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落地温哥华的第一晚,住在Airbnb,房东是个广东大姐,特别热情,给我煮了一锅面,还说“加拿大生活节奏慢,空气好,人都很友善”。
我落地温哥华的第一晚,住在Airbnb,房东是个广东大姐,特别热情,给我煮了一锅面,还说“加拿大生活节奏慢,空气好,人都很友善”。
我一边点头一边发抖,因为那天晚上室内温度只有14度,我在屋里穿着羽绒服吃面。不是她不肯开暖气,是她说:“这温度不冷啊,我们这叫‘春天’。”
我冷得直哆嗦,想冲个热水澡暖和一下,打开水龙头,水忽冷忽热,一会儿能把你烫出五花肉纹路,一会儿又冰得像洗水桶里泡脚。
我当时只想大喊一句:这就是发达国家吗?热水都没个稳定温度,那我在国内洗澡那叫奢侈啊。
马路空得像后悔,公交慢得像放弃
第二天一早我去市中心,想坐公交,拿着地图站在站台等车,等了二十分钟没动静。我以为是不是搞错站牌了,问旁边一个学生,他说:“你今天运气不错,下一班还有17分钟就到了。”
他笑得真诚,我人已经原地失控了。
加拿大公交不是不来,是不着急来。可以查APP,提前看好时间,错过一班基本等于告别这次约会。公交司机开门说“hi”,你不回一句“hi”,他可能脸都拉下来。
我开始明白,这国家节奏不是慢,是大家都默认你有大把时间。你要是急,那是你的错。
看病免费,但最好别生病
房东阿姨给我灌输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这里看病全免费,不用担心医保。”
结果我刚住进去一个月,就发烧咳嗽,整整三天烧到38.5,我开始想去看看医生。她说:“打电话预约吧。”
我打电话过去,对面说:“下周四下午两点有空。”
我差点没把手机砸地上,我这都快挂了,你让我等七天?
我只能去walk-in clinic,也就是不用预约的诊所,结果一早七点就排队,轮到我时已经快中午,医生听完我描述,说:“多喝水,回去休息。”
我想问:药呢?开点退烧的也好啊?医生说:“这点症状,不值得开药。”
我回家躺下那一刻,突然觉得这“免费医疗”听起来是福利,其实是“你最好别用”。
房子贵得像赔命,家具旧得像离婚
我在温哥华租的是一间合租屋,1200加币一个月,合人民币大概6500多块,只有一个卧室,没有客厅,厕所是和一个印度大叔共用的。
墙薄得跟纸似的,他那边放音乐,我这边跟着唱合音。
我一开始挺激动,觉得能在加拿大独立生活是种体验。结果第二天马桶堵了,我打电话给房东,他说:“你们自己解决,这种小事没必要来找我。”
我拎着吸马桶的工具,站在门口对着马桶发呆,我真想打个跨洋电话回去哭诉:我小时候不是这么想象留学生活的。
那屋子里的沙发掉皮,冰箱门关不上,厨房抽油烟机像开战斗机一样响。我住了三个月,最后都能背出每一只老鼠的作息规律了。
街上很干净,但也很冷清
温哥华的街道确实干净,没垃圾桶都没垃圾。我一开始还怀疑是不是有隐形清洁工,后来才知道是每家门口都会有人定期出来扫。
我去逛街,看到每栋楼前都插着国旗,草坪剪得整整齐齐,门铃按钮都擦得锃亮。走进一家超市,收银员会冲你笑,问你“How are you?”我第一次被这么礼貌地对待,差点以为自己是贵宾。
可聊两句就明白了,这笑不走心。不是假,而是“社交微笑”已经变成操作习惯了。
我想开口多说几句,对方就转头去扫货架。我站在那像个失恋的小学生,满心期待被抱一抱,结果只收到了一个默认表情包。
华人很多,可朋友不好交
我在温哥华的唐人街晃了一圈,发现这儿的中文比国内某些旅游城市都多。路牌上有中文,菜单上有中文,广告牌也写着“火锅外卖请加微信”。
我一开始很激动,觉得有归属感。结果真的去聊天,发现气氛怪怪的。
有一对老华侨听到我说是刚来的学生,马上问我在哪儿读书、学费多少、有没有身份。我说我只是来体验生活,他们的脸马上从春天变成冬天。
后来我才知道,在这边的华人圈子里,有些人很现实,你有没有身份、有没有房、是不是“留得下来”,决定了你值不值得被搭理。
