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游圆明园(原创散文)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4 19:56 2

摘要:提到圆明园,每一个中国人都几乎无法直视,因为那里留下了华夏民族遭受凌辱的印记,永远无法消除。带着一份复杂之情入得园内,但见千顷化为原野,断桓巨石横躺其中,唯有建筑标识,屋檐画宇化为灰烬,愤慨之后,抱憾之余,一股复兴民族、自强不息之情油然而生。

提到圆明园,每一个中国人都几乎无法直视,因为那里留下了华夏民族遭受凌辱的印记,永远无法消除。带着一份复杂之情入得园内,但见千顷化为原野,断桓巨石横躺其中,唯有建筑标识,屋檐画宇化为灰烬,愤慨之后,抱憾之余,一股复兴民族、自强不息之情油然而生。

此地目前标注为“圆明园遗址公园”,穿过长长的银杏大道,直奔遗址散落之处,大块巨石七零八落,淹没于野草丛中,周围开满黄色小花。据说那里曾是西洋楼盛景,养雀楼、海晏堂、远瀛观、敷春堂、涵秋馆与展诗应律……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尽管基石依稀可辨,但亦仅为徒增伤感罢了。

“圆明园”,作为皇家御苑,历经清代五朝皇帝,“凡莅官治事,一如内朝”,一百五十余年,召集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之多,却在强虏的铁蹄之下灰飞烟灭。当年建院时的初衷,以儒家《中庸》之言自志,“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圆明”在佛教文化中意为“普照一切光明”,与皇家追求“德被天下”的理念相契合;雍正皇帝早年佛号即为“圆明居士”,圆融明达,此园亦可看作是以其法号自明。圆明园既是避暑需求,亦有哲学内涵,更蕴含着儒家理想与皇权传承。

然而,再美好的寓意与追求,抵不过实力的虚弱与外侮的强蛮!作为炎黄子孙,而今的我们,倘若借助资料,将圆明园昔日之辉煌重温一遍,兴许今昔对比所带来的强烈冲击,更能收获诸多警示与激励!

圆明园并非一般意义的皇家御苑,而是清代五帝长年居住、生活并处理朝政之地。正大光明殿,典雅端庄,气势恢宏,既是皇帝朝会听政之地,亦是举行重大庆典之所。而“勤政亲贤”殿,正是清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地,其名取自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劝诫皇帝勤于政事。皇帝对于农事桑麻十分重视。北远山村似农家小院,养蚕以察;多稼如云,皇帝亲自体验农耕情况;杏花春馆,不仅种植菜蔬,观稼验农,且也是乾隆皇帝祈雨、谢雨之地。洞天深处,其主体为“上书房”,皇子们在此起居读书,练习骑射。一年只放假五天,寒暑从不间断。

圆明三园,为圆明、长春与绮春,因其稀世之美,被誉为“万园之园”。当年英国随军牧师这样评价,“必须有一位身兼诗人、画家、历史家、美术鉴定家、中国学者和其他别种天才的人物,才能图写园景,形容尽致。”法国大文豪雨果亦曾如此赞叹,“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又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相媲美。”园内摆设珍藏,上至先秦西汉鼎彝礼器,下至宋元明清名家书画,外加各藩异邦所赠贵礼,真可谓是珍奇荟萃、物华天宝。

是的,圆明园堪称我国几千年造园艺术之集大成者!

至于其间无数精美异常的画栋雕楼、穹顶天宇,仅挑几处加以“虚游”,便可由一斑而窥全豹:

九州景区环绕后湖,其中九州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汤、茹古涵今,它们每一处胜景,均依势而设、沿湖而建,共同环绕着湖水,象征着民族团结与统一天下。

镂月开云,遍植牡丹,浓盛荣花,万姹紫嫣。匾额为乾隆御制,诗序曰:“殿以香楠为材,覆二色之瓦,前植牡丹数百本,后列古松青青,环以杂花名葩。”康熙五次临幸,皆于牡丹盛开之际,皇孙弘历,年仅十二,陪同侍奉,深得帝心。乾隆继位后为纪皇祖龙恩,亲笔手书“纪恩堂”,悬于此殿,并御制《纪恩堂记》以表心志。“康熙壬寅春,皇考奉皇祖于圆明园之牡丹台观花侍宴,以予名奏闻,遂蒙眷顾,育之宫中,其年即扈侍山庄,赐居于万壑松风,日承提命,历夏阅秋,为时最久。今岁于圆明园颜堂曰纪恩,并为记,以述承恩所自始,付托所荐重。”乾隆将其记入“永佑寺瞻礼”诗,还曾在《镂月开云》诗中亦曾云“犹忆垂髫日,承恩此最初”。

