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主席对两个弟弟的遗孤都视为己出,但是,作为国家高层,他并没有让弟弟们的遗孤享用任何特权,而是让他们和自己的孩子们一样遵守着毛家家训“低调做人”。
众所周知,毛泽东主席有不少亲人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就有主席的两个亲弟弟毛泽民和毛泽覃。
毛主席对两个弟弟的遗孤都视为己出,但是,作为国家高层,他并没有让弟弟们的遗孤享用任何特权,而是让他们和自己的孩子们一样遵守着毛家家训“低调做人”。
弟弟们的遗孤也很懂事,尤其是二弟的女儿毛远志,更是严格遵守的这条家训,虽然家住北京,也有着能自由出入中南海的便利条件,但她却没有去看过主席几次。
不是她不想去看望伯父,而是不愿去打扰日理万机的伯父,更不想让自己的同事、邻居知道自己和主席的关系。
在主席70大寿那天,毛远志终于忍不住想去探望已是古稀之年的伯父,得知此消息的主席亲自派车去接毛远志,当他看到多年不见的侄女时,不禁埋怨:“远志啊,你怎么这么多年都不来看我?”
毛远志是毛主席二弟毛泽民的女儿,她于1923年5月出生在湖南韶山冲,她的母亲是王淑兰,是父亲的第一任妻子。
由于父亲一直跟着大伯在外面为革命奔波,小远志从生下来就没见过过父亲几面,而她与父亲见最后一面时仅有5岁,所以,她对父亲的印象很是模糊。
由于父亲常年不在身边,家中也没有其他男丁,毛远志从小就被母亲当做男孩子养,因此,她养成了活泼开朗、独立、有担当的性格。
她从来没有怨恨过父亲,因为从母亲朴素的讲述中,她知道父亲在干着一件伟大而危险的事情,而在父亲的影响下,母亲也在干着和父亲同样的事情。
1927年,爆发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反革命到处围捕猎杀共产党人,就连远在韶山冲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也没有幸免于难,其中就有毛远志的母亲王淑兰,她也被反动分子抓进了监狱。
幸运的是,毛泽民为了妻子和女儿的安全,在离开家乡时和妻子办理了离婚手续,而这恰恰成了妻子的救命稻草,全村百姓以此为由把王淑兰保释出狱。
出狱后的王淑兰为了能继续革命工作,毅然带着年幼的小远志,离开家乡,辗转到长沙继续为党工作。
那是个到处笼罩着白色恐怖的年代,一个小脚的农村妇女,带着一个年幼的孩子,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从事地下工作,可想而知危险系数有多高。
期间,毛远志跟着母亲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艰险,她曾和母亲一同被捕入狱,她亲眼看到敌人的残暴,亲眼看到瘦小的母亲与狱中难友们同敌人顽强的斗争。
那时的她不过刚刚6岁,但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早已埋下了对敌人深深的恨,和对共产党人深深的敬意。
在她们入狱的第二年,借着红军进攻长沙的机会,毛远志母女和狱友们趁机越狱,逃出了敌人的魔爪。
由于毛远志年幼,母亲又是小脚,所以母亲没有和狱友们一起跟着红军部队走,而是踏上了寻找党组织的艰难之路。
这条路走得异常艰难,因为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我党组织只能隐藏得更深,落脚地也是频繁更换,所以毛远志和母亲寻找多年均未果。
期间,毛远志和母亲讨过饭、给有钱人家打过工,她还曾给人做过童工、童养媳,但懂事的她从未叫过苦喊过累,她们母女也曾获悉过毛泽民在上海的消息,但当她们历尽千辛赶到上海时,毛泽民却早已撤离到了苏区。
无奈之下,母亲带着毛远志辗转回到了家乡,一边打听着毛泽民的消息,一边继续为党工作着。
1937年年底,在家乡继续革命工作的毛家人突然接到了来自延安的、毛泽东的信,信中热情洋溢的描写了延安的革命现状,诚挚邀请毛家青年踊跃奔赴革命圣地参加革命。
让毛远志兴奋的是,这封信中有了父亲的消息,父亲目前在延安,希望她到延安去,去感受延安的革命热情,去加入这个革命的大家庭。
她太想见父亲一面了,于是毫不犹豫的就决定了—去延安,母亲对于她的决定很支持,但她毕竟才15岁,为了她路上的安全,母亲让她的一个表姐陪她一起去,路上还能有个照应。
临走前,母亲叮嘱她:“你是个大姑娘了,你的父亲和大伯都是干大事的人,到了那里,千万不要影响他们的工作。”
然而,当毛远志和表姐在地下党同志的秘密护送下,辗转赶到延安时,却没能见到日思夜想的父亲,由于工作需要,父亲在她们到达前被派往新疆工作了。
虽然没能见到父亲,她略有些失望,但能见到大伯,她还是很高兴的,只是让她没想到的是,这次与父亲的错过,却成为了永别。
当身为大伯的毛泽东见到已长成大姑娘的侄女时,很是欣慰,当晚就请她们到家中吃饭,席间还不断问起家乡的情况,当听远志说起和母亲那些年的经历时,毛泽东不禁叹道:“这些年辛苦四嫂了,四嫂真是不容易啊!”
