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确山铁花”千年来第一位女传承人“江寻千”入选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位候选人。“我想做年轻人和非遗之间的桥梁。”江寻千说。从爱好者到传播者,她让更多非遗技艺被看见。(5月4日 《南方日报》)
□曹家明(南京师范大学)
近期,“确山铁花”千年来第一位女传承人“江寻千”入选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位候选人。“我想做年轻人和非遗之间的桥梁。”江寻千说。从爱好者到传播者,她让更多非遗技艺被看见。(5月4日 《南方日报》)
非遗传承路上,江寻千绝非孤军奋战。2024年年末,李子柒“沉淀”归来仍是“顶流”,持续推进高质量非遗输出;青年传薪者王钰莹扎根华佗五禽戏的沃土,致力于传播古老的中医养生智慧。种种迹象表明,青年群体正在成为破解传承困局的关键力量。
青年何以破局非遗传承困境?这与数字化浪潮密不可分。江寻千用视频记录下学习打铁花的经历,收获千万份感动;归乡人“山白”利用社交平台呈现青瓷制作流程,获近千万点赞。数字时代下,他们借助自媒体平台,展示自己实地走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学习制作工艺的全过程,打造出“技术解构+新媒体叙事”的新型传播模式,使深藏民间的非遗一跃成为大众触手可及的文化标识。
与此同时,不同于父辈们的“谋生式传承”,当代青年更注重非遗的“价值呈现”。无论是江寻千还是李子柒,其初心与目的并非将非遗视为博取流量的噱头,而是源于内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她们躬身实践,亲身体悟非遗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用镜头语言精准捕捉非遗之美、细致刻画传承之艰,将文化价值“化无形为有形”,激发起观众内心的强烈共鸣。正如江寻千所言,“我想让大家有一种对非遗价值的认同。”
主流媒体、自媒体平台等各主体也应积极主动地为“非遗传承”添砖加瓦。主流媒体可充分发挥其地位与技术优势,利用AR、VR等数智技术,打造多样态的宣传内容,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赋予非遗全新活力。自媒体平台则应勇担社会责任,加大对非遗相关内容的流量扶持力度,引导更广泛人群将目光投向非遗,切实发挥弘扬社会正能量的积极导向作用。
“确山铁花”飞溅的夜空下,我们所见证的,不仅是千年技艺的存续,更是一场由青年主导的文化传承新实践。当下的“非遗新青年”们正在以昂扬的姿态,让非遗真正地“火起来”,使其成为中华文化浩荡长河中永不褪色、熠熠生辉的智慧结晶,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