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闪击战为何能够成功?巴军为何投降?一文了解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5 07:05 2

摘要:印军进攻东巴基斯坦的部队先后取得了胜利。在整个东巴,达卡是最重要的中心。它的陷落,意味着东巴全面被印军攻占,印度发动对东巴的进攻目的在于肢解巴基斯坦,它自然不会放过达卡。

1971年12月3日,印军借口巴空军发动对其机场的袭击,正式从各个战区发动全面进攻,目标是在三周内打垮巴基斯坦在东巴的战争机器。

印军进攻东巴基斯坦的部队先后取得了胜利。在整个东巴,达卡是最重要的中心。它的陷落,意味着东巴全面被印军攻占,印度发动对东巴的进攻目的在于肢解巴基斯坦,它自然不会放过达卡。

1971年12月9日,进抵阿舒甘杰的印军准备渡过梅格纳河向达卡进军。已达河岸的印第57山地师获得了一些渡河器材,准备向达卡进军。9日夜间至10日晨,印军派出14架米4型直升机组成空中桥梁,飞行共110架次将印军运过了江。印第311山地旅被首先送到了对岸的赖普拉地区,之后占领了梅始坎火车站。印第19旁遮普营渡过梅格纳河后努力向拜拉布巴扎进攻。第4皇家禁卫营也向纳辛迪推进,于12月11日占领了该地。

巴军的坦克有力地阻止着印军的进攻,使他们损失惨重。12月14日,印军出动飞机来支援,但又未发现巴军的坦克。

实际上,巴军全部隐蔽在河川、交又路口一带的坚固工事里。

下午,印第1马拉萨轻步兵营抵达卡希姆普尔渡口以南,而第13皇家禁卫营、第13拉杰普塔纳步枪队也前来支援。接着,印军从南、北两面进攻巴军阵地,遭到巴军猛烈反击后,印军退了回来。第二天,印军又从第6锡克步兵营中派出2个连迂回到河西岸建立阵地,然后主攻桥梁方向的巴军阵地。巴军担心印军的迂回会将部队困于河西,破坏一个桥孔后立即后撤,印第6锡克步兵营随即占领了大桥。15日下午,该营在图格拉河东建立了桥头堡。作战中,双方伤亡不小,印军无法向前推进。

这时,印陆军司令命撒潘的第340山地旅群也投入对达卡的进攻,但司令不知该旅已陷入博格拉战场。贾穆纳河的几个渡口仍牢牢控制在巴军手中。14日晚,印第95山地旅群在图格拉河建立了稳固的桥头堡。第167山地旅也和第2伞兵营在坦盖尔集结。

印军计划,他们首先沿昌德普尔-萨巴尔-米尔普尔轴线前进,于15日攻下萨巴尔,16日占领米尔普尔桥。同时,在纳亚拉特设立拦阻阵地以阻击巴军从西渡河撤退。这样,第167山地旅群便可主攻达卡了。15日晚,印军攻占了萨巴尔。印第2伞兵营被调来对付巴军的坦克。16日,他们进攻桥西阵地,但无法攻占大桥。

米尔普尔大桥是达卡的大门,印第167山地旅群正在集结准备进攻。15-16日夜,印军两个营发动了进攻,俘获了巴军的3名官兵。印军从俘虏口中获知,巴军马穆德上校率领的第31俾路支营约400-500人守在十字路口上,他们决不会投降。

12月16日夜,当尼亚齐的东巴部队向印度正式投降时,马穆德仍想突围,与印军血战一场,双方伤亡惨重,战斗持续到下午才结束,马穆德拒绝接受投降命令。这是东巴范围内最后一次战斗。

2、巴军的投降

还在12月15日时,英国的广播节目便称印度根据尼亚齐的请求,同意在15日下午5时到第二天上午9时在东巴暂行停火。印军此时已作好攻入达卡的准备,但听到广播消息后,印第2伞兵营的两名军官奉命给尼亚齐送去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战争已经结束,我们建议你们投降。”

