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对于留学生来说,offer只是开始,能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留在想要留在的地方,找到心仪的工作,获得身份,每一步都是挑战。
在很多中国家长和老师的口中,大学是结束,拿到了offer就代表人生步入正轨。
然而对于留学生来说,offer只是开始,能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留在想要留在的地方,找到心仪的工作,获得身份,每一步都是挑战。
经常在网上看到“你都留学了,你还缺什么?”实际上,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并不比谁少。
最近,小编看到了一篇帖子《A letter to the class of 25 from an ivy league dropout》,一封常春藤辍学生给25届毕业生的信。
本文授权转载自:Panopath留学过来人
公众号ID: Panopath_liuxue
本文作者:鸥酱
01 考入普林斯顿,但退学
贴主没有告知自己的姓名,仅仅介绍了自己具有日本背景(猜测是日裔美国人,因为他在辍学后上了美国的社区学校,不管怎么样,还是亚裔)。
01 藤校会给什么样的人发offer?
他的家庭并不算富裕,只是中低收入,但亲戚朋友基本上都就读于美国或日本的精英大学。
他也向着这个目标努力着,高中时期是毕业生代表,成绩几乎全是A,GPA为4.7,SAT成绩为1580分,ACT成绩为31分。去年放榜季,他收到了来自梦校普林斯顿大学的offer,不仅如此,还有全额奖学金
(众所周知,外国学生是很难进藤校的,拿全额奖学金进藤校就更是少之又少)
。当时的他和父母甚至喜极而泣......那一刻,他觉得自己站在了世界的顶端。除了普林斯顿以外,他还收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
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杜克大学、南加州大学、波士顿大学、达特茅斯学院,以及其他名校的offer。(妥妥的天之骄子,真的很想看看他的文书是什么样!!!)
从入学到退学
02
由于普林斯顿在各大榜单的名列前茅(第一),在全球具有的超高认可度,再加上全额奖学金,他选择了普林斯顿(谁能拒绝普林斯顿呢)。
但是等到真的就读,他却发现一切与他想象的完全不同。
不仅所有的课程他都通不过,还交不到朋友,与伴侣的关系也岌岌可危,学术的压力让他的心理健康直线下降。
为了不让父母期望落空和担心他(亚洲小孩被鸡娃和考虑父母的一生)
,他谎称自己在普林斯顿表现良好,有很多朋友。然而随着社交生活的恶化,他的心理健康也进一步恶化,逐渐有了自杀结束这一切的想法。为了就读一所好的精英大学,他几乎付出了所有,时间、金钱和心思。
幸好在他想自杀的时候,朋友打电话叫了救护车,他被送进了医院。
最后因为分手,因为在普林斯顿期间糟糕的学术表现,因为持续恶化的心理健康状况,
他在没有得到父母或任何人的批准的情况下(终于自己给自己做了选择),第一学期就选择了退学。03 退学之后?
直到现在他仍在与抑郁做斗争,失去了伴侣,也因为辍学和父母关系变得糟糕。如果能回到过去,他一定会告诉自己去选择一所真正觉得舒服的学校,而不是只考虑学校的排名和声望这些虚无缥缈的头衔。去名校转了一圈,没有获得什么,反而失去了很多,人生一下子被打乱,这对于很多人是不可想象的灾难。对于贴主,当然也是。他如今不仅仍在抑郁中,还因此人际关系恶化,最后选择了洛杉矶的一所社区学校就读...
一个绩点如何高还获得全额奖学金的学生都难以适应普林斯顿的学术水平,难道藤校需要的真的是天才?
02 到底为什么要上名校?
上大学和上一所杰出的大学,是很多人认为的人生转折点。然而对于为什么要上一所有名的大学,很多人的想法也许还停留在给自己镀金好就业。
但是,勉强自己去上一所不那么适合的学校也许本就是错误。在我们选择一所学校时,不仅要了解自己需要什么,还要了解——
精英大学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
改变世界的力量?
作为一个就读过普林斯顿的辍学生,贴主没有责怪自己的亚裔身份和学校的DEI偏好不同,他觉得藤校挑剔自有它的原因,即使是GPA4.0的学生依然会被拒绝。
因为像普林斯顿这样的精英学校需要的并不仅仅是高绩点的学生而是具有独特目标和个性的某种类型的人。
学校需要的是能让学校变得更成功的人,而大多数上藤校的人都是奔着学校的杰出声誉和与卓越的人的交往。但当你真正接触了这些企业家、世界领袖,你就会发现差距。他们都拥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才能,这些人没有局限于小的目标,而是向着让世界变得更好努力。
他的帖子引发了大家的讨论,有人认为“上名校并不代表就会成为领导者”。
如果只有上过普林斯顿和其他常春藤盟校的人能成为“世界领导者”的话,那么我们就没有领导者了。这些都是炒作出来的概念。
还有人干脆把美国目前的领导层拉下马,“目前,在华盛顿,受过藤校教育的领导人都在做糟糕的工作,所以你是对的。藤校的重要性被高中生和他们的势利父母夸大了。”
名校毕业不一定就代表着成功,“藤校并没有多少人成为世界领袖。我爸爸上过普林斯顿大学,他指出,大多数讣告都是关于从事非常平凡工作的人。”
“去了耶鲁大学,现在我在日本当农民。曾经当过餐馆老板/工程师”
从普林斯顿转学并不是个例,事实上,没有哪所学校能百分百被所有人接受。
# 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数据显示
美国大学退学学生占比超过30%,其中本科学生平均退学率达到了24.1%。从地域上来看,退学人数最多的州是加州,其次是德克萨斯州、纽约州、伊利诺伊州等;从专业上看来,退学率最高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退学率为10.7%)
,其次是广告(退学率为7.7%)、农业(退学率为7.4%)、艺术(退学率为7.3%)等。当然大家也不是一味安慰,也有人指出“顶尖学校之所以是顶尖学校,就是因其学术成就而闻名。因此这些学校必须要求学生付出很多。”
而生活中最大的问题是在没有亲身经历的情况下无法了解自己。但这就是生活。没有人会说正确的答案(如果真有的话)。这只是一个人必须随着经历而发现的东西。
评论里的China单亲学生经历,听起来就很窒息...
