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王,45岁,是个跑长途货车的司机,风吹日晒的日子让他练就了一副硬朗身板。家住河北小县城的老王,平时最爱跟邻居吹嘘自己“从没进过医院”。可就在半个月前,他不小心摔了一跤,左前臂骨折,做了手术打了石膏。本以为养几天就能重回方向盘,谁知一场突如其来的胸闷,让他在急
老王,45岁,是个跑长途货车的司机,风吹日晒的日子让他练就了一副硬朗身板。家住河北小县城的老王,平时最爱跟邻居吹嘘自己“从没进过医院”。可就在半个月前,他不小心摔了一跤,左前臂骨折,做了手术打了石膏。本以为养几天就能重回方向盘,谁知一场突如其来的胸闷,让他在急诊室里与死神擦肩而过。
那天晚上,老王在家吃完晚饭,觉得胸口像压了块石头,喘不上气,疼得满头大汗。妻子小李急得直哭,赶紧拨打120。急救车呼啸而至,把老王送进市医院急诊科。急诊室里,医生老赵看到老王端坐呼吸、全身湿冷,心电监护显示心率130次/分、血压65/35mmHg,初步怀疑是心源性休克,按急性心梗抢救。可就在抢救的关键时刻,急诊科主任一语点醒:这不是心梗,而是肺栓塞!原来,老王的前臂骨折埋下了一个致命隐患。
晚上9点,急诊科人声鼎沸,护士喊着分诊,家属挤在走廊。120急救车推着老王冲进抢救室,急救人员扯着嗓子喊:“胸闷胸痛,快来医生!”老赵,急诊科的“老将”,迅速上前查看。老王瘦高个,左前臂裹着石膏,端坐在担架上,大口喘气,回答问题断断续续,皮肤湿冷,像刚从水里捞出来。
老赵接上心电监护仪,数据让人心惊:心率130次/分,血压65/35mmHg,指脉氧95%。老赵皱起眉头:低血压、休克、呼吸困难,这不就是心源性休克的典型表现?但他心里犯嘀咕:指脉氧95%,这么高的氧饱和度,实在不符合心衰或心梗的特征。
时间不等人,老赵果断下令:“吸氧,静推多巴胺,建静脉通道!”护士迅速执行,试图稳住老王的血压。趁着间隙,老赵详细询问病史。老王说,半个月前摔倒导致左前臂骨折,术后恢复正常,无高血压、糖尿病,不抽烟不喝酒。几天前开始胸闷,尤其躺下时明显,伴随短暂胸痛,休息后缓解,他没当回事,直到今晚突然加重。
老赵一听,脑子里闪过“心绞痛”三个字。他赶紧安排心电图和血液检查,结果很快出来:心电图显示广泛ST-T改变,肌钙蛋白显著升高,心肌钠尿肽正常。老赵拍案:“这不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吗?很可能心源性休克!”他准备联系导管室,安排冠脉造影。
就在老赵准备下一步时,护士慌张跑来:“老赵,病人血压又降了!”老赵冲到床边,老王的精神明显萎靡,呼吸变慢,血压跌到60/30mmHg,多巴胺泵入却毫无效果。老赵额头冒汗,多年经验告诉他:情况不对!
他迅速准备气管插管,应对可能的呼吸衰竭。但低血压怎么办?老赵灵机一动,决定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通过机械辅助提高心输出量。他向小李说明病情,征得同意后,熟练安装了球囊反搏。老赵松了口气,心想:这下血压应该能上来,争取时间做冠脉造影。
可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球囊反搏后,老王的血压依然低迷,心率仍高达130次/分,指脉氧却维持在95%。老赵手心冒汗,背后湿透:如果是心源性休克,心输出量下降,氧饱和度怎会如此稳定?诊断一定有问题!
