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9年4月23日,就在苏联中央全会的表决箱前,布哈林将反对“全盘集体化”的声明投入了箱内。这个细节标志着这位红色理论家与斯大林工业化路线的公开决裂,也预示了布哈林即将迎来悲剧性转折。
1929年4月23日