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 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存在,对全球范围内的卫 生健康事业都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2 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存在,对全球范围内的卫 生健康事业都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它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困扰着 T2DM 患者,而且T2DM还与其他各系统诸多疾病存在相互作用。
能直接或 间接增加如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的不稳定性,大大提高了发 生急性严重事件的可能性。
肌少症作为骨骼肌肉系统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 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组成的变化和医疗设备的完善不断升高。
且研究证明其与 T2DM关系而密切,并被认为是T2DM新的并发症,T2DM合并肌少症发病率较高,危害较大。
能导致患者抗应激能力减弱、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住院率 增加和死亡等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且预后不良。
既往T2DM合并肌少症并未受 到广泛重视,甚至很多医务工作者对此疾病也较为陌生,这可能与既往我国 老龄化问题轻微,肌少症发病率低且诊断需要专业设备等因素有关。
现阶段 随着老龄化问题加重,针对T2DM合并肌少症研究较为火热,特别是针对早 期诊断的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慢性炎症在T2DM和肌少症的发生发展 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NLR等炎症标志物作为近些年来新发现的能良好反 映全身炎症情况的指标,已经被证明与T2DM的多种慢性并发症有关。
但T2DM合并肌少症与NLR等炎症标志物的相关性尚不明确,而且目前尚不清楚是 否能通过NLR等炎症标志物而预测T2DM发生肌少症的风险。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慢性病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慢性高血糖。
其发病机制为胰岛素分泌缺陷、胰岛素利用缺陷或两者兼而有之在既往的研究中已 得到广泛认可,是目前对影响群体最广的代谢性疾病之一。
DM是困扰许多国家的 健康问题,201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成人DM在全世界的患病率估计为8.4%,大概有4.51亿成人DM患者。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国内人口中18岁以上 群体DM患病率较2007年上升了1.5%,达到了11.2%,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其中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伴抵抗为主要机制的T2DM,约占糖尿病分型中的90% 以上,群体基数极大。
且超过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因对糖尿病缺乏认识、条件受限等原因未明确诊断,预计2045年我国将达到1.75亿。
肌少症(Sarcopenia)的概念由ROSenberg 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描述为与年 龄相关的肌肉质量下降。
欧洲肌少症工作组发表的首个肌少症共识界定肌少症为增龄相关的肌肉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躯体功能减退。
肌少症一个不可 逃避的话题是患病率波动较大,考虑与研究对象的种族不同、生活习惯的多样性以及环境条件的不均一性等因素有关。
加之使用不同的方法评估肌肉质量、强度以及力量水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肌少症发病率的差异化较大。
亚洲、欧洲 和国际的肌少症研究组织已先后多次修订了肌少症的定义和诊断准则,这些更新对于肌少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具有巨大影响。
其中一项把研究焦点集中于肌少症患病率 差异的国际性研究,以使用不同肌少症诊断标准的相关研究为研究对象。
发现当使用发表的首个肌少症共识的诊断标准时其患病率仅为不足13%,而使用最早的肌 少症诊断标准时其患病率则高达40.4%。
在老龄化飞速发展及医疗科技进 步的加持下,我国肌少症发病率渐增,根据我国最近的一份肌少症专家共识的数据。
我国的社区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率8.9%~38.8%,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 在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中,这一比率可达到67.1%。