就在老赵焦头烂额时,急诊科管主任走了进来。看到老赵满头大汗,管主任扫了一眼心电监护仪,问清病情后沉声说:“做个床旁超声,听听肺部!”老赵推来超声机,检查发现肺部干净,无肺不张或肺实变。但心脏超声却让人震惊:右心明显扩张,挤压左心,导致左心血流几乎消失,右心与左心比例严重失调。
管主任和老赵对视一眼,异口同声:“肺栓塞!”老赵赶紧检查老王的双下肢,奇怪的是,没有发现深静脉血栓。管主任皱眉:“肺栓塞的栓子不一定来自下肢,查查他左前臂!”老赵猛然醒悟:老王的前臂骨折!他用超声扫了左前臂,果然发现上肢静脉内有血栓阴影。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是指血栓、脂肪或其他物质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肺循环障碍的急症。据《美国胸科学会杂志》,肺栓塞的死亡率高达10%-30%,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在数小时内死亡。老王的胸闷、低血压和右心扩张高度符合高危肺栓塞,而肌钙蛋白升高是右心压力过载的表现,与心梗的冠脉闭塞完全不同。
老赵懊悔不已:自己按心梗抢救,差点延误时机!他和管主任迅速调整方案,判断老王符合急诊溶栓指征:高危肺栓塞、休克、肌钙蛋白升高,且无时间做肺动脉造影。管主任果断说:“别管溶栓禁忌症,救命要紧!”
老赵擦掉额头汗水,走出抢救室,向小李说明病情:“你丈夫不是心梗,是肺栓塞,可能是骨折后形成的血栓堵了肺部血管。现在情况危急,必须立即溶栓,有一定风险,但不做可能没命。”小李泪流满面,签下同意书。
老赵注射尿激酶,密切监测老王的生命体征。奇迹出现了:溶栓后半小时,血压逐渐回升到90/60mmHg,心率降至100次/分,呼吸平稳,精神好转。几小时后,老王生命体征稳定,被转入重症监护室(ICU)继续治疗。老赵瘫坐在椅子上,长舒一口气:总算把人从鬼门关拉回来了!
骨折后,局部组织损伤和静脉压迫可能导致血流淤滞,诱发血栓形成。上肢骨折引发的静脉血栓较少见,但并非罕见。《骨科研究杂志》(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指出,上肢骨折患者中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5%,若血栓脱落进入肺动脉,即可引发肺栓塞。
老王的前臂骨折术后固定,可能导致上肢静脉受压,血栓悄然形成。他术后未规律使用抗凝药,也未进行充分的功能锻炼,增加了血栓风险。
肺栓塞的症状(如胸闷、呼吸困难、低血压)与心梗高度相似,极易误诊。老王的心电图ST-T改变和肌钙蛋白升高,进一步误导了老赵。心梗由冠脉闭塞引起,肌钙蛋白升高反映心肌坏死;而肺栓塞的肌钙蛋白升高源于右心压力过载,两者机制不同。《欧洲心脏病学会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指出,肺栓塞的误诊率高达30%,床旁超声是快速区分的关键。
老王的指脉氧95%是重要线索:心源性休克常伴低氧血症,而肺栓塞早期可能因代偿性呼吸维持较高氧饱和度。右心扩张的超声发现,最终揭开了真相。
老王的抢救成功是个奇迹,但肺栓塞的复发率高达20%,如何预防和应对至关重要:
医生需提高对肺栓塞的警惕,尤其在骨折或手术后患者中。患者应主动告知病史,如骨折、手术或胸闷史。老王的妻子小李术后每天陪他散步,监督用药,降低了复发风险。
老王在ICU住了5天,转到普通病房后恢复良好。肺部CT显示肺动脉栓子部分溶解,右心负荷减轻。他出院时,医生开了华法林抗凝3个月,叮嘱定期查凝血功能。老王苦笑着说:“这回可不敢硬扛了,胸闷就得赶紧看医生!”
回到家,老王的生活变了样。他辞去长途司机的工作,在县城开了个小卖部,闲时帮妻子做家务。他每天早晚散步,戒了熬夜看球的习惯,饮食也清淡了许多。小李给他买了个计步器,监督他每天走5000步。老王还把自己的故事讲给邻居,提醒大家:“骨折可不是小事,治好了也得防着点!”
老王的经历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肺栓塞的隐蔽性。他的幸运在于管主任的及时纠正和溶栓的果断实施。肺部是生命的“氧气站”,任何异常都可能是求救信号,及时就医、科学预防,才能让危机远离。
肺栓塞如同一颗隐形炸弹,可能藏在每一次骨折、手术或久坐之后。老王的故事提醒我们:医生需擦亮双眼,患者需倾听身体,家属需用心陪伴,三方合力,才能筑起健康的防线。让我们从老王的经历中汲取教训,珍惜每一次呼吸,守护生命的每一刻。
来源:健康日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