了部署。
然而,品牌方线上自营旗舰店、直播带货的爆发,彻底动摇了其渠道优势。国际美妆大牌纷纷开设天猫旗舰店,并通过自主营销策略直接触达消费者。丝芙兰受制于品牌方的价格管控,全年打折次数有限,导致价格竞争力薄弱。此外,免税店与代购渠道的分流,进一步稀释了其独家产品的稀缺性。
比如,2024年新入驻的11个品牌中,Drunk Elephant、OLAPLEX 等国际品牌虽将线下经营权授予丝芙兰,却早已通过天猫、小红书等平台布局线上销售;年初,The Ordinary 进驻中国市场,在入驻丝芙兰线下渠道的同时,迅速开设小红书官方账号并启动直播。与此同时,相宜本草唐、oleva + 等品牌选择撤柜,美伊娜多也大幅收缩线下布局,仅保留线上合作。
第三,高端定位遭遇消费降级。
丝芙兰一直以来都定位为高端美妆零售商,主要面向中高端消费者。在消费降级和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丝芙兰的困境也逐渐浮出水面。
在“性价比为王”的消费趋势下,部分消费者在购买美妆产品时更加谨慎和理性,从而减少了在丝芙兰等高端美妆零售店的消费。同时,丝芙兰受制于国际美妆大牌的控价体系,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直接导致目标客群消费频次下降,业绩增长动能持续弱化。
03
自救进行时
面对困局,丝芙兰启动了一系列自救措施。
据BOF报道,前不久,丝芙兰进行了重大人事调整:丝芙兰首席执行官 Guillaume Motte 亲自挂帅中国业务,原亚洲区总裁 Alia Gogi 因家庭原因于 2023 年底卸任,标志着集团对中国市场的战略干预升级。
Guillaume Motte
在高层架构变动的同时,丝芙兰启动了裁员计划。2024 年8月,据彭博社与路透社报道,公司对电商、零售业务高管及线下门店销售人员进行优化,涉及约120人,占总雇员的3%。
丝芙兰回应称,此次裁员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并承诺为受影响员工提供合理补偿与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人事震荡发生在新任大中华区总经理丁霞履新仅 4 个月后 —— 曾任职京东时尚生活事业群总裁、耐克亚太及拉美电商副总裁的丁霞,被赋予直接向总部汇报的权限,凸显集团对本土化管理的迫切需求。
在人事调整之外,丝芙兰加速推进品牌与渠道端的变革。2024年 12月,国货护肤品牌优时颜进驻全国 50 家丝芙兰门店,覆盖北京、上海等重点城市,标志着丝芙兰 2022年所发起的“中国品牌发光计划”持续落地,也体现其对国货美妆的开放态度。
渠道布局上,丝芙兰一改往日聚焦高线城市高端商圈的策略,加速下沉步伐。在近年来已经入驻了亳州、泰安、宜昌、临沂、九江、赣州等多个低线城市,试图通过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寻求增长新动能。
从2005年乘着CS渠道东风进入中国,到2021年创下百亿营收的高光时刻,丝芙兰用16年时间构筑起高端美妆零售的护城河。然而,短短三年间,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便让这家行业巨头面临严峻挑战。
在电商、抖音及私私域等线上营销渠道的冲击下,线下美妆渠道每况愈下,营收已经仅占三成。消费需求的转变与渠道多元化发展,曾经支撑丝芙兰快速扩张的市场条件发生根本性改变。尽管丝芙兰已通过人事换血、裁员增效、下沉市场等举措展开自救,但这些调整能否扭转颓势仍是未知数。
来源:地产资管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