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尼拉湾的浪花,缓缓地冲击着三座玻璃大厦,阳光洒在在“亚洲广场”的幕墙上。这曾经是华商郑周敏的辉煌——从福建渔村的少年起步,到跨越十二国的“宗地王”,他耗时五十年建立起一个千亿帝国。
如果给你一个亿,你必须在一年花光,你敢接受挑战吗?假如你敢!那如果给你一千个亿,让你在五年的时间里花光,你一定不敢想象吧。
马尼拉湾的浪花,缓缓地冲击着三座玻璃大厦,阳光洒在在“亚洲广场”的幕墙上。这曾经是华商郑周敏的辉煌——从福建渔村的少年起步,到跨越十二国的“宗地王”,他耗时五十年建立起一个千亿帝国。
不过他的女儿郑绵绵,却仅仅用了五年时间就让这一切土崩瓦解。2020年,62岁的郑绵绵在贫困与疾病中辞世,留给菲律宾民众闲谈时的叹息。
1936年,5岁的郑周敏,跟着爹和妈一起,在福建海边,补着渔网。谁能想到,这个连书包都艰难得以买得起的娃,后来竟用纺织机,织出了商业帝国。13岁时,他在菲律宾的工厂,当了童工,夜里偷偷地学记账;20岁时,他倒卖纱管,赚取差价。
他在日本很轻松地就淘到了拍卖纺织厂设备的便宜货;在台湾果断地购入了火车站周边的地皮。对于政策的把握,非常准。70年代,当同龄人还在为“三转一响”发愁的时候,郑周敏那辆奔驰车的后视镜里,已经能看到马尼拉一座座他自己亲手建造的大楼了。
1958年出生的郑绵绵,在不少人的目光里,已然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15岁时,她在这所贵族学校中,就把财报熟记于心;19岁时,就已经开始承担起管理一个拥有1.5万人工厂的责任;23岁时,更是平平稳稳地坐上了董事长的位置——这样的晋升节奏,即便放在当今社会,也完全能够轻松超越那些自称“00后CEO”的年轻人。不过重点恰恰就在这里:她似乎一直被父亲悉心守护着,像是搭乘电梯一般径直抵达了顶层,根本未曾切实感受过楼梯间的蜿蜒与崎岖。
80年代,她的确曾风光一时:仅仅三个月,就能让银行赚取80亿,被媒体夸赞“化腐朽为神奇”;她还捐赠25亿用于慈善,与某些网红的“虚假捐款”相比实在是真诚太多了。可她的父亲却忘记教导她最为重要的事情:如何从阴暗的地下室一步步爬上高耸的顶楼。
1993年,郑绵绵的“亚洲世界新城市”计划正式启动了,那阵势完全可以和如今某位巨头宣布打造太空酒店的情景相媲美了。不过麻烦却接二连三的涌现出来了,她竟然无法估算出水泥与钢筋的费用了。更为可惜的是,1997年的金融风暴突然袭来了,她的卫星城项目最终变成了“烂尾楼”了。130亿美元的投入,就如同泼进了一个无底的深渊了,甚至连一点回响都未留下。
郑绵绵就像被家长强行塞进名校的孩子:爹地直接让她担任“班长”,可是却未曾教导她怎样收取作业。在她大把大把地花费百亿去购置土地的时候,也许连工地一份盒饭到底多少钱都完全不清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健林让王思聪从最基础的层面开始做起,这种差距就如同“直播带货”与“PPT融资”一般。
做慈善本身并没有错,但是用公司的救命钱来捐赠,就仿佛是借钱给主播进行打赏一样。在她捐赠25亿的那一年,公司的财务状况已经到了危急的地步,就如同在重症监护室。
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比现在直播间“翻车”的情况还要惨烈得多。她的父亲能够躲过97年的那场风暴,是因为他一直深耕于实体领域;而她却贸然押注地产泡沫,这模样简直就跟2023年那些追高虚拟币的韭菜如出一辙。
《左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国的大夫栾书留下了“三怨”的告诫,想让后代以此为戒,可他的子孙却把这当作不重要的唠叨,最后使得整个家族都灭亡了。郑周敏传给女儿的,哪里仅仅是价值上千亿的巨大资产呀?更多的应该是一本详细记录、用来完善经营的账册。到现在在马尼拉湾旁边的那座玻璃大厦依旧闪闪发光,它所映照出来的,不但有让人惊叹的商业传奇,还有能让人警醒的一声警钟——和积累财富相比,教会孩子认清自己脚下的路才更加重要。
来源:小兔爱小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