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五一假期。 今年的你,有什么安排呢?是选择去偶像的演唱会,还是准备去心仪的国家、地区畅玩,或是选择在家好好休息一番? 如果选择在家,那么,休息之余,也不妨稍微充充电、解决一些平常没时间处理的问题。比如,下面这些: 花了不少时间读书,但边读边忘,最后连重点内容都概括不出来;开会抓不住重点,理不清思路,做不好跟进;计划安排不合理,分不清轻重缓急;时间应用效率不高,复盘无序难有效…… 记不住、搞不懂、用不上、做不好。 做事总是 事倍功半, 真的好痛苦。 总之,效能很低。 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摆脱上面的困境、提高自己在工作、学习中的效能? 学会对知识和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提炼、结构化,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刚好,不久之前,刘润读书会的直播间,邀请到了笔记专家、新商业知识服务平台“笔记侠”创始人、第五代企业家倡导者、畅销书《高效能笔记法》的作者,柯洲老师。 对于如何运用笔记的形式,提高学习、工作中的效能,柯洲老师有不少思考和实践。 他说: 通过高效能笔记法,人人都可以成为高效能的知识工作者。 高效能笔记,是什么?真的有用吗? 我把他在书中的思考,分享给你,希望能给你一点启发。摘要:又是一年五一假期。今年的你,有什么安排呢?是选择去偶像的演唱会,还是准备去心仪的国家、地区畅玩,或是选择在家好好休息一番?
对信息、知识进行分级处理
在上学的时候,我们应该都见过这样的同学: 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唾沫横飞,他却只顾蒙头抄老师的板书。每次去看他的笔记,会发现写的整整齐齐,老师说的每句话,基本都在上面。 但是,如果你问他们,这节课的重点是哪些、和之前的知识点有什么关联时,很多人却往往说不出个所以然。 由此,出现了一个怪现象: 不少笔记记得极度认真,几乎把老师板书上的每一个字都记下来的同学,成绩却往往只是班级的中等水平。 相反,如果你去看成绩排名前列的学霸,会发现,他们的笔记,内容可能并不多。 但是,如果你向这些“学霸”请教,会发现,从这不多的内容中,他们几乎可以还原出老师所讲的重点。 至于原因,别看笔记字少,但是详略得当,结构分明。 在工作之后,类似的情况依然屡见不鲜。 有的同事,做会议纪要时,总是费时费力。因为他会把会议内容无巨细全记了下来,可结果,却被领导批评:怎么老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我都看不到重点。 还有的同事,最终的会议纪要只有几百字,好像很轻松。可结果呢,自己省事不说,还被领导夸赞:纪要挺简洁的,看着很舒服。 难道说,那些费心费力把会议一字不差记录下来的人,做的还错了? 这份认真的态度,当然没错。但是,他们的“努力”,没用在正确的地方: 清晰地说明会议的主要内容。 那些被领导夸赞的同事,看似轻轻松松。其实,他把时间都花在了对会议内容的筛选、总结上了,方便让人一下子就看到会议的重点——时间、地点、参会人的关键发言。 其实, 这不单纯是笔记方式的差异,更是做笔记时,底层思维的差异:概念思维。 概念思维,就是能够识别出那些表面上没有明显关联的事物之间,其内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能力。 听着有点绕口。举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了。 家里有娃、需要辅导功课的父母,应该对这句话都不陌生: 不辅导母慈子孝,一辅导鸡飞狗跳。 为什么? 因为, 对一些大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高级概念思维,小朋友并不具备理解能力。 就拿数学来说。当小朋友刚接触加减法时,他们普遍很难直接去理解这种抽象的概念。 但是,他们却天生会做一件事:类比。 很多老师都会利用小孩子的这一个特质,在教授加减法时,往往会拿出一些教具,比如水果、玩具、小木棍,等等。通过这些具象的事物,帮助小朋友来建立对加减法的认识。 但这个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令家长“气晕”过去的事情。 比如,老师上课举了一个“5个香蕉+5个香蕉=10个香蕉”的例子。