巴基斯坦第36步兵师师长穆哈曼特·杰姆谢德少将与尼亚齐的司令部取得了联系,并于12月16日上午11时带印军信使来到了尼亚齐的办公室。尼亚齐接受了投降条件。

印军进入达卡时,道路已空无一人。印第2伞兵营走在最前面。16日下午,印东部军区参谋长雅各布上将乘直升机来到达卡,与尼亚齐商谈投降条件及安排投降仪式。下午4时31分,印军奥罗拉上将代表印度,尼亚齐上将代表巴基斯坦在投降书上签了字。

巴军在整个东巴的作战本来是居于劣势的,他们缺少装甲部队、炮兵和空中支援。部队受到印度人的心理战干扰,士气大受影响。在开战早期,巴基斯坦部队在边境上打了几场胜仗,他们在局部战斗中也表现得非常英勇、顽强。但是,印军采用了迂回战术,绕过了巴军防守的据点,使巴军处于被分割的状态中。

12月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个决议,迫使战争的双方接受停火。但印度不肯罢手,他们加紧了作战行动,以图在敌对行动停止前捞到最大的胜利果实。12月9日,东巴省督马利克博士提出了结束东巴战争的具体建议,其要点是:东巴的冲突是由政治原因引起的,应通过政治途径来解决。呼吁联合国安排停火,作出和平过渡,将权力移交东巴基斯坦选出的代表。同时,省督还请求巴基斯坦部队撤出东巴,让愿意回西部的西巴基斯坦人和平撤离。

叶海亚·汗总统没有批准这个建议,他认为建议无疑等于接受了一个独立的东巴基斯坦。谋求战争结束应限于战争。

但是,尼亚齐的民事顾问将省督的建议转交给了联合国秘书处代表。

这些建议颇受安理会主席的重视,主席正准备按这一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叶海亚·汗总统不同意这种做法,收回了建议。总统下令东巴的守军继续战斗。

印军的迂回战术很奏效,他们绕过巴军的抵抗地区,从北部、东北部、东部、东南部迅速向达卡挺进。印空军还对达卡等地实施了轰炸,使巴基斯坦东部军区完全瘫痪。前线作战的部队失去了指挥,接不到命令。

12月12日,印军已获得军事上的决定性胜利。14日,巴军正在达卡举行一次高级会议,但遭印空军的袭击。不久,省督辞去了职务,脱离了与叶海亚·汗总统的关系。下午,叶海亚·汗作出了政治解决冲突的选择。尼亚齐去达卡的美国领事馆安排停火事宜,他提出了四个要求,但印方坚持要巴基斯坦军队无条件投降。

12月15日,原省督马利克与联合国秘书处取得联系,希望东巴停火几小时。印军此时又加强了对尼亚齐司令部的轰炸。

晚上,印广播电台反复播送了马内克肖给尼亚齐的一段话:

“因为你已经表示了停止战斗的愿望,我期待你向你的孟加拉司令部指挥的所有部队发布命令,立即停火,就近向我进攻中的部队投降。…任何人不必担心他们的安全,不管他们来自何方。我的部队决不会进行报复。”

马内克肖还说,他已命令奥罗拉停止一切攻打巴基斯坦部队的陆空行动,暂时停火从15日下午5时开始至第二天上午9时止。期间绝对停止对达卡及周围地区的轰炸。

最后,马内克肖威胁说:

“要是你不同意我的建议,我就没有其他办法,只有于12月16日上午9时以最大的力量恢复进攻。”

