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青州博物馆陈展的佛造像您一定不会陌生,尤其那眉眼含笑的“青州微笑”,总会让您如沐春风。可是您知道吗,在河北邺城也有一座博物馆,馆内展出的近300多件佛造像同样不容小觑。
说到青州博物馆陈展的佛造像您一定不会陌生,尤其那眉眼含笑的“青州微笑”,总会让您如沐春风。可是您知道吗,在河北邺城也有一座博物馆,馆内展出的近300多件佛造像同样不容小觑。
今天,我们就带领大家走进中国首座佛造像专题博物馆——邺城考古博物馆,去一睹“中国佛都”佛造像的风采。
邺城曾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所在地。邺城考古博物馆,就坐落于临漳县城区内。
由于,该馆的文物基本来自邺城遗址东部的北吴庄的一处佛造像埋藏坑遗迹中,因此,邺城考古博物馆也被称为北吴庄佛造像博物馆。
北吴庄佛造像遗址出土的佛造像数量多达2895件(块),数量之多,品相之美,位居全国第一,为邺城作为中国佛都提供了坚实的佐证。
踏入邺城考古博物馆大厅,仿若瞬间开启历史盲盒。开阔敞亮的空间里,暖黄灯光倾洒而下。迎面一座巨型沙盘图,标注着邺城遗址以及周边佛教遗迹的地点。
大厅中央陈列着被誉为邺城考古博物馆镇馆之宝的“覆钵塔”。
覆钵塔 北齐 残高 100.1 厘米,底座宽 52、高 21.7、厚47.2 ~ 54.2 厘米,白石质
覆钵塔,因塔肚形如倒扣的钵而得名。其造型与印度的窣堵坡基本相同。此造型在北魏时期的云岗石窟中就有出现,具有深厚的宗教象征意义。
这座单体圆雕覆钵塔通体彩绘贴金,由底座、塔身、覆钵、塔刹构成,主体基本完整。塔身四面开龛,有结跏坐的佛与菩萨像。
在覆钵塔的上部刻有山花蕉叶、半球覆钵,可惜塔刹已残。底座正面雕双狮香炉与力士,侧面、背面刻有神王、香炉、供养比丘,以及伎乐等浮雕。
覆钵塔融合了多种雕刻技法,是中印建筑风格交融的见证,对研究东魏北齐佛教艺术、文化意义重大。所以,它是当之无愧的邺城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佛教源于古印度,公元前后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十六国后赵时邺城佛教初兴,东魏北齐达到顶峰,成为北方佛教文化中心,在佛教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83年起,邺城考古队经勘探发掘,确认了邺城作为建安文学发祥地、都城规划肇始地和佛法弘传中兴地的历史定位。
佛教东汉初传入中国,与本土文化宗教磨合缓进。十六国时中原战乱,西域高僧佛图澄至河北,凭德行与神异令石勒信服,被尊为大和尚。他借机劝石勒行仁政,于是士民受益,官宦士族与各族百姓信佛渐多,邺城佛教兴起。
坐佛三尊像 北魏 邺城考古博物馆藏
坐佛三尊像是背屏式造像,通体彩绘,由一佛二菩萨组成。主尊佛面相圆润,结跏趺坐,施无畏印,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带下垂、衣摆覆座。背屏边缘饰火焰纹,胁侍菩萨面含微笑,戴项饰、宽帛交叉,一手持莲蕾,一手提净瓶或香囊。
谭副造释迦像 北魏 邺城考古博物馆藏
谭副造释迦像,是一佛二菩萨的背屏式造像,通体彩绘贴金。主尊立姿施无畏印,着通肩袈裟,衣纹作曹衣出水状,背光纹饰丰富。
胁侍菩萨立在力士托举的莲台上,戴项饰、璎珞 ,衣纹稠密。背屏背面有浅雕造像,下部题刻有含造像的信息。
“谭副造释迦像”,以其北魏时期的背景、独特造型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邺城考古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佛造像。
双龛状造像碑 北魏晚期 邺城考古博物馆藏
北魏时期双佛造像盛行,源于佛教义理传播与政治因素。过去佛与未来佛传承观念流行,统治者借此强化统治,双佛造像随之兴起。
双龛状造像碑,白底红彩、螭龙碑首,正面双佛面相清瘦,一施禅定印,一施说法印,着褒衣博带袈裟,背面上部有禅定佛、伎乐飞天,下部有供养人。
东魏承北魏崇佛之风,534年北魏分裂,高欢挟持孝静帝迁都邺城,王公大臣、士卒百姓、百工伎巧及洛阳僧尼等大量随迁。中原佛教中心也由洛阳转至邺城。
立佛像 东魏 邺城考古博物馆藏
这尊东魏立佛像为单体圆雕佛像,通体彩绘,局部贴金。佛宝相庄严,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内着僧祇支,胸部结带下垂。右臂前伸似作施无畏印,左手作与愿印,跣足而立。底座为覆莲台,前圆后方。
王元景造弥勒像 东魏 邺城考古博物馆藏
