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开花后大约10天进入灌浆期,这是籽粒形成的黄金期。但具体时间受品种、气候影响较大:
1. 开花后的关键阶段
小麦开花后大约10天进入灌浆期,这是籽粒形成的黄金期。但具体时间受品种、气候影响较大:
- 品种差异:早熟品种可能7天就启动灌浆,晚熟品种需要12天以上。
- 气候因素:气温高、光照足时,灌浆启动会提前3-5天;连续阴雨会推迟灌浆进程。
举例 :河南地区5月上旬开花的小麦,通常在5月中旬进入灌浆期,而山东半岛可能因气温较低推迟到5月下旬。
2. 灌浆期的三个阶段
乳熟期(12-18天):籽粒像“牛奶”一样柔软,含水量高达60%,是淀粉积累的高峰期。
面团期(3-5天):籽粒捏起来像面团,含水量降至40%,干物质积累接近尾声。
- 蜡熟期(5-7天):籽粒变硬如蜡,含水量20%左右,此时千粒重达到最大值。
提醒 :整个灌浆期约20-30天,管理不当会导致“瘪粒”“空壳”,直接影响产量。
1. 浇水时机与频率
最佳浇水期:开花后10-15天(乳熟初期),此时土壤墒情不足需立即补水。
判断标准:用手抓土成团,落地即散,说明土壤湿度合适;若土团干裂,必须浇水。
频率控制:灌浆期一般浇1-2次水,每次间隔7-10天,避免连续大水漫灌。
案例 :河北邯郸某农户连续两年在灌浆期浇“跑马水”,结果小麦倒伏减产30%,后改用滴灌技术,产量提升15%。
2. 浇水禁忌与补救
- 风雨前不浇:3级以上大风天气严禁浇水,否则倒伏风险增加50%。
- 高温时段不浇:中午10点到下午4点浇水会烫伤根系,建议清晨或傍晚进行。
- 倒伏后补救:若浇水后倒伏,用竹竿轻轻抖落麦穗上的水珠,千万不要人工扶直,否则会加重损伤。
3. 不同地区的浇水策略
- 黄淮海麦区:5月中旬常有干热风,需在灌浆初期提前浇水降温。
- 西北麦区:土壤保墒性差,建议采用“小水勤浇”,每次浇水20-30立方米/亩。
- 南方麦区:多雨地区要注意排水,防止根系缺氧
- 氮肥:开花后10天左右,亩施尿素5-8公斤,可延长叶片功能期7-10天。
- 钾肥:缺钾地块亩施硫酸钾5公斤,增强抗倒伏能力。
- 禁忌:地力肥沃的麦田少施氮肥,否则易贪青晚熟。
实验数据 :山东农业大学试验表明,灌浆期追施氮肥可使千粒重增加1.2克,亩增产50公斤。
2. 叶面喷肥
- 配方一:磷酸二氢钾150克 + 尿素100克 + 水30公斤,亩喷30-40公斤。
- 配方二:氨基酸水溶肥50毫升 + 硼肥20克,促进籽粒饱满。
喷施时间:下午4点后,避开高温时段,间隔7-10天喷2-3次。
技巧 :喷肥时加入有机硅助剂,可提高肥料吸收率30%。
3. 微量元素补充
- 缺铁:叶片发黄,用0.5%硫酸亚铁溶液喷雾。
- 缺锌:植株矮小,用0.2%硫酸锌溶液灌根。
- 缺锰:出现褐色斑点,喷施0.3%硫酸锰溶液。
1. 主要病害及防治
- 赤霉病:
- 症状 :麦穗发红,有粉红色霉层。
- 防治 :扬花期用戊唑醇+氰烯菌酯喷雾,遇雨需补喷。
- 锈病:
- 症状 :叶片出现铁锈色斑点。
- 防治 :三唑酮+吡唑醚菌酯,发病初期连喷2次。
- 白粉病:
- 症状 :叶片覆盖白色粉状物。
- 防治 :醚菌酯+戊唑醇,严重时加大药量。
2. 主要虫害及防治
- 蚜虫:
- 危害 :吸食汁液,传播病毒病。
- 防治 :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百穗蚜量超800头时立即用药。
- 吸浆虫:
- 危害 :幼虫钻入麦粒吸食浆液。
- 防治 :抽穗前用辛硫磷颗粒剂撒施,扬花期用毒死蜱喷雾。
- 麦蜘蛛:
- 危害 :叶片出现黄白色斑点。
- 防治 :阿维菌素+哒螨灵,干旱年份重点防治。
3. “一喷三防”技术
- 配方:杀菌剂(戊唑醇)+ 杀虫剂(吡虫啉)+ 叶面肥(磷酸二氢钾)+ 调节剂(芸苔素内酯)。
- 优点:一次用药可防治多种病虫害,省工省时。
- 注意事项:药剂现配现用,避免与碱性农药混用。五、特殊气候应对:抗住“老天爷”
1. 干热风
危害 :高温低湿导致灌浆期缩短,千粒重下降。
- 防治 :
- 叶面喷施腐殖酸类抗旱剂,增强植株抗逆性。
- 有条件的地块用喷灌设备喷水降温,增加田间湿度。
案例 :河南驻马店农户在干热风来临前3天喷施“黄腐酸钾+磷酸二氢钾”,千粒重提高1.5克。
2. 倒伏
原因 :氮肥过量、密度过大、风雨天气。
- 预防 :
- 起身期喷施矮壮素,缩短基部节间长度。
避免灌浆期浇大水,保持土壤疏松。
补救 :倒伏后及时排水,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促进恢复生长。
3. 连阴雨
危害 :诱发赤霉病,导致穗发芽。
- 防治 :
- 提前疏通排水沟,防止田间积水。
- 雨停后立即喷施杀菌剂,降低病害风险。
六、不同地区管理差异
1. 北方麦区(如河北、山东)
- 重点防干热风,灌浆期提前浇水降温。
推广“一喷三防”技术,确保颗粒归仓。
2. 南方麦区(如江苏、安徽)
注意排水防涝,避免根系腐烂。
小麦成熟后及时抢收,防止穗发芽。
3. 西北麦区(如甘肃、新疆)
采用滴灌技术,节约用水。
增施钾肥,提高抗旱能力。
七、总结与建议
1. 关键管理节点
- 开花后10天浇第一水,15天后叶面喷肥。
扬花期防治赤霉病,灌浆初期防治蚜虫。
2. 成本效益分析
- 科学管理可使亩产增加100-150公斤,按当前市场价1.5元/斤计算,亩增收300-450元。
相比传统管理,“一喷三防”每亩多投入20元,但可减少病虫害损失50元以上。
3. 常见误区
只浇“麦黄水”,忽视灌浆期关键水。
病虫害防治不及时,导致减产严重。
倒伏后人工扶直,加重植株损伤。
最后提醒:小麦灌浆期管理要“看天、看地、看苗”,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遇到疑难问题,及时咨询农技专家,确保丰产丰收!
来源:紫气东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