16日清晨8时,马内克肖正在下令让印军部队转入进攻,他收到了尼亚齐的请求,要求延长停火期限6小时,同时要求印军派一位代表到达卡来谈判。

东巴基斯坦的部队的所有战斗停止了,印军取得了绝对的军事胜利。

美国在战争后期曾派核动力航母“企业”号为首的海军特遣队驶入孟加拉湾,但一切都为时太晚了。印军的速战速决避免了美国的军事介入。

在印军出兵东巴的过程中,他们还把战火从东线延伸到了克什米尔。印军通过对印巴停火线附近巴军50个哨所的进攻,占领了巴基斯坦3600平方公里的领土。

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取得了军事上的完全胜利。第三次印巴战争的直接结果是东巴成立了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的国土因被肢解而实力大为削弱。印度肢解巴基斯坦以后,确立了它在南亚次大陆的霸主地位。战争后,在次大陆的唯一对手巴基斯坦受到了空前的削弱,印度可以凭借它的国力和庞大的军队成为南亚次大陆“无可争议的大国”。《华盛顿邮报》曾称印度从此只要耸耸肩,周边小国也会感到惴惴不安。

印度之所以能取得第三次印巴战争的胜利,这与它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分不开的,也与它营造的国际环境,结盟苏联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印度肢解巴基斯坦与苏联的“南下战略”不谋而合,印巴分治之后,印度一直不承认巴基斯坦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巴基斯坦的存在是印度称雄南亚的最大威胁。

印巴分治后,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曾痛心疾首地说:

“巴基斯坦是一个具有不可能实现的神权政体概念的中世纪国家。它不应该成立,而且要不是英国人支持真纳的愚见,这件事也决不会发生。…尽可能与巴基斯坦密切合作那是当然的,我们愿意合作并且为这而努力,因此总有一天合并必然会到来。”

巴基斯坦独立后,其实力远逊于印度。但巴基斯坦努力寻求在次大陆的生存和发展,与印度进行抗争,争取在南亚有一席之地。在印度看来,巴基斯坦是次大陆唯一有能力向印度的支配地位挑战的国家,尤其是有美国和中东穆斯林国家的支持,巴基斯坦确有能力与印度寻求力量的平衡。印度在分治后也雄心勃勃,一心要做“有声有色”的大国和称雄次大陆。因此,两国在国家战略上是针锋相对和水火难容的。

印度只有削弱巴基斯坦的实力,使它无法与自己抗衡,才能获得左右次大陆的主动权。

从60年代开始,苏联就在向南亚渗透,推行“南下战略”,企图获取印度洋暖水港。进入70年代,印苏关系逐步拉近,这是与苏联的“南下战略”相合拍的。1971年8月9日印苏签订的《印苏和平友好条约》巩固了印苏关系,这一条约在字面上看不出“不结盟”的意思,但它的确给英迪拉·甘地夫人壮了胆。

也给印度武力肢解巴基斯坦打了气。在出兵东巴前的3个月签订这一条约,无疑使苏联成为了支持印度的“默许者”,至少印度是这么认为的,也给国际社会造成了这种印象。在印度看来,肢解巴基斯坦是多年的夙愿,东巴的内乱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而印度此时还要依靠苏联的政治、军事支持,解除后顾之忧。苏联出于“南下战略”的需要,也想结好印度这个幅员辽阔、人员众多的战略盟友,在南亚获得一个立足点以与美国在印度洋上抗衡。

《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只是为印度出兵东巴提供了某种支持,印度指望在遇到大国干涉时能得到苏联的援助和出面干预。鉴于苏联直到最后仍主张克制,避免战争而主张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印度的战争策划者们也意识到,如果美国从海上进行干涉,苏联也未必会公开进行对抗,于是,印度做好了“独立作战”的准备。

在利用苏联牵制美国的同时,印度也做好了防范中国的种种措施。印度认为,1971年中苏关系仍处于紧张时期,中国北部有苏联的百万大军压境,中国不会在军事上对印度采取行动,至少“不敢轻举妄动”。印度认为,作为一个军事大国,中国假若出兵,也必定会确保稳操胜券。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并不意味着军事干涉。

即使是这样,印军也不抱“侥幸心理,一切要放在可靠的基础上”。印军假定中国会集中2-3个师发动一次进攻,于是他们“利用11月中印边境的大雪封山来防范,并在兵力部署上作好应急准备。在选择开战时间上,印军确定了在12月份出兵东巴,这时大雪已封山,中国将难以实施对印作战。同时,印度还分析,“中国正处于进入联合国的关键时刻,不可能为支持巴采取军事行动而损害自己的国家利益”。基于上述分析,印度大胆地选择了用武力肢解巴基斯坦的步骤。

