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一劳动节期间,我回到生养我的福建闽中某县的一小乡村,静静地坐下来倾听村民们的对话。这片土地上个世纪曾经被水稻等粮食作物所统治农田,如今却因为经济社会发展而焕发出新的生机。村民们谈论农业生产生活,提及更多的话题就是种植烟叶、黄辣椒、玉米经济作物的经验,以及农民
五一劳动节期间,我回到生养我的福建闽中某县的一小乡村,静静地坐下来倾听村民们的对话。这片土地上个世纪曾经被水稻等粮食作物所统治农田,如今却因为经济社会发展而焕发出新的生机。村民们谈论农业生产生活,提及更多的话题就是种植烟叶、黄辣椒、玉米经济作物的经验,以及农民生产成本与政策优势之间的微妙关系。
一、传统农业的生产困境
近二十年来,种植烟叶已然为闽中某县镇村农民的一条致富路。每年春种夏收,烟农们面对着严酷的生产成本。种子的成本虽然低,但一年春来都需要及时播种,且需要在冬天极端天气下(比如大风、干旱)清理种子。种植过程中的需的肥料和农药的投入更是常备之需,尤其是一个家庭种植大量烟叶这样的经济作物时,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量较大,甚至可能超种植水稻等粮食所需的数量。
此外,烟农们还需要育苗、种植、采摘等忙法时雇佣短工来帮忙。虽然工资是按天支付的,但短工的工作强度大且频繁,使得他们的劳动成本显著增加。即使一年中有3人帮助农场,每天250元的工资,也相当于增加了1.5万元的支出。这样的计算下,即便烟叶种植当年收入稳定,农民的年净投入也难以覆盖初始投资。
更重要的是,种植经济作物的成本远高于粮食作物。例如,在南方,一块地一年虽然除了种一季烟叶,理论还能够收获1-2季的玉米(通常不适再种)或种一季水稻,但大多数情况下,烟农们种植一季水稻,而有需要长期投入大量资金来支撑种植和管理。这种长期的投入导致了大量农村家庭陷入“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困境:他们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承担可能面临冰雹、洪涝等恶劣天气变化,却无法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二、政策的双刃剑作用
然而,在这一看似艰难的生产过程中,政策却为农民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从闽中某县各乡镇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更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首先,土地改革的推进让农民们能够更加灵活地选择种植作物。通过土地制度的优化,农民可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而不是被动等待结果。此外,土地流转政策为农民带来了更大的经济空间,他们无需再担心土地的轮替问题,能够轻松过渡到下一个季节。
其次,农村劳动力的培养也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实施技能培训、乡村科技特派员、乡村经济作物我保险服务项目,乡村农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管理好自家的农业作物,还能主动接受并享受到社会保险责任。在农业风险方面,有了一定保险。这种“种下希望,收获幸福”的发展模式,在政策的支持下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
令人惊喜的是,政策红利在农民们的生产实践中发挥得尤为明显。通过优化农业基础设施、扩大市场供应和改善民生条件,闽中县乡村农民们不仅实现了经济上的发展,经济收入相对有了保障,生活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甚至有些家庭还将部分收入用于改善居住条件。
三、深层原因与启示
从这一真实的案例来看,政策的双重作用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首先,在保障农民生产成本的前提下,要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通过政策创新激发农村劳动力的创造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土地流转中的“种地能农”效应虽然有效,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阻力。比如,好的水田每亩仍旧需要田地使用租用粮(干谷)600年,如果农村家庭对土地流转体系不熟悉,可能仍会将土地作为临时使用品,导致农业生产受到限制。此外,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若忽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利用,农民们也可能因为缺乏技术技能而难以应对市场变化。
更深层次地说,这一案例启示我们:有效的农业发展必须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只有在政策与生产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村社会注入更多的发展活力。
四、结 论
五一假期的这一亲身经历让我对农民们的生产成本与政策优势有了更深的理解。看似容易获利的经济作物种植,不仅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资金,还伴随着极大的心理负担。然而,在政策支持下,农民们如何找到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农业生产的成果转化为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仍然还有提升的空间。
更重要的是,这一案例也为我指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在保障生产成本的同时,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政策与经济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真正价值。这不仅是对农民的鼓励,更是对农村社会未来的展望。
来源:农家小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