想找人说话,对方想看你有没有资源。想吃顿饭,对方想看你有没有利用价值。
这时候我才明白,家乡的街口聊天、邻居送碗粥的那种热乎劲,到了这边就不太管用了。
学校也很空心
我去旁听过一节大学课,讲的是社会心理学,老师穿着格子衬衫、戴着棒球帽,一边喝咖啡一边讲PPT,讲到一半还有学生直接躺在后排睡觉。全程没人点名,没人管。
我当时心想:这也太自由了吧。
可是课结束以后,我一个人站在教学楼门口,竟然有点失落。
学生不是不努力,是没人要求你努力。交不交作业没人提醒,挂不挂科没人管,甚至缺课一整学期也不会有人追着你问原因。
有个留学生朋友跟我说:“这里的大学更像一座自习图书馆,没人来关心你,也没人希望你来打扰他们。”
他笑着说完,眼神却特别落寞。
大超市买得到一切,买不到热情
加拿大的超市是真的大,一个货架能比我老家的小店还长,有一次我在Costco买鸡蛋,拿起一盒就被后面那人说“excuse me”,我一回头发现他眼里写满了“你太慢了”。
不是不礼貌,是他们讲效率讲规矩讲线性逻辑。排队不能插,付款不能聊,包装不能拖。如果在自助结账区停留超过一分钟,系统就会发出提示音,像在告诉你“快点滚”。
我有次在大统华买菜,排我前面的大叔用现金付账,收银员皱了皱眉,像是看到个从博物馆走出来的古董。
这地方确实什么都有,就是没啥人情味。
工作时间不长,压力却不小
我短暂打过工,在一家甜甜圈店帮忙做咖啡。表面上看时间固定、任务清晰,下午四点准时下班,没有任何人拖你加班。
可老板每次走过你身边眼神都像在扫描仪,哪里慢了、哪里弄错了,他一个眼神你就心跳加速。没人骂你,可那种“silent pressure”压得你喘不过气。
我有次手抖,咖啡机出水没接住,地上湿了一摊,他看着我笑了一下,轻声说:“You okay?”
我说okay,其实眼圈都红了。
加拿大职场文明归文明,规则归规则,可要是掉链子了,也没人给机会“试错”。你再被叫一次名字,可能就已经在走人边缘了。
手机再智能,也打不通人心
我手机里装了五个App,点餐、取件、导航、打车、翻译,全靠它一个人扛起生活。
地铁站没有售票员,只有机器。公交司机只说一句“hi”,再多你说他也不接。连咖啡厅的点单系统都是触屏自助。
我想找个店员问问有没有低糖奶茶,对方指了指机器,说:“All in there.”
那一刻我真想大喊:我是来生活的,不是来跟iPad谈恋爱的。
这里的科技真牛,一个二维码能干三件事,一个按钮能叫到六种服务。可你刷卡太快,生活反而变成了流程图。
不是说咱们就多温情,只是那种“看你一眼、递你个热水”的动作,在这边太稀罕了。
孤独不是缺朋友,是找不到出口
有一段时间我晚上总是睡不着,打开手机通讯录全是国内的人,发过去消息没人秒回。朋友圈里大家都在忙着各自生活,没人知道我现在穿着羽绒服躺在床上刷韩剧,一边刷一边想家。
有次我在公交车站等车,旁边坐着一个老人,我咳嗽了一声,他从兜里掏出一颗薄荷糖递给我。我愣了几秒,接过来点了点头。他没说话,只是盯着前方的雪,像在等什么。
那颗糖我含了很久,直到融化成了一种奇怪的滋味。
免费的福利背后,是极限的克制
在加拿大,去图书馆没人查包,进博物馆不用门票,公园随便拍照,厕所都能冲着洗得一尘不染。听起来像天国,其实要守的规矩,比想的多得多。
垃圾不能乱扔,分错了都有人翻出来贴条。公共场合不能大声讲电话,笑太大声都会被投眼神。邻里之间不打招呼没事,但放音乐太晚一次就会被警告。
这地方的自由是有限空间里的安静自律,不打扰别人就是最好的行为艺术。
人人夸它好,我只想回家躺会儿
在加拿大待了半年,我见过大雪落在湖面上的美,见过天色黄昏下的露台晚餐,吃过被夸得天花乱坠的生蚝拼盘,拍过比壁纸还美的彩虹落日。
照片确实漂亮,现实却有点疲惫。
有人说加拿大是理想国。我信。可不是我的理想。
来源:金融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