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水乡的非遗新生:三河古镇让传统手艺“活”在当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4 19:50 2

摘要:晨雾氤氲中,三河古镇的青石板路飘来米饺的稻香;伴随非遗传承人的指尖翻飞,一根根禽羽尽情演绎三国风云;八扇街非遗民俗街上,游客举着“羽扇纶巾”盲盒拍照打卡,直播间里中和祥玉带糕的香甜正飘向海外……五一黄金周首日,三河古镇景区人山人海。大家在夏日前奏中,通过沉浸式

晨雾氤氲中,三河古镇的青石板路飘来米饺的稻香;伴随非遗传承人的指尖翻飞,一根根禽羽尽情演绎三国风云;八扇街非遗民俗街上,游客举着“羽扇纶巾”盲盒拍照打卡,直播间里中和祥玉带糕的香甜正飘向海外……五一黄金周首日,三河古镇景区人山人海。大家在夏日前奏中,通过沉浸式体验“国风雅集”活动,开启了一场非遗妙趣之旅!

“要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加快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工作力量配备和管理资源整合,切实增强权威性、协同性、约束力。”

国家领导人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一文中的指示,正在这座巢湖畔的千年古镇化作生动的实践。当非遗跳出博物馆橱窗,作为三河古镇景区的运营方——肥西文旅集团用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回答着时代之问:古老技艺如何续写新生?

“文化遗产是辉煌灿烂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在三河古镇有了具象化的表达——巢湖的舟楫往来,明清商埠的喧嚣鼎沸,皆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基因。

2006年,肥西县启动对非遗文化的系统性保护和整理工作,对县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了全面的普查建档。截至目前,肥西县已累计成功申报民间戏曲、文学、习俗、美食等八大类近4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其中,三河羽扇2009年入选合肥市第三批“非遗”名录项目,后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河米饺、中和祥糕点在2010年被批准列入合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成为徽派饮食文化的重要符号。2013年庐州木雕被批准列入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三河羽扇;图源:肥西文旅集团

周瑜手中的羽扇,李鸿章宴席上的中和祥糕点,百姓犒劳将士的三河米饺,凝固徽派美学基因的庐州木雕……每一件都镌刻着“水运商埠”的记忆,更是将肥西的历史之重、文化之美、民俗之趣,传播到了五湖四海。

在这片土地上,非遗不仅是历史的活化石,更是流动的生活美学。

立足肥西县完善的非遗目录和当下消费者对于非遗文化的热衷,肥西文旅集团积极运用“旅游+非遗”的发展模式,为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提供足够的展示空间。

以三河古镇为例,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形象展现了庐州木雕精湛纤巧的雕工和精致古朴的韵味。在古镇,肥西文旅集团还打造了全长约67米的八扇街非遗民俗街,网罗多家包括逗泥玩、布·纸于此、纸鸢店、巧木匠等在内的非遗店铺。这些店铺为游客感受三河古镇非遗文化的魅力提供了沉浸式体验的窗口。

游客沉浸式体验八扇街非遗民宿街;图源:肥西文旅集团

也正是基于此,三河古镇的传统商业业态有了更符合消费需求的创新升级。有游客评论:“这哪是古街,分明就是非遗生长的生态博物馆。”

珠玉在前,三河古镇于2025年1月,推出了三河有礼文创店。店铺就设立于满载三河人回忆的古镇标志性建筑——万年台。古色古香的外立面巧妙地融入古镇街景,以新中式美学设计的方式活化了历史建筑。

三河有礼文创店;图源:肥西文旅集团

作为一个非遗技艺与现代文创融合的体验空间,三河有礼文创店内部装修也以朴素的原木风为主,将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店内,自天花板垂悬而下的三河风景画卷,将三河古镇悠远的历史展现在游客面前,还融入了一系列正经历着创意蜕变的非遗元素。羽扇化作书签上的镂空剪影,米饺模具变身冰箱贴的萌趣造型,古镇八景也被解构成几何图案,印上真丝方巾。

三河有礼文创店;图源:肥西文旅集团

这种“非遗+”模式不仅带来了文创产值,更让传统文化符号成为可携带的城市记忆。民俗学家指出,三河古镇通过“场景再造”实现了非遗的现代转译。也正是基于这些空间,“潮玩雅趣 乐游三河”的三河古镇主题活动才能通过全时段、沉浸式的国风文化体验,重现古镇的千年风华与诗意烟火。

图源:肥西文旅集团

不论是三河古镇的古色古香,还是八扇街的人文意趣,抑或三河有礼文创店可带走的非遗产品,在保护发展的前提下,肥西文旅集团对非遗文化传承进行了多维度的具象化表达。不止于此,肥西文旅集团还通过创新业态与生活场景的深度融合,在“体验—消费—共创”的闭环,让非遗文化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生长,真正“活”在当下。