接着,他对远志说:“你父亲的意愿是希望你能留在延安,你有什么想法,说说看。”
远志干脆的说:“大伯,我想留在延安参加革命工作,就像我爹娘那样。”
毛泽东很高兴,说:“远志,你识字吗?”
毛远志听到大伯的问话,羞涩的低下了头,低声说:“大伯,我不识字。”
听了侄女的话,毛泽东沉吟了一会儿,说:“远志,你还是先上学学习文化吧,有了知识才能更好的为革命工作啊!”
“大伯,我听你的。”毛远志很爽快的答应了大伯,就这样,16岁的毛远志在延安开始了她的学习生涯。
延安遇挚爱毛远志没有学习基础,只能从小学读起,她差不多算是小学中岁数最大的孩子了。
毛远志是个要强的孩子,她极度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同时也为了不给大伯丢脸,她几乎把所有能利用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在毛远志夜以继日的努力下,小学五年的知识,她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学完了,而在这期间,她很少主动去见大伯,因为她时刻记着母亲临行前对她说过的话:“大伯很忙,轻易不要去麻烦他,要学会一切靠自己。”
小学毕业的她被分配到军委二局担任机要秘书,她知道自己文化底子薄弱,所以在工作之余,她仍然坚持学习文化,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以便更好的进行工作。
早年间遭受的苦难让毛远志的身体很是孱弱,加上她不习惯延安的饮食,以及拼命的学习、工作,让她的身体顶不住了,她患上了严重的头痛病,一发作起来,吃止痛药都不管用。
1941年,头痛病再次发作的毛远志不得不住院治疗,也正是这次住院,让她遇到了她人生的另一半-曹全夫。
曹全夫比毛远志大两岁,山东人,曹家在山东可算得上是书香世家、名门望族,但是,在日寇全面侵华时,曹全夫的父亲却全力支持他去抗日,并明确的告诉他不要加入国民党。
曹全夫和堂兄几经辗转到了革命圣地延安,那时是1938年4月,和毛远志几乎是同时到达,但他们却从来没有见过面。
毛远志和曹全夫是在到达延安三年后,同在医院治病治疗时才相识的,那时的曹全夫在抗大分校担任军事教员,而毛远志因为文化底子薄,有空就学习,知道曹是教员,有什么不懂的就经常去请教,一来二去就相熟了,不久就确立了恋爱关系。
1945年10月的一天,毛远志带着曹全夫去见了大伯,她希望曹全夫能得到大伯的认可,同时,她也想在临行前再问下是否有父亲的消息,因为她和曹全夫已经报名去东北工作。
可让她没想到的是,也正是在这一天,大伯沉痛的告诉她,她的父亲早在两年前就被反动派杀害了。
这个消息就如晴天霹雳,一下子把毛远志打蒙了,但是在她痛哭一场后,很快就坚强的站到了大伯面前,告诉大伯她和曹全夫结婚后会到东北工作。
对于毛远志和曹全夫的决定,毛泽东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他送给侄女一件皮大衣和一匹他曾骑过的马,可想而知,他对侄女的关爱有多深。
从离开延安后,毛远志和丈夫转战过很多地方,也变更过不少工作单位,但单位的人从来不知道毛远志和毛泽东的关系,毛远志也仅仅见过大伯两三次,每次也都是报喜不报忧,从来不麻烦大伯。
1954年,毛远志一家调回了北京,按理说,这下离大伯近了,去看望大伯就方便多了,再加上她的丈夫由于工作关系持有中南海的通行证,出入中南海是很便利的。
但是,从回到北京,毛远志从来没有主动去见过大伯,只在1959年妹妹李敏的婚礼上和大伯70岁大寿时见到过大伯,不是她不想念大伯,而是她实在不愿打扰日夜为国家操劳的大伯。
去参加李敏的婚礼是大伯要她去的,而参加大伯70大寿,却是她主动要去的,她实在太想念大伯了。
当大伯听说毛远志要来时,从来不让家人乘坐自己轿车的他,竟然亲自派车去接侄女,看到侄女时,这位古稀老人竟然如小孩般对侄女说:“你是不是把大伯忘了,这么多年都不来看我?”
在这次寿宴上,毛远志和大伯聊了很多,也和大伯拍了合影,她很想和大伯促膝长谈,谈谈这些年他们都经历了什么,说说她对大伯的想念。
但是,她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还有那么多人在等着和大伯谈话、拍照,所有的人都很珍惜和大伯的见面机会,她不能那么自私,再说,大伯的身体也不允许长时间的劳累。
她能这么近距离的看到大伯、和大伯交谈已经很满足了。
1976年9月9日,从广播中毛远志得知了大伯去世的消息,她悲痛欲绝,她早已把大伯当成了第二个父亲。
1990年7月6日,毛远志也走完了她普通低调的一生,直到她去世前,她才把她和毛主席的关系,以及主席对她的关爱和教导讲述给孩子们听,因为她知道,她将要去和父亲、大伯见面了,她和他们的关系终于可以不再隐藏,可以在另一世界共叙天伦了。
来源:史中阅灯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