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求援!广州要重筑万里长城?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4 18:29 3

摘要:沙尘暴不仅污染空气、威胁健康,还对农业和城市基础设施造成显著冲击。结合中国治沙领域的全球领先成就,以及蒙古荒漠化加剧的严峻现实,广州亟需“重筑一道长城”——以生态防护林为核心的绿色长城,并通过中蒙合作,构筑区域生态屏障,抵御沙尘侵袭,守护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罕见频发的沙尘暴现象,揭示了本地生态脆弱性与跨境环境挑战的交织。

沙尘暴不仅污染空气、威胁健康,还对农业和城市基础设施造成显著冲击。结合中国治沙领域的全球领先成就,以及蒙古荒漠化加剧的严峻现实,广州亟需“重筑一道长城”——以生态防护林为核心的绿色长城,并通过中蒙合作,构筑区域生态屏障,抵御沙尘侵袭,守护可持续发展。

广州地处南方,气候湿润,传统上鲜受沙尘暴侵扰。然而,快速城市化、土地过度开发及植被覆盖率下降,削弱了本地生态防护能力。沙尘暴的形成,既源于本地土壤裸露和风蚀加剧,也与北方沙源地(如蒙古戈壁沙漠)的风沙远距离传输密切相关。

2023年,广州首次记录到沙尘暴事件,空气质量指数(AQI)一度超标,引发广泛关注。研究表明,蒙古77%的土地受荒漠化影响,过牧、矿业开采及气候变化导致草原退化,沙尘源头加剧,直接波及华南地区。

中国治沙成就:绿色长城的全球标杆

中国在沙漠化治理领域的成就为广州应对沙尘暴提供了宝贵经验。自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以来,中国治理了53%的可治理沙漠化土地,沙漠化面积净减少约430万公顷。例如,内蒙古库布齐沙漠通过“治沙+产业”模式,将荒漠变为生态经济区;塔克拉玛干沙漠被3046公里的防护林完全包围,堪称“绿色长城”。这些成果得益于科学的顶层设计、完善的法律体系(如2002年《防沙治沙法》)、社区参与及技术创新(如无人机播种、秸秆格栅)。中国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了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支持蒙古的“十亿棵树”计划,为区域协作奠定基础。

与中国的治沙成就形成对比,蒙古的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构成跨境沙尘暴的重要源头。

以蒙古国南部的南戈壁省汉博格德县为例,从2004年开始,降雨就变得越来越少。到2015年的时候,由于降雨的间隔变得非常大,干旱发生的间隔变得更短,沙尘暴已经变得越来越频繁,牲畜死亡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

据统计,蒙古77%的土地因过度放牧、矿业开发及气候变化而退化,戈壁沙漠地区的沙尘暴频发,直接影响中国北方乃至华南。2022年,蒙古牲畜数量达2480万头,远超草原承载能力,导致植被破坏和土壤侵蚀加剧;矿业开采进一步剥离地表植被。2023年中国北方12次沙尘天气中,蒙古的沙尘贡献显著。由于技术和资金限制,蒙古的荒漠化防治能力有限,亟需国际合作。

科学家警告称,蒙古国可能已经跨过气候临界点,这一地区的暖干程度260年来前所未有,气候变得越来越干的状况可能已经不可逆转。

失去水分的土壤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作为东亚重要的沙源地,蒙古环境恶化带来的影响已经外溢到与之相邻的中国

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为了摆脱贫困,蒙古开始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出口矿业和畜牧业。此后,蒙古草场始终面临着过度放牧和无序采矿的破坏。

蒙古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1982年到2022年,蒙古国的牲畜数量从2480万头上升到了7110万头,远远超过了蒙古草原的承载力。蒙古国气象水文和环境研究所2018年的统计显示,蒙古全境有一半以上面积的草场承载力超标2-5倍,有9%的草场超标5倍以上。

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之外,出口矿业的兴起也使得草场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

为有效应对沙尘暴,广州及珠三角地区应借鉴中国治沙经验,构建区域性绿色长城,并深化与蒙古的跨境合作。“三北”工程建设范围达448.6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6.7%,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态工程。

关山月《绿色长城》

具体措施包括:

科学布局绿色屏障:在广州外围、河岸及风沙通道部署多层次防护林带,选用抗风沙、耐干旱的乡土树种,如木麻黄、桉树及本地灌木,搭配草本植物和湿地修复,提升生态韧性。借鉴内蒙古草方格和宁夏秸秆格栅技术,固定沙土,减少本地风蚀。

全社会协同造林:政府应制定长期规划,投入专项资金,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企业与居民参与植树造林。社区可组织志愿者活动,学校可开展生态教育,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引入无人机播种、精准灌溉等技术,提高造林效率和树木成活率。

深化中蒙合作:广州可依托中国与蒙古的荒漠化防治合作框架,参与蒙古的“十亿棵树”计划,推广草方格固定沙丘、节水灌溉等中国技术。建立跨境沙尘监测站,实时监测戈壁沙漠地区的沙尘活动,提供早期预警。通过技术转移和能力建设,助力蒙古草原恢复,减少跨境沙尘源。

融合可持续发展:绿色长城应融入经济效益,发展生态旅游,借鉴库布齐沙漠的“治沙+光伏”模式,创造就业机会。通过碳汇交易支持防护林建设,助力“双碳”目标,为广州低碳发展注入动力。今后,迁移砍伐树木将变得更加严格,对同一个工程项目需迁移、砍伐大树10株以上或者普通树木50株以上,需要开展专家论证并征求公众意见才能审批。

广州的沙尘暴危机,既是本地生态失衡的反映,也是中蒙跨境环境挑战的缩影。中国治沙的成功经验表明,科学的治理模式、广泛的社会参与及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可有效逆转沙漠化。然而,蒙古荒漠化的加剧提醒我们,单靠一国努力难以应对跨境沙尘威胁。广州应以绿色长城为抓手,深化中蒙合作,联手构筑区域生态屏障。这不仅是对沙尘暴的务实回应,更是为子孙后代守护绿水青山的庄严承诺。

来源:明仔列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