也有人认为“过去十年学生的学术水平不断上升,但他们情感上异常脆弱。所以像杜克这样的精英大学在寻找具有坚韧品质的学生。
学校对于学生的考察并不仅局限于是否能在社区内交往融洽,还有是否有毅力来应对环境。拥有高的SAT分数和4.0GPA并不足以向他们展示你可以在他们的社区中取得成功。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分数较低但表现出色的孩子会领先于分数较高的孩子。
当有人退学,甚至自杀时,这对学生和学校来说都是双输。新生保留率和毕业率是他们衡量成功的方法之一。他们希望学生即使在事情变得非常困难时也能坚持下去。”
这就解读了我们之前报道过的《美高亚裔学生自杀!疑似因被藤校全拒...》
3月下旬,就读于美国最负盛名的私立寄宿高中——菲利普斯安多福学院的韩裔学生Lucas Lee选择自杀。
在校期间,Lucas Lee不仅品学兼优,还是学校高尔夫球队的成员,且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展现了出色的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可以说非常符合美本申请画像。
然而,在这个申请季,他却并没有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在藤校放榜后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据匿名同学透露,Lucas在自杀前曾给母亲发送了一条最后的消息:“Mom, I am sorry…”明明是他面临了极大的绝望,但第一时间他选择了对母亲说抱歉。
(科普一下,菲利普斯安多福学院成立于1778年,是美国最古老且最负盛名的私立寄宿高中之一,以卓越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课外活动而闻名。校友包括两位前布什总统、五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八位美国荣誉勋章得主。 )
当然,放出这个案例也许会有人认为——亚裔就是脆弱,对自己高要求,PUA自己。然而事实上,精英学校的学生都会对自己有更高的期待。
比如考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Jenny Lu,在大一入学三周后,毅然决然地选择退学并回到家中。
尽管从小到大,Jenny Lu都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她也在申请时拿到了宾大的全额奖学金Offer。
但很多个夜晚她失眠到都无法入睡,需要依靠药物来治疗失眠。很多跟她关系好的尖子生,每日都会被成绩和大学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
宾大录取后除了开心她还有着深深的恐惧,因为宾大是父母的期望,她并不知道自己的梦想和道路到底是什么,但她知道,如果她继续追随别人给自己划定的道路,她将永远找不到答案。
在短暂地就读了三周后她选择了退学,再次申请大学的她,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领域和学校。
03 我们到底要怎么准备才不会犯错?
实际上,不犯错就是个伪命题,没有人能够不犯错。因为生活中最大的问题是在没有亲身经历的情况下无法了解自己。不是有那句话“人教人学不会,事教人,一遍就行了。”
接受自己会犯错
很多学生面临的最大挫折是——不敢犯错和不能接受犯错。其实人生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大事,比如小学的我会觉得上学迟到是个天大的事,等到了现在,谁还在乎。然而我还记得这件事,是因为当时对于这件事的恐惧。
如果有个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相对权威的人能告诉我——这不算什么,也许我会好过很多。
当然,最近看了美国的一系列事件,我觉得——这个美国总统,我是不是也可以当一下?
学会寻求帮助
有些人会质疑一个GPA如此之高的人怎么会面临巨大的学术压力,其实这与很多成绩优异孩子的通病有关——他们认为需要帮助是软弱的表现。
甚至会有人假装不学习其实努力学习,每个人都疲于奔命地表现自己很轻松。
事实上,无论一个人学术能力多强,孤立的个人都很难在一个地方取得成功。寻求帮助也是需要习得的。
(直到现在,我也是能自己做就自己做,尽管我知道1+1》2,但是我会有社交上的负担。)
找回自己
在这种话题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父母的身影。有些人觉得父母缺席,有些人觉得父母插手太多。亚裔父母的鸡娃刻板印象深入人心。在上大学前父母安排好一切,不管他是不是能力足够。上大学后,突然变甩手掌柜了。
到底什么时候开始独立?到底什么时候能对父母宣告自己的独立?
在与父母的相处中,我们也许不能仅局限于做个孩子和学生。我们需要表现得像个大人,向他们表露出“我成年了,可以独立做决定”的意愿。
当然不排除有些家长真的有过来人的阅历可以指导我们,但还是要以我们自己为主体。
找到自己,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偏离轨道
很多人对自己的人生都有着一个既定的期望,这个期望就是我们的人生轨迹。然而当我们按部就班时,却不一定能如愿进行。
其实像那句话说的,人生是旷野。根本没有什么轨道,即使脱离了原本的轨迹我们不是小行星不会撞到地球。
我们背负着太多的期望,别人的自己的,有时候需要卸下这些负担,而卸下这些负担,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过自己想过的一生,别人期望的,让别人过去吧~
文 | 384
来源:留学生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