这是一尊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背屏式造像,通体泛有曾彩绘的痕迹,现仅存少量绿彩和墨线。主尊面容圆润,穿褒衣博带式袈裟、施无畏印;弟子着垂领袍服,双手拢于胸腹;菩萨半裸上身,配饰丰富,手持莲蕾或香囊。
莲台两侧有双龙吐莲,背屏上有飞天托塔,背面浮雕“白马吻足”的佛经故事。底座正面刻双狮香炉和像主名,右侧补刻造像题记。
立佛七尊像 东魏 邺城考古博物馆藏
这尊立佛七尊佛,由一佛二弟子二螺髻二菩萨组成。主尊面圆、波状发髻,着袒右袈裟施无畏印,胁侍菩萨环绕。背屏边缘饰火焰纹,背面也有彩绘残痕,四足底座正面雕双狮香炉与供养比丘。
弄女造弥勒像 东魏 邺城考古博物馆藏
弄女造弥勒像是背屏式造像,三尊菩萨像保存完好,通体彩绘贴金。弥勒菩萨头戴高冠、交脚坐施无畏印,胁侍菩萨手持莲蕾、香囊等。背屏有飞天托塔、佛传浮雕,底座雕双狮、博山炉、供养人及六神王,背面有题刻。
思维菩萨像 东魏 邺城考古博物馆藏
思维菩萨原创于南北朝时期,寓意着菩萨对佛法的深入思考和对众生苦难的怜悯,通过这种形象启发信众对佛法进行思考和领悟。
思惟菩萨造像留存不少红、黑彩绘及少量墨线、贴金痕迹。菩萨戴三叶冠,宝缯发辫搭肩,半跏坐束腰藤座上。底座很有特色,正面高浮雕三狮,两侧有狮身,背面无雕刻。
北齐之初,邺下佛学达全盛。据《续高僧传》记载,当时都城大寺约四千,僧尼近万,讲席众多,吸引各地英杰。菩提流支等外国高僧与慧光等本土名僧先后在此译经注疏、讲经说法,邺城成中原北方佛教文化中心。
北齐历经六君二十八年,皇家立寺四十三所,民间私造寺庙数以万计,僧尼达二百余万,占全国人口十分之一,都城大寺四千、僧尼八万,举国崇佛,盛况空前。
北齐皇室贵胄极为敬佛,文宣帝高洋拜僧稠为师,孝昭帝高演剃度僧尼,武成帝高湛大营寺塔,后主高纬施宫为寺、凿大佛。邺城周边石窟与佛寺,便是皇室崇佛的见证。
倚坐佛像 北齐 邺城考古博物馆藏
倚坐佛像是一尊单体圆雕佛像,通体贴金。主尊佛面相庄严,螺髻,眉弯目细,直鼻小口,眉间浮雕白毫,身着袒右袈裟,双臂前端残,倚坐仰覆莲台,莲台束腰处雕多层宝珠纹,底座为无雕饰的长方平板。
弟子立像 北齐 邺城考古博物馆藏
这尊圆雕弟子立像通体彩绘贴金,红、黄、绿彩绘保存较好。弟子面容安详,身着搭肘式僧服,右手曲至胸前(略残),左手在腹下持莲蕾,跣足立覆莲台,莲台下有插嵌石榫 。
很多游客把他誉为“邺城考古博物馆”最具亲和力的佛弟子。
佛头像 北齐 邺城考古博物馆藏
邺城地区出土的东魏北齐造像多为白色汉白玉材质,这种石材温润洁白、质地柔软,较为名贵,自古在太行山一线蕴藏丰富,河南安阳等地均有大量出产。
“龙树背龛式”造像是邺城地区北朝晚期典型造像样式。它融合印度笈多造像风格、东魏白石造像工艺、太子思惟图像元素及北魏以来背屏式造像传统因素。
公元6世纪中期萌发,流行传布与北齐初年政治趋势和僧制改革相关,天保末年广为流行,影响周边佛教造像。
东魏北齐时期,邺城佛教上承北魏、下启隋唐。晚期邺下义学繁盛,思想融汇。赵彭城与核桃园佛寺保留佛塔中心传统,又有新式格局,影响隋唐寺院布局。邺下佛教多方面创新,在中国佛教史地位重要。
菩萨立像 北齐至隋 邺城考古博物馆藏
这尊圆雕菩萨立像,通体贴金,周身晕染着神秘的色彩,雕工细腻精湛,美轮美奂。菩萨头部虽残,却难掩其神韵,宝缯悠悠垂至肘下。
上身半裸,珠链垂挂,铃饰轻摇,双臂虽残,却似在诉说往昔故事。下身罗裙轻垂,裙腰外翻,绦带悬珠,背影间发绳、串珠、裙纹清晰可见 。
菩萨头像 北齐至隋 邺城考古博物馆藏
圆雕菩萨头像局部彩绘贴金,头梳高髻、戴饰宝瓶珠冠。面相椭圆,眉弯鼻直口小,双目微睁、唇上有须,鼻尖与双耳略残,脑后有一对小圆嵌孔。
佛教造像里菩萨有小髭,有文化与象征两方面原因。古印度以蓄须为美,视其为成熟智慧标志,这影响了佛教造像。同时,小髭凸显菩萨男性特征,助其在男性主导的宗教体系中,彰显智慧与慈悲法力。
北齐弟子立像,为圆雕作品,其面相清秀,弯眉细目,直鼻小口,一幅怡然自得的神态。颈部有古代修复插嵌的铆杆,身着中衣搭肘式僧服,右臂前端残,左手在腹下提长颈净瓶。
这尊弟子像曾远赴国博参加“建国70周年大庆展”,是一件备受游客喜爱的弟子造像,他被誉为最美的“邺城微笑”。
佛都邺城,作为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重镇,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深刻蜕变。在这里,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碰撞、彼此渗透,最终孕育出独具东方魅力与华夏风骨的中国佛教 。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晓姝。原创不易,欢迎您的关注、点赞以及在评论区的留言,我们下周一再见。
来源:姝曰ShuYue读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