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新韵 丹剧破圈 传统与现代交融绘就新画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5 08:03 2

摘要:“五一”假期,一部名为《白蛇·泪落金山》的丹剧在镇江西津渡小剧场精彩上演,这也是这部被《人民日报》点赞的新剧,首次进入景区,与游客见面,外地观众纷纷表示,第一次听说丹剧这一剧种,没想到“白蛇”还能这么演。作为全国唯一以“丹剧”命名的剧种,丹阳市丹剧团以这部创新

金山网讯 “五一”假期,一部名为《白蛇·泪落金山》的丹剧在镇江西津渡小剧场精彩上演,这也是这部被《人民日报》点赞的新剧,首次进入景区,与游客见面,外地观众纷纷表示,第一次听说丹剧这一剧种,没想到“白蛇”还能这么演。作为全国唯一以“丹剧”命名的剧种,丹阳市丹剧团以这部创新之作,交出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城市文旅融合的答卷。

“天下第一团”:从濒危到破圈的自救之路

丹剧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脱胎于民间说唱艺术“啷当调”,曾以《砻糠记》等剧目风靡一时。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方言式微、人才流失、市场萎缩,这一剧种一度濒临消亡。2023年,丹剧被列入江苏省级非遗名录,而丹剧团作为“天下第一团”,肩负起抢救性保护的重任。

此次《白蛇·泪落金山》的推出,正是剧团主动求变的缩影,第六代丹剧演员格外引人注目,这群平均年龄17岁的年轻人,是丹剧“后继有人”的希望所在。通过引入青春版演员阵容、融入穿越元素的现代编剧手法,以及对白蛇传经典故事的重新解构,丹剧打破了传统戏曲“老龄化”“程式化”的刻板印象。丹阳市丹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坦言:“我们要让年轻人觉得,丹剧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和他们的审美对话的艺术。”这种“自救”不仅是艺术形式的革新,更是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再确认。

西津渡小剧场:小剧场发展的“探路者”

作为省级示范小剧场,西津渡小剧场近年来成为推动地方戏曲振兴的重要载体。这座依托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西津渡古街而建的小剧场,自2019年运营以来,始终以“传承地方文化、激活城市记忆”为己任,为了保证演出效果,其间还对硬件设备进行了改造升级,2024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剧场负责人介绍,西津渡小剧场不仅是一个演出空间,更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

在内容上,剧场坚持“本土化+创新化”的双轨策略,既开展了丹剧《白蛇·泪落金山》这样的地方戏曲演出,也引入了实验话剧、民谣音乐会等多元艺术形式。西津渡小剧场还与高校、艺术机构合作,开设戏曲研学班、公益导赏活动,培养年轻观众群体。从去年“五一”打造的原创沉浸式小剧场演出《一眼千年》,到今年“五一”的非遗剧种丹剧的引进,西津渡小剧场正在努力用文艺的形式向广大游客及市民讲好城市故事,此刻它不仅是一个舞台,更像是城市文化的“会客厅”,正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市民的生活。

文旅新动能:从爆满看非遗剧种现代转型

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地方戏曲正从“文化符号”转变为“流量密码”。《白蛇·泪落金山》的推出,不仅是一场艺术展演,更是一场文旅融合,西津渡古街的青石板路与丹剧的戏腔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江南文化画卷,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游客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加深了对镇江历史底蕴的认知。从西津渡小剧场的座无虚席,我们看见传统文化复兴的另一种可能,《白蛇·泪落金山》的成功,为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唯有创新表达、拥抱市场,才能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找到生存空间。(记者 笪伟 通讯员 姜乐阳)

来源:金山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