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揭晓,四川省高校格局迎来新一轮调整。四川大学以综合实力稳居省内榜首,全国排名第15位;电子科技大学保持理工类领军地位,位列全国第33名。
2025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揭晓,四川省高校格局迎来新一轮调整。四川大学以综合实力稳居省内榜首,全国排名第15位;电子科技大学保持理工类领军地位,位列全国第33名。
西南交通大学首次跻身省内前三,成为最大黑马;西南财经大学以财经类第5的行业优势守住第四席位。值得注意的是,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特色院校持续发力,在学科细分领域巩固优势。整体而言,四川高校呈现"双核引领、多极突破"的态势,13所高校进入全国前300名,理工类院校占比过半,师范类院校数量最多但整体排名仍待提升。
西南交通大学以全国第52名的成绩跃居省内第三,创下历史最佳排名。这所拥有128年办学底蕴的"交通黄埔",在川藏铁路、高速磁浮等国家重大工程中持续输出核心技术,其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连续七年稳居全球前列。
2025年新增的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与中铁集团共建的"未来轨道交通实验室",为学校注入新动能。特别在成果转化方面,仅2024年就实现技术交易额12.7亿元,产学研融合指数位列西部高校首位。校长在采访中透露,学校正筹建"空天信息研究院",剑指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
从2015年全国500名开外到如今232名的跨越,成都大学用十年时间书写"城大速度"。作为市属高校排头兵,其临床医学学科依托附属三甲医院集群建设,首获ESI全球前1%学科突破;人工智能学院与腾讯共建的"数字文创联合实验室",孵化出估值过亿的创业团队3个。
市政府专项投入的31亿新校区即将启用,将形成"一校两区、文理并进"的格局。值得关注的是,该校国际学生比例提升至8.3%,"熊猫学院"海外文化传播项目成为教育部示范案例。但师资队伍中领军人才占比偏低(国家级人才仅27人),仍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乐山师范学院以全国442名的成绩首入省内前20,其"立足基层、服务乡村"的办学定位成效显现。学校构建的"UGS三位一体"师范培养模式,与凉山州、阿坝州共建的12个教师发展中心,年均输送基础教育师资800余人。
在非师范领域,旅游管理专业借势峨眉山-乐山大佛双遗产地优势,开发的"智慧文旅大数据平台"被全省4A级以上景区采用。但作为新晋硕士点建设单位,其科研经费总量(1.2亿元)尚不足川内同类院校平均值的一半,学科建设任重道远。
在这场高校排位赛中,西华大学的智能制造学科群、四川轻化工大学的酿酒工程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同样展现独特优势。而绵阳师范学院推动的"师范+军工"特色课程体系,则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排名变迁背后,折射出"双一流"动态调整带来的鲶鱼效应,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催生的学科重组。当电子科大未来科技园聚集300家高新企业,当川农大水稻新品种覆盖东南亚百万亩农田,四川高校正以差异化发展奏响新时代的"高教协奏曲"。这场排名不仅是资源的再分配,更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生动实践。
来源:明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