在外交上,印度自东巴发生动乱时就开始耐心地制造有利于印度出兵的舆论,获取了国际上的同情。印度认为,东巴涌入印度的难民已达一千万,给印度造成了无法承受的压力。如果巴当局不能制止难民流入印度并接回难民,“巴的内政问题就会变成印度的内政并进而成为一个国际问题”。这样,印度一步一步地制造了出兵东巴的借口。印度最后认为,“与其背上一个包袱倒不如打一场战争更省钱”,“应该采取果敢行动帮助孟加拉的斗争迅速取得胜利”。

印度一手制造出兵舆论,一手秘密做好军事准备。当一切准备就绪时,英迪拉·甘地夫人还于10月23日开始了对西方六国的为期三周的访问,希望国际社会了解次大陆的“真相”,企图赢得国际社会对印度出兵东巴的理解和支持。这样,印度在出兵前已做好了利用苏联牵制美国、防范中国以及寻找国际支持和同情的工作。

其次,印度对出兵东巴进行了精心的策刻和准备。印军认为,发动这次战争应“通盘考虑并协调政治、军事、经济三方面的政策”。他们要求有百分之百的取胜把握,制定一环扣一环的计划和方案。在最高决策方面,英迪拉·甘地夫人充分信任军方,对马内克肖十分倚重。凡属军事行动,印度政府放手让军方自作决定,还成立联合秘书委员会统筹国防、内务、财政、外交方面的工作,马内克肖成了印度出兵东巴的总策划者和指挥者。

印陆军参谋长马内克肖手握大权,他建立了联合军种作c战指挥部协调军种之间的情报和作战计划;马内克肖还进行了秘密的物资准备,进行了秘密动员和各种准备。在兵力调动、交通、通讯和鼓励官兵士气方面精心推行,有条不紊;在部署上,印军各条战线均有适合的兵力,战前,印军在西巴、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中印边境均保留了足够的力量。

同时,集中尽可能多的兵力于东巴基斯坦,以图速战速决,保证进攻居于绝对优势。

在进攻东巴的战争中,印军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正确战略、战术,确保了战略企图的实现。

第一,开战之前,印军便确定了速战速决的方针。印军认为,出兵东巴是一次政治行动,军事行动必须服从于政治需要。印度担心美国及其他干涉的出现,也担心调解人不容分说地迫使双方停火。于是,他们计划在外部压力发挥作用前就结束战争。出兵前,印军确定了“这次战争必须是一次短期的战争,战争的期限拟定为三个星期”。这样的闪击战有利于印度很快达到肢解巴基斯坦的目的,避免外来干预,也可以使部队迅速回师中印边境,防止“中国人可能作出的反应”。

第二,印军放弃了陈旧过时的战术,采取了适应速战速决方针的战术。开战之初,印军曾一度沿用英国式的呆板的“逐步推进”和“阵地战”的战法。

后来,他们改变了这种战术,转而采用“迂回”、“掏心”战术,绕过巴军坚守的坚固阵地,尽量避实就虚,迂回穿插以打击巴军的有生力量。同时,印军封锁了东巴的两个主要港口,切断了东巴与西巴的联系和外援。对东巴内地的交通枢纽也进行分割包围,使巴军各部队孤立无援,产生孤立的心理,军心涣散。

对于那些坚守在据点中的巴军,印军想尽办法将其引诱出来围而歼之,并给巴军造成仅局限于攻城掠地的印象,然后采取“急流直下”的战术,夺取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第三,在进攻东巴的战争中,印军三军紧密配合,取得了三军联合作战的战果。战前,印空军的飞机进行了疏散隐蔽,使12月3日巴空军的袭击未取得成功。开战之后,印空军立即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巴空军机场,获得了制空权。这次印空军的作战充分吸取了第二次印巴战争的经验教训,开战之初便获得了主动权。

