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3日,著名演员马丽为宣传电影《水饺皇后》跑路演。在与长沙站的观众互动时,马丽突然情绪崩溃,流着泪讲述了自己和老公、沈腾与太太这两家人所遭受的长达10年的网暴,以至于她和沈腾都不敢与各自的家人公开出去玩。(5月4日 极目新闻)
□王淳(山西大学)
5月3日,著名演员马丽为宣传电影《水饺皇后》跑路演。在与长沙站的观众互动时,马丽突然情绪崩溃,流着泪讲述了自己和老公、沈腾与太太这两家人所遭受的长达10年的网暴,以至于她和沈腾都不敢与各自的家人公开出去玩。(5月4日 极目新闻)
在聚光灯下,公众人物的隐私保护与其工作需要获得的强烈关注之间始终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演员马丽在路演中的情绪崩溃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网络暴力、隐私侵犯以及过度“磕CP”等社会问题。
网络暴力对公众人物造成的“隐性伤害”正在形成一种新型的社会暴力形态。马丽的哭诉不仅是个体情绪的宣泄,更揭示了网络暴力从线上蔓延至线下的演变趋势。当暴力言论突破虚拟空间,开始侵扰公众人物的家人和日常生活时,这种伤害就演变成了对基本人权的践踏。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伤害往往具有长期性和不可逆性,可能会对受害者造成深远的心理创伤。
与网络暴力相伴而生的,是公众人物隐私边界的持续失守问题。在“娱乐至死”的氛围中,有部分并不理智的“粉丝”借“磕CP”之名,行侵犯隐私之实。他们将虚拟的情感投射转化为对艺人私生活的过度窥探,甚至通过恶意揣测、人肉搜索、跟踪私人行程等方式对艺人及其家人、团队施加精神暴力。这不仅暴露了网络伦理的缺失,更反映出当前娱乐生态中存在畸形的粉丝文化。
在生活成本日益增高、部分人际关系维系乏力的现代社会,年轻人通过“自己谈不如看别人谈”的方式获得低成本的情感代偿。这种心理机制本无可厚非,但当其演变为对真人私生活的过度干预时,就异化成了不容轻视的社会问题。
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主阵地,必须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然而,当前的内容审核机制在面对海量用户生产内容时显得力不从心,平台需要构建更智能的预警系统,完善分级处置机制,特别是对涉及人身攻击、隐私泄露的内容,应当建立快速响应通道,而非仅停留在事后的“删帖了之”。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划清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的界限。真正的喜爱是建立在尊重之上的,在聚光灯之外,艺人们同样享有免于恐惧、保有私密空间的基本权利。追星可以热情,但更需要理性;关注作品可以投入,但必须守住边界。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