1、舌尖上的非遗美食

“逛吃逛吃”是旅游一大特性,为一口美食奔赴一座城对于当下的消费者而言更是常事。其中非遗美食就极具号召力。基于这样的旅游市场情况,肥西文旅集团大力支持三河米饺和中和祥糕点在三河古镇的发展。

截至目前,三河古镇有几十家传承数代的米饺店铺在经营,包括百年老字号“丁记米饺”,成为当地非遗饮食文化的代表。他们坚持手工制作,代代相传,守护技艺精髓。三河古镇打造了开放式工坊供游客观摩制作。游客不仅能看到三河米饺的制作工艺,还能在老师傅指导下亲手制作。此外,三河古镇还举办“米饺节”美食文化活动,将市井小吃转化为文旅IP,形成“以食引客、以节造势”的效应。

此外,“三舍不得中和祥焦切玉带。”的老字号中和祥糕点也在三河古镇飘香。“中和祥”创立于公元 1898 年(清光绪二十四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其所生产的玉带糕、贡糕、白切(焦切)、寸金、麻饼(得胜饼)、烘糕、酥糖、绿豆糕、月饼等畅销各地。其制作需经过‘漂、选、晾、润、蒸、炸、烘、炒’等十余道工序,全程依赖人工对温度、火候的精准把控,已成为独门传承的徽派特色工艺。

2、指尖上的非遗工坊

除了美食,欣赏、体验和购买非遗文创是消费者的第二大喜好。而在三河古镇,最大的非遗文创非三河羽扇莫属。这把与杭州折扇、苏州团扇合称为中国三大名扇的扇子,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与工艺智慧。

三河羽扇;图源:肥西文旅集团

游客不仅能在三河古镇欣赏造型丰富、品种繁多的华美成品,还能体验其极其考究的制作工艺。据了解,禽鸟的羽毛需经过分拣、配料、清洗、染色、刷整、包角、绘画、装潢等十多道工序才能精制成扇。

在八扇街非遗民俗街,游客可参与三河羽扇的“羽化新生”制作体验。非遗传承人丁政权将传统羽扇工艺拆解为“羽毛筛选—染色搭配—造型设计”等趣味步骤,游客不仅能亲手制作专属羽扇,还能将木雕、剪纸等元素融入扇面创作。

得益于肥西文旅集团和非遗传承人的“文化+旅游+创新”的多维探索,三河羽扇不仅作为三河古镇文化名片畅销海内外,还成为青少年感受非遗文化,学习非遗技艺的有效载体,进一步培养文化认同感。

3、脚尖上的非遗民俗

肥西文旅集团“旅游+非遗”的文旅发展思路,不仅焕新了三河古镇的古街古巷样貌形态,更唤醒了在地文商活力。此外,为让民众更贴近非遗文化,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肥西文旅集团还以“非遗”打造具备体验性与传播力的民俗文化产品,再将产品融进三河古镇的旅游场景。

每当传统节假日,三河古镇便成了红红火火的文化集萃地。

庐剧、舞龙、闹花船、河蚌舞、羽扇舞等轮番上演。围绕首个“非遗版”春节,以 “巳巳如意・烟火三河” 为主题,三河古镇景区策划推出火舞、高跷巡游、戏剧花枪等系列民俗文化活动,演绎节目共计173场次。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三河古镇对非遗民俗表演进行创新演绎,通过打造“可观、可感、可玩”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图源:三河古镇

“当95后姑娘将羽扇簪入汉服发间,当海外游客为米饺制作课程排队两小时……”肥西文旅集团用三河古镇的实践证明了非遗文化不是博物馆标本,而是流动的生活美学。而所谓的文化自信,正是藏于这些流动的生活细节里。

图源:三河古镇

这个五一,每个来三河古镇的人都开启了一场非遗寻踪之旅——带回的不仅是三河古镇万年台文创店内的周边礼盒, 更是一段与千年文脉对话的深刻记忆。

图源:肥西文旅集团

行走在三河古镇的青石板上,指尖触碰羽扇的千年纹理,舌尖品味米饺的市井烟火,耳畔回响着庐剧的婉转唱腔……这座千年水乡用最鲜活的方式诠释着非遗文化传承的当代答案——非遗保护不是束之高阁的瞻仰,而是要让文化基因扎根于看得见、尝得到、带得走的日常细节中,通过“可触摸、可参与、可带走”的文化消费闭环,使之在当代生活场景里自然生长。

图源:肥西文旅集团

以三河羽扇、三河米饺、庐州木雕为笔,以八扇街、三河有礼文创店为纸,肥西文旅集团正带领三河古镇书写着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三河范式”。这不仅落实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更破解了“保护与利用”“传统与市场”“传承与创新”的三重命题。

透过三河古镇,迈点看到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文化根脉的自觉与智慧。这或许正是肥西文旅集团给予文旅行业最珍贵的启示:唯有让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百姓的衣食住行,才能让文化自信在每一个生活细节里生根发芽。

来源:迈点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