据统计,印空军在12月3日后的14天中,共出动飞机7000架次,日平均达500架次。这些出击,为他们夺取制空权奠定了基础。

在拥有制空权后,印空军又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队的作战,空运部队和装备、轰炸达卡及其他大城市,给东巴部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撼和混乱:东巴省府的辞职和巴军的投降,均有印空军轰炸的直接作用,印度海军在第三次印巴战争前从未参过战、第二次印巴战争时甚至未接到过作战的命令。

1965年后,印开始重视海军的建设,在进攻东巴的开始,印海军即击沉一艘巴海军的潜艇。封锁了港口,并对巴的港口发动过多次的袭击,切断了东、西巴的海上联系。印空军则配合海军作战,进行海上侦察,协助封锁港口、袭击巴港口设施。

印军在进攻东巴的战争中,共投入了约16至17万人的兵力。其中陆军3个军部、7个师部36个旅,而空军共有14个中队200架飞机参战,海军则出动了共20余艘舰艇。应该说,印军直接参战的兵力大大超过了巴军的防守兵力,加之东巴叛乱分子对印军的支持,东巴的部队是难以取胜的。12月16日,印军进入东巴首府达卡,占领了整个东巴基斯坦。

第二天,印度在侵占整个东巴,还有西巴3600平方公里土地后,宣布单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政府被迫宣布同意停火。

印军在战争中伤亡共1.1万余人,损失飞机41架、坦克81辆、舰艇1艘。而巴军约有9万人被俘,损失飞机86架、坦克226辆、舰艇22艘。印度出兵东巴的确取得了军事上的全面胜利,实现了其称雄南亚次大陆的战略目标。

5、孟加拉独立后的形势

但是,印度国内并不以此为满足。有人认为,肢解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国虽是英迪拉·甘地夫人的“漂亮杰作”,但甘地夫人“没有作出让战争打到底的决策,暴露了英迪拉·甘地及其同僚缺乏政治意志力和军事魄力”。他们认为,印军没在拿下东巴之后乘胜回师西巴一举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同时,向西巴腹地大举进军,彻底摧毁巴基斯坦的战争机器,可以使它在10-15年内无法构成对印度的军事抗衡能力。在指出印度在军事决策失误的同时,这些人还指出英迪拉·甘地夫人在控制孟加拉国上的失策。东巴独立成立孟加拉国后,印度没有留下常驻政治、军事代表团以控制新生的孟加拉国,他们认为“这样的顾问团既免遭人指责为‘占领军’,又能确保印度的战略利益”。

孟加拉国成立后,既未与印度结盟,印度也未能在25-30年间在保持其在孟加拉国的政治、军事存在。因此,有人指责英迪拉·甘地夫人牺牲了上千万人的生命,支付了巨额财富而未达到政治的长远目标。“如果新生的孟加拉国比以前的东巴更令人烦恼的话,那么这种(指肢解巴基斯坦)目标似乎就是错误的”。

第三次印巴战争后,巴基斯坦最大的损失还不是军事上的。最致命的是它丧失了60%的人口、50%的外汇储备和20%的税收。尽管印度国内还有许多人不满足,但它的确是这场战争的大赢家。

从政治上讲,印度肢解巴基斯坦后也暴露了它的扩张主义面目。就孟加拉国独立这件事上,印度也未达到其根本目的,孟加拉国也并未成为印度的附庸。孟加拉国独立后,的确也没有成为印度俯首帖耳的国家。相反,它有时是印度眼中的“刺头”。

孟加拉国在历史上是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的牺牲品。孟加拉国成立以后,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和阿萨姆邦存在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并未因东巴脱离巴基斯坦而消失。印度与孟加拉国间在恒河水分配问题经常发生争执,孟加拉国的移民问题、摩尔岛的归属问题也使印孟关系紧张起来。

印度也涉嫌支持孟加拉国的反政府恐怖活动。80年代为防止孟加拉人流入印度,印度还在孟加拉国与印度接壤的三面拉上了铁丝网,可见两国关系并不总处于良好状态,有时甚至很紧张。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来源:之华说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