天然图画,实至名归,登楼极目,远眺群峰,宛如天然图画,故乾隆谓其“远近胜概,历历奔赴”。因胤禛皇帝虔信道家,故其间“朗吟阁”之名,源于吕洞宾吕仙诗句“朗吟飞过洞庭湖”之意。内檐所悬“朗吟阁”匾额,乃为雍正御书;而乾隆亦有御制诗云:“画阁云楣圣藻书,题名犹在我生初”,又云,“孩提常此闻诗礼,石火流阴越感予”,并特为注明:此阁为皇考潜邸时所题,其时予尚在幼龄,每于此仰承圣训”。

碧桐书院,旧名梧桐院,梧桐碧青,枝叶如盖。建筑为悬山卷篷顶,却以竹篱分隔,白墙黛瓦,葡萄架伏,夏阴之凉,清幽小雅。胤禛有诗曰:“棹泛湾湾水,桥通院院门。吟风过翠屋,待月坐梧轩。秋叶催诗落,春花应节繁。只应金井畔,如借凤凰鸾。”乾隆九年御制院名,且赋诗云:“月转风回翠影翻,雨窗尤不厌清喧。即声即色五声色,莫问倪家狮子园。”,诗序曰:前接平桥,环以带水。庭左右修梧数本,绿阴张盖,如置身清凉国土,每遇雨声疏滴,尤足动我诗情。乾隆对于碧桐书院之偏爱跃然于纸,而其诗句所提“倪家”与“狮子林”,皆因元末画家倪云林庭植梧桐六株,且常令书童清洗,而其又绘有苏州狮子林图卷,弘历以其“别业”自比,颇有以书画自得之意。

曲院风荷,与杭州西湖同名景观,乃为乾隆南巡后因流连江南而仿。“风景相似,故以其名名之”,乾隆之语,意在神似。此处为南向五间正殿,除了“曲院风荷”,另有“洛伽胜境”,故外檐所悬为乾隆御书,而其殿西二楼三间,其书亦为乾隆亲笔。落迦,实为普陀名山,显然仿自浙江定海普陀山庙宇,更有嘉庆皇帝诗句:“南海落迦示灵迹,现身说法警痴蒙”。

圆明园福海景区,无论方壶胜境,还是别有洞天,无论平湖秋月,还是夹镜鸣琴,其环湖而建的景致,自有别具天象、一揽胜景之佳。

且看别有洞天,崖山秀丽,溪水清澈,亭台错落,环境清幽,乃为雍正帝在园内炼丹之所。乾隆自语,“此处长薄疏林,映带庄墅,自有尘外致。”又有诗云:“几席绝尘器,草木清且淑”。嘉庆帝赞其“景冠御园尘不到”。

再观夹镜鸣琴,其境取自唐代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诗意而成。更有联曰:“架虹桥一道,上构杰阁,俯瞰澄泓,画栏倒影。旁有崖悬瀑,水激石罅,崢琮自鸣,犹成遗响。”

至于蓬岛瑶台,嶙峋山石堆砌三岛,写意东海三仙山。乾隆诗序:“福海中作大小三岛,仿李思训画意,为仙山楼阁之状,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也。真妄一如,大小一如,能如此是三壶方丈,便可半升铛内住江山。”序言所提之“李思训”,为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其代表作为《仙山楼阁图》,由此可见,此地乃为画意再现。

与毗邻其侧的颐和园一样,圆明园多处景致仿自江南杭州西湖。但此园更多所涉名家典籍辞章。“杏花春馆”,根据晚唐诗人杜牧家喻户晓之《清明》一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意境而建;“武陵春色”,摹状东晋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之艺术境界。“濂溪乐处”,则典取北宋文学家周敦颐之理学理想,世称“濂溪先生”, 乾隆诗云“时披濂溪书,乐处惟自省”,自有以其为楷之意。

如今的濂溪乐处,水清景明,流水浮光,藻草透青,鱼儿欢游。儿童驻足,给游鱼喂食,鱼儿与其共乐,一派其乐融融。更有鸳鸯徜徉于水,野鸭鸣呼同伴,其景和谐,其神怡然。它的四周,与圆明园其他各处一样,一大片一大片的原野,绽放着无数黄色、紫色的小花,在春日阳光下,显得野趣遍地、生意盎然。

圆明园曾有四十之景,如今风华不再,大多成为废墟。但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自然生生不息,民族休养后再复兴,一切不可阻挡,一切自会向前。更何况华夏文化丰厚,其脉源远流长,儒释道文化传播深远、影响至深,华夏子孙,自当传承。不忘国耻,民族复兴,自然指日可待。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