但是,同样的数字,如果只是把香蕉换成苹果,有的小朋友就反应不过来了。 说到底,这个阶段的小朋友,还是在把加减法依托在一个具象的事物上面,靠着一种感性认识来进行学习。 这个阶段获得的知识,就是 1级的概念思维,叫做经验知识。 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绝大多数小朋友都能摆脱掉对这些具体教具的依赖。无论是苹果、香蕉、橘子,都不会影响他计算各种简单的加减法了。 到了这个阶段,他们已经开始超越了感性经验的部分,开始掌握了一些更基本的方法论,获得了 2级的概念思维,也就是理性知识。 当读到更高年级,他们也会掌握更多的理性知识,比如加减法交换律、10进位,等等。 然而,这些理性知识,不代表它是最底层的规律。 就拿几何学来说,早在几千年前,人类就能利用几何学的理性知识,进行各种工程建设,比如建造了埃及大金字塔。但是,直到欧几里得的出现,才提出了几何学的5大公设,把理性知识进行了抽象总结。 这种抽象后所得出来的“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公理、定律,就是 3级的概念思维,也叫做 绝对知识。 经验知识——理性知识——绝对知识,从具体到普遍,从经验到规律,共同组成了概 念思维。 这种层级化的思考方式,能让人清楚get到,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是哪个层次的内容。 而那些会做笔记的人,就是把概念思维的不同层级焊死在了大脑里。对于接收到的信息、知识,他们会有意识的进行分级处理,凸显出不同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情况。 那么,这种能力,能训练吗? 当然可以。 针对这个不少人都会遇到的难题,柯洲老师总结出了一个被他反复验证过的高效能笔记模型: “道法术”模型。“道法术”模型,让你的工作事半功倍
不要被这个名字唬住。 还记不记得,你在中学时学古诗词的时候,老师经常会让你概括一个东西:中心思想。 接下来,你还要向老师说明,你是怎么概括出来这个中心思想的?你的依据是什么? 当你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你已经在不经意中,完成了一次“道法术”模型的搭建。 我们日常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无论是一篇文章、一本书、一次沟通、一堂课,还是一次会议,都会有一个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 , 就是 “道”。 有了核心思想,就要找各种论点、分论点,对它进行支持、论证。它们 , 就是 “法”。 每个方法论下面,往往还会有详细的案例作为论据。这些论据,就是 “术” 。让AI,更好地协助你的 工作
而且,对于知识型工作来说,因为AI的出现,掌握“道法术”这种结构分明的表达逻辑,未来也开始变得更加重要了。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 相比于人脑对于复杂信息源的判定和筛选能力,AI更适合处理高度结构化的信息。 对于不够清晰、比较混沌的信息输入,AI的容错度,要比人脑低很多。 比如,你和朋友之间,大概率发生过类似的聊天:朋友:我前两天去电影院看了一个电影,那个男主角是个科学家,反派是个超级怪兽,最后他们打起来了,场面特别精彩。推荐你也去看看。
你:啊?你说的是哪部电影,我怎么听得糊里糊涂?
朋友:就是那个啊,那个男主角,之前好像还离过两次婚,当时还挺轰动的,你忘了?
你(恍然大悟):哦,是他呀。我知道你说的电影了,前两天我还刷到过它的预告片呢。我周末去看看。
你想想看,这种充满了“哑谜”的对话,是不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 原因不难理解,因为你和你的朋友、同事、家人之间,很多时候都处在一种相对比较类似的信息环境中。很多时候,一些“隐性信息”会有一种“心有灵犀”的传递。 所以,对话的时候,即使有些表达比较模糊,但多说两句,也能猜个七七八八,并不太影响相互之间的交流。 可是,你能想象,你和AI之间发生类似的对话吗? 我是无法想象。 目前AI的训练机制,决定了它只能被输入结构化较强的信息, 输入的信息越具体、越有逻辑性,结果就越好。来源:面包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