此外,中国西部地区的肌 少症患病率超过了东部地区,男性超过女性。
T2DM和肌少症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糖代谢紊乱以及慢性炎症等诸多共同病 理机制使得T2DM人群更容易发展成肌少症。
目前,同时患有T2DM和肌少症这 两种疾病便被称为T2DM合并肌少症,T2DM合并肌少症的流行病学研究数据差异性同样不小,但结果都体现现出T2DM合并肌少症发病率极高。
T2DM 合并肌少症发病率较高,这与T2DM部分病理机制与肌少症存在交互 联系有关,且两者存在相同的发病原因和生理变化。
大量证据表明T2DM合并肌 少症的高发病率与几个方面有关,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在T2DM的完整周期中 持续存在。
主要通过肝脏和外周组织发挥其效应,IR作用于后者能减弱胰岛素对 肌肉、脂肪的吸收及利用葡萄糖,同时降低对能量的储备能力。
骨骼肌作为胰 岛素的主要靶点,在葡萄糖调节中起关键作用,生理状态下的胰岛素可以引导营养 物质进入骨骼肌进而促进肌肉蛋白的合成。
而IR的发生可使肌力和肌量的受损, IR 的存在使胰岛素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信号途径受到抑制,干扰了其信号转 导通路的顺利进行,减少了蛋白质生成。
此外,胰岛素信号经由mTOR激活,同 时抑制了自噬通路的进行,这些作用共同促进了肌肉组织分解分解速度增快。
随着 肌肉力量和体积的下降,用于葡萄糖转运的表面积也相应缩小,这反过来加剧IR, 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肌肉组织的流失速度增快。
蛋白质降解和合成的过程在 骨骼肌中不断重复的过程与胰岛素密切相关,而IR是T2DM的主要特征与途径。
T2DM患者胰岛素信号传递受到干扰,导致其无法有效促进葡萄糖向肌肉细胞内顺 畅转移,干扰了肌肉蛋白质的正常合成过程。
并且肌肉破坏增加,肌肉细胞中 蛋白质的生成与降解过程的不平衡,最终导致T2DM患者发展为肌少症的风险急 剧升高。
除了常见病原体感染外,炎症反应还发生于诸多疾病中,在 T2DM患者体内,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导致身体长期保持在一种慢性炎症状况。
慢性炎症是控制骨骼肌稳态并最终导致肌少症的关键因素,可作用于反馈回路影响 蛋白质降解途径,蛋白酶体是两种主要蛋白质降解途径之一。
炎症可通过影响蛋白酶体系统的两种泛素E3连接酶Atrogin-1和MURF1调节肌萎缩进程,炎症能影响 细胞外基质的代谢平衡,导致肌肉纤维化,进而损害肌肉功能,并妨碍肌肉修复过 程。
同时长期的慢性炎症炎症过程中产生的众多细胞因子促使蛋白质的分解,促进 了骨骼肌的代谢分解。
这一过程破坏了蛋白质合成与分解的稳态,并产生过多 的反应性氧种,最终引发肌肉细胞的程序性死亡,进而加速肌少症的进程。
慢性炎症还为骨骼肌干细胞(MuSCs)的更新创造了不利的生态位,骨骼肌再生 由MuSCs介导,慢性炎症影响MuSCs有效更新。
在慢性炎症的作用下模式 识别受体(PRRs)的过度激活及其信号级联过程会引发肌细胞萎缩。
此外, 诸多证据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T2DM与肌少症的关联变得更加紧密,这一过程伴随着炎症水平的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此外,肌少症的肌肉质量损失影响葡萄糖 的分配,同时,肌肉内部及其周围的脂肪组织积累增强了局部的炎症反应。
这加速了T2DM的发展,高血糖和炎症的增加涉及到的细胞焦变等过程,在导致糖尿 病患者显著的肌肉细胞损失和不良重塑起到重要作用。
T2DM患者中,线粒体遭受长期高血糖的影响,导致其 结构和功能发生重大损害,具体来说,高血糖环境下线粒体可能面临异常分裂、 融合过程的异常以及自噬机制的破坏。
这些改变导致线粒体的功能降低,而作为细 胞内的核心能量生产中心,线粒体承担着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生产任务。
其结构异 常使得能量生成障碍变得不可避免,骨骼肌收缩及维持其自身代谢均需要大量 能量供应。
除能量供应外,线粒体的蛋白水解和线粒体自噬的改变都可以对肌肉的 生长和功能产生影响。
能量的产生及活动的协调顺利进行需要一个能发挥正常功能 的线粒体网络参与,而线粒体功能紊乱对机体特别是肌肉活动影响巨大。
此外,在 持续高糖环境下,会形成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它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能唤醒氧化酶,使线粒体行使其功能并努力产生更多活性氧。
随着抗氧化物质的消耗增加, 氧化应激的程度加剧,这进一步导致线粒体受到氧化损伤,增加了凋亡介质的释放。
导致的呼吸链的损伤将影响生物体内能量转换这一过程,同时,肌卫星细胞功 能的正常运行会因ROS的增加受到抑制,同时蛋白质分解也因此加速,使骨骼肌 过早蜕变。
线粒体功能障碍时,神经肌肉接头中的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对肌肉纤维的去神经支配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引起肌肉萎缩。
来源:Mr刘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