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黏膜出现异常斑块、溃疡迁延不愈或组织莫名增生时,可能是身体拉响的警报,这些看似平常的口腔变化,其背后或许潜藏着从良性炎症发展为恶性病变的风险。
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来阅读这篇文章。
在此,友情地向您作出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口腔虽小,但作为消化系统门户与免疫防御前沿阵地,它每日承受着食物摩擦、微生物侵袭及环境刺激。
当黏膜出现异常斑块、溃疡迁延不愈或组织莫名增生时,可能是身体拉响的警报,这些看似平常的口腔变化,其背后或许潜藏着从良性炎症发展为恶性病变的风险。
在许多口腔疾病当中,口腔癌对我们的健康隐患比较大,而且他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多阶段和多步骤的复杂规律,早期症状比较隐匿,部分早期症状很容易被我们误认为是其他普通口腔疾病,让我们掉以轻心,导致口腔癌快速病变。
对于这种恶性口腔疾病,我们一定要了解它早期会出现的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持续性口腔溃疡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口腔溃疡颇为常见。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或者不良生活习惯皆可能引发口腔溃疡。
正常情形下口腔溃疡就像皮肤擦伤后出现的短暂不适,一般在七天到10天左右就能完成出现发展到愈合的周期,这是正常口腔溃疡出现的病程。
但是由恶性口腔疾病口腔癌带来的口腔溃疡通常是持续性的,而且没有规律地病程发展,一般会持续两周以下仍然无法治愈,甚至会出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这是口腔癌的典型症状,注意这类溃疡会出现边界模糊的凹陷性病灶,一般表面会呈现出灰白色的伪膜,在溃疡面的周围会出现周围黏膜充血红肿的现象,触碰时疼痛感会加重,这种症状会影响咀嚼和语言功能。
部分患者的溃疡表面还会出现颗粒状增生现象,或者是出现溃疡表面边缘引起的现象,类似于菜花状的异样形态,这些特征提示我们溃疡已经进行到非典型的发展阶段。
正常情况下,自身的口腔黏膜是有修复能力的,我们局部免疫系统会对口腔黏膜进行精密地调控,一般因牙齿摩擦或者假牙压迫引发的口腔溃疡,机体免疫系统会自动进行修复。
但是细胞破坏导致的口腔溃疡通常是慢性炎症。
这种慢性炎症会刺激我们基因组,导致基因组出现稳定性破坏现象,出现抑癌基因失活,从而导致我们机体内的原癌基因被激活。
一旦出现持续性口腔溃疡的现象,一定要警惕恶性口腔疾病,及时去医院进行相关筛查。
第二种情况:口腔黏膜颜色变化
如果我们口腔出现白斑,这种现象是指口腔黏膜表面出现边界清晰的白色斑块,而且这些斑块的质地比较坚硬,就像皮革一样。
口腔黏膜内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口腔癌发生了。
与白斑现象相比,如果我们的黏膜出现红斑现象,那么口腔黏膜癌变的倾向可能会更加凶险。
现象是指病变表现为鲜红色天鹅绒样斑块,这种斑块表面是光滑的或者是伴有颗粒状的增生现象,比较好发于舌腹或者口底黏膜。
因为这种现象早期不会伴随着疼痛,所以比较容易被我们忽视,但是通过组织学检查可以发现上皮细胞有明显异样增生和血管扩张现象。
当然,白斑和红斑也有可能会出现混合,口腔癌临床数据当中,少数患者的额前病变呈现出红白斑混合的特征,出现这类病变是兼具白斑的角化异常现象以及红斑的血管异常增生现象,出现混合病变现象并非是癌变风险简单的叠加现象,而是呈现出指数级上升趋势,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这种现象。
注意的是发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我们多条信号通路出现紊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通过表达促进细胞增殖,在这过程中P53基因突变导致凋亡,血管内皮细胞因子高表达加速新生血管形成,这就为细胞癌变提供了基础条件。对于口腔黏膜颜色的变化,我们一定要注意。
第三种情况:口腔出现局部肿胀
出现这种情况,多数是由炎症性与肿瘤性导致的,如果是由炎症性导致的,通常会伴有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通过抗感染治疗可以迅速使其消退,但是由肿瘤性因素导致的肿胀现象,通常表现为进行性的肿块,这些肿块的质地比较坚硬,还会出现表面凹凸不平的现象。
由肿瘤性因素导致的肿胀现象,还可能会侵犯邻近的骨质,导致我们的牙齿出现松动现象,如果性肿瘤突破基底膜向深部进行浸润,就很有可能会压迫或者侵犯我们的神经和血管,此时口腔肿胀可能会伴随剧烈的疼痛出血,甚至功能障碍。
我们除了会出现口腔肿胀外,恶性肿瘤还有可能导致颈部淋巴结肿胀,因为口腔癌最容易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就是颈部的淋巴结,早期口腔癌也可能出现转移现象.
