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坚决不用海归派,到底让谁破防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2 07:37 3

摘要:2025年4月22日,格力电器股东大会的聚光灯下,董明珠一句“绝不用海归派,因为里面有间谍”的发言,像一颗深水炸弹,瞬间引爆了全网。

2025年4月22日,格力电器股东大会的聚光灯下,董明珠一句“绝不用海归派,因为里面有间谍”的发言,像一颗深水炸弹,瞬间引爆了全网。

这场由企业用人策略引发的争议,迅速演变为一场关于“标签化思维”“人才安全”和“平等就业”的全民大辩论。

胡锡进、储殷等大V和主流媒体的批评声浪,与社交媒体上普通民众的力挺形成鲜明反差。

这场撕裂舆论场的争论,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社会情绪与认知鸿沟?

事件发酵的起点并不复杂。

董明珠在股东大会谈及人才战略时,将“海归”与“间谍风险”直接挂钩,并强调格力“100%本土化”培养人才的优势。

尽管她此前也曾肯定过海归精英的价值,但这次极具冲击力的表述,让舆论场迅速分化。

支持者将董明珠捧为“捍卫技术安全的铁娘子”。

他们认为,在中美科技博弈加剧的背景下,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被“卡脖子”的教训历历在目,格力作为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对潜在泄密风险保持警惕无可厚非。

有网友甚至翻出格力2018年因海归工程师泄密导致2亿订单流失的旧闻,直言“吃过亏的企业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然而反对者的声量更为猛烈。

胡锡进连续发文指出,董明珠的言论涉嫌违反《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中的平等就业条款,将特定群体污名化更是“开历史倒车”。

储殷等学者则从人才战略角度批评:若按此逻辑,“两弹一星元勋中21位海归岂不成了笑话?”

《新京报》《经济观察报》等官媒也下场痛批,称其言论“背离常识”“制造对立情绪”。

这场争议最耐人寻味的,是知识阶层与普通民众的立场对立。

在微博、抖音等平台的话题评论区,点赞最高的留言几乎清一色支持董明珠。

“企业选人关外人什么事?”“格力自己发工资,爱用谁用谁”等朴素逻辑被反复提及。

而胡锡进等大V的批评文章下,则充斥着“站着说话不腰疼”“何不食肉糜”的嘲讽。

这种撕裂背后,是两种生存经验的激烈碰撞。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董明珠的“保守用人”策略暗合了他们对技术安全的焦虑。

华为被制裁后启动“备胎计划”的悲壮、中芯国际高管被美国调查的屈辱,早已让“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成为全民共识。

在抖音一条获赞百万的视频中,网友用“自家大门钥匙怎能交给外人”比喻格力的人才策略,瞬间引发共鸣。

而对高知群体来说,董明珠的“一刀切”逻辑触碰了多重底线。

法律界人士指出,即便企业有用人自主权,公开宣称排斥某一群体也可能构成就业歧视。

科技从业者担忧,这种封闭思维会阻碍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步伐——毕竟华为5G技术的突破、大疆无人机的崛起,都离不开海归人才的贡献。

更深层的冲突则在于价值观:当精英阶层将“开放包容”视为政治正确时,民众更相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实用主义。

这场争论的升级,还与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性密切相关。

董明珠的发言原本仅限于企业内部会议,但经过“海归间谍论”的标题党加工后,迅速演变成公共事件。

有网友犀利比喻:“就像把石头扔进狗窝,叫得最凶的肯定是被砸中的”:部分海归背景的媒体人、学者对号入座式的激烈反应,反而坐实了民众对“精英特权”的想象。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焦虑。

2024年归国留学生人数突破550万,但企业普遍反映部分海归“眼高手低”“薪资虚高”。

当普通求职者目睹某些海归凭借镀金简历抢占优质岗位时,董明珠的“拒用”宣言自然被视为对不公平竞争环境的反抗。

这种情绪在抖音一条“海归硕士要求月薪3万被拒”的热搜视频中达到高潮,点赞超200万的评论写道:“支持董总!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别拿留学当遮羞布!”

回归事件本质,这场风波也暴露了格力转型期焦虑。

尽管格力宣称拥有超10万项专利,但其营收长期徘徊在2000亿,过度依赖空调业务、智能化转型乏力等问题始终未解。

董明珠近年来频频制造争议话题,从“孟羽童离职风波”到“王自如拍马屁事件”,再到此次“海归间谍论”,被舆论批评为“用网红人设掩盖业绩压力”。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格力引以为傲的“100%本土化”人才战略正在遭遇反噬。

其芯片、新能源等新兴业务进展缓慢,而竞争对手美的凭借国际化团队实现销售额反超。

就连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拉踩小米汽车安全的言论,也被网友扒出格力钛新能源车销量惨淡的尴尬数据。

这场没有赢家的争论,最终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时代的困境暴露无遗。

华为的“鸿蒙班”模式或许提供了参考答案:既通过严格背景审查保障安全,又以全球化视野吸纳人才。

清华大学推出的“海归导师制”则证明,本土与国际化人才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协同创新。

对于董明珠和格力而言,真正的挑战或许不是舆论场的口诛笔伐,而是如何在技术战中找到开放与安全的平衡点。

毕竟,当“铁娘子”还在用“间谍论”制造话题时,美的的研发团队已在硅谷设立人工智能实验室,而比亚迪正通过“海归+本土”混编团队攻克固态电池技术。

历史总是充满轮回。

1955年,钱学森突破美国封锁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2025年,海归博士李开复仍在为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奔走。

或许正如网友的辛辣提问:“如果钱学森活在今天,他还能顺利‘种苹果树’吗?”

来源:一乙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