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华的战火引起了国民政府对故宫宝物安全的担忧。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主张文物南迁避难,院长秘书吴瀛等人反对南迁。反对最厉害的要数古物陈列所所长周肇祥。
目前,原本是北京故宫博物院里95%的精品文物都安详静谧地躺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这其中的原因,隐藏着中国历史可歌可泣可悲的故事。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华的战火引起了国民政府对故宫宝物安全的担忧。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主张文物南迁避难,院长秘书吴瀛等人反对南迁。反对最厉害的要数古物陈列所所长周肇祥。
国宝处置之争也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喧嚣,一派主迁,一派反对。胡适、鲁迅、徐志摩等人强烈反对文物出宫,理由是势必将造成人心浮动、社会不安。
每天紫禁城外聚满了来探听消息的民众,以文物是否出宫作为判断时局稳乱的标杆。
1933年1月,日军突破山海关。“亡国可复,物毁难还,文化灭则家国尽灭。”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因此做出“北平安静,原物仍运还”的承诺,决定将故宫文物南迁到上海暂时规避战火。
台北故宫博物院
1933年2月5日,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紫禁城内突然戒严。
一支驮着2千口封条木箱的板车队从神武门鱼贯潜出、蜿蜒绵延,押运者全是一袭黑衣,军警两边荷枪实弹护卫。
一场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历史影响最深远的文物大迁徙拉开了序幕。
此批文物自此关山万里,才使得几十万件承载着古老中华文明的国宝虽经历了颠沛流离、惊心动魄的板荡,得以免遭日寇洗劫的厄运。
1933年2月6日,两列载满19557箱文物的火车绕开天津,由平汉线转陇海再转津浦线,抵达上海。此趟迁运包括价值连城的全套文渊阁《四库全书》、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翠玉白菜等古籍书画器物。
文物押运安全级别非常高,一方面避人耳目,躲开日军轰炸;另一方面沿途还有地方军队保护,以防劫匪。车顶架设机枪,车内宪警持枪,至重要关口,车内熄灯。列车在续能时才临时停车。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翡翠
到达浦口时因未接到正式转运上海的指示,那志良等押运者为守护文物,只好在列车上居住一月,之后才将文物运往南京朝天宫,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1937年,八一三中日淞沪战役后,“中英庚款董事会”总干事杭立武紧急面见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张群,建议将南京朝天宫里的国宝速速撤至安全地区。
张群立刻拍电报请示身在杭州的蒋介石。第二天,张群回复杭立武说总统已批准,同时命令杭立武为国宝大后方迁运负责人。
当时蒋介石为抗战而投入的军需物资与费用极高,在财物、运输方面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蒋介石亲批调拨火车货车车皮,分南北中三路历经艰险与战乱,将国宝从南京分运到四川乐山、峨嵋、贵州安顺等地暂存。
途经川陕公路须改换汽车运输,每辆车只能载20余箱文物。由于路基冲毁、桥梁折断,文物西迁的北路尤为艰辛。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分寄各处的文物像流浪的孤儿们一样,经过残酷的血与火的洗礼,再次迁移汇聚至重庆,后又越过长江三峡辗转返回南京朝天宫欢聚。
徐蚌会战(淮海战役)后,蒋介石就已经考虑撤退地点事宜,拟将国民政府撤到海南岛或台湾,也与幕僚讨论研究将故宫宝物如何迁台事宜。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三件宝物之一:毛公鼎
当时的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璁与时任教育次长的杭立武在文物迁台的想法上不谋而合,而蒋复璁关于古物迁台的提案很可能来自蒋介石。
1948年12月31日,杭立武收到两封信,一封是“总统府代电”公文,公文中蒋介石表示已请海军军舰押运3000箱文物赴台;另一封是蒋介石秘书周宪章的信函,信函提及让杭立武负责南运文物。
从1948年12月21日到1949年12月9日,大陆国宝总共经历了五次大迁移,最终将38万件文物与30万件古籍善本运送到台湾。
1948年12月22日,中鼎轮载着712箱国家级精品文物与故宫押运人员及众多家属起航了。为了多装文物,很多家属被海军司令桂永清劝下了船。晚间,因没有空间休息,文物押送人员就睡在装文物的大木箱上,风浪很大,船体颠簸非常厉害,有人剧烈呕吐。
抗战时期乘火车逃难的百姓
1949年1月6日,第二批文物,3503箱,其中包括11178册《四库全书》搭乘海沪轮,历时5天到达基隆港。
1949年1月28日,南京码头细雨连绵,阴冷寒湿。随昆仑舰逃离的国民党家眷实在是太多,原定2000箱文物只能装1248箱。起航之际,杭立武派人突然运来4箱宝贝,其中有汪精卫曾献给日本人、战后已归还的翡翠屏风等三件国宝,但彼时的撤退船早已没有了空间。
船上的工作人员立刻把办公的桌椅拆除,腾出空间勉强安置了4箱宝物。昆仑舰沿途险象环生,共花了22天才到达台湾。
最后两次的运转是文物空中迁移。1949年11月29日,重庆白市驿机场,国民党303、369号飞机载着38箱河南博物馆的文物,沿昆明、海口一线飞往台北松山机场。此次飞运是空军总司令周至柔采取的紧急行动。
最后飞离的是在1949年12月9日在成都新津机场发生的,当时画家张大千带着78幅私藏敦煌临摹壁画,乘坐西南长官张群的坐车风驰电掣般地赶到机场,但飞机早已超载,无法再容纳壁画的重量。情急之下,杭立武主动丢弃自己的珍贵物品,换得壁画登机,条件是张大千赴台后须将这78幅壁画捐给政府。
抗战时期逃难的百姓
当年故宫出宫南下避难的宝物多达百万件,五次文物迁台因情势危急与条件所限,并非悉数全迁,其中,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因重达千斤而未能赴台。
自国宝抵台来,近70万件文物只丢了一张纸、一包盐。1989年台北故宫清点文物时,发现一本满文善本,里面少了一页女尸图,经研判确定是1969年台湾某出版单位计划出版满文原档,拿出馆外拍照,还回去时丢失的。
此后台北故宫形成严格规定,任何文物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拿出故宫院外。而那一包盐则是乾隆年间新疆咸水湖里的晒制出的一包上好精盐,被送到北京当贡品。丢失盐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年头太久,盐挥发了。
这么多年来,地震、盗贼等天灾人祸从来都不能损毁破坏这些承载中华历史的台北故宫国宝,随着台北故宫的开放传播与展览交流,众多国宝精品面世亲民,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物的巧夺天工与精美绝伦。
来源:粤小明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