早期转移多位于同侧Ⅰ、Ⅱ区淋巴结,淋巴结肿胀主要表现为活动较差的结节,如果恶性肿瘤到达了进展期那么多组淋巴结可能会融合成团,这种情况下会侵犯我们的颈动脉鞘。
这种现象会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神经性受压症状,严重的患者甚至不能进食和言语。出现口腔肿胀或淋巴结肿胀,我们不要掉以轻心,及时去筛查是否是恶性口腔疾病导致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的就是通过生活方式进行干预,最主要的是要规避一些高危行为,及时斩断一些致癌源头,首先我们要将烟草和酒精进行戒断。
烟草在燃烧时可以释放4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有69种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标记为致癌物,这些致癌物当中其中苯并芘和亚硝胺可能会诱导我们口腔黏膜上皮细胞DNA双链断裂。
而酒精作为一种有机溶剂,可能会加速致癌物的渗透,会产生乙醛代谢产物,二者相互协同可能使口腔癌风险增加。为规避此类风险,我们建议尽早戒除烟与酒。
咀嚼槟榔对我们的口腔伤害也非常大,因为槟榔当中含有的生物碱对细胞具有毒性,可以诱导口腔黏膜下纤维化,这种现象是癌变前的病变,我们建议及时戒掉这一不良习惯。同化我们的膳食结构,摄入一些营养素丰富的蔬菜和水果。
另外,保持口腔微生物平衡与预防口腔癌发生密切相关,口内的变形链球菌等可能会出现过度繁殖现象,一旦过度繁殖就有可能引发慢性炎症,慢性炎症会对我们口腔内环境造成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养成刷牙的好习惯。
若感觉清洁不够彻底,漱口水不失为一种选择。
预防口腔癌发生还要及时进行相关筛查,尤其是一些高危人群,对一些低危人群,我们建议一年检查一次口腔健康,人群主要包括无烟酒史、无癌前病变、以及家族史的40岁以下人群,中危人群我们建议半年要进行一次相关检查,这类人群主要是指满足吸烟、饮酒或者戴假牙十年以上、其中某一项高危因素就可以归类为中危人群。
高危人群,我们建议三个月进行一次相关检查,一般我们可以进行液体活检,通过采集我们的唾液样本进行相关基因突变检测,也可以通过血液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查。
这类人群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适合自己的筛查方案,如果各项指标平稳,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减少筛查频率。
面对口腔癌,我们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如果不幸发生了口腔癌不要太过惊慌,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接受治疗,治愈率大大提高。
口腔癌作为头颈部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它的治愈率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疾病分期,治疗的方法以及个体差异,医疗水平及医疗资源会影响治愈率。
这种疾病有比较高的致死风险,但是早期筛查技术的进步和多种学科治疗协同,治愈率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提升趋势。
临床数据显示,早期口腔癌(T1-2N0M0)的治愈率可达70%-90%,部分研究甚至报告5年生存率超过80%。这一阶段的肿瘤多局限于黏膜层或浅表肌层,未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播散。对于直径≤2cm、无深部浸润的舌癌患者,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结合前哨淋巴结活检,局部复发率可控制在5%以下。
当疾病进展至中晚期(T3-4或N+),治愈率骤降至40%-60%。这一阶段肿瘤常侵犯邻近结构或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Ⅲ期口腔癌患者即使接受根治性手术联合术后放化疗,5年生存率仍不足50%,而Ⅳ期患者的治愈率可能低于20%。
当肿瘤侵犯下颌骨时,需行下颌骨部分或全段切除术,术后颌面部功能重建难度大,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而且个体差异对治疗的效果也存在着差异,一般较为年轻的患者对治疗的耐受程度比较好,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概率比较低,五年生存率也会相对提高。
对于一些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而言,手术风险或许会有所增加。
所以提高口腔癌治愈率,我们应该从早期发现,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医疗资源配置合理等方面进行努力。
口腔中每一处细微的变化,皆是身体发出的“健康密码”。若任异常状况持续蔓延,小疾或许会演变成大患。别让侥幸心理掩盖疾病真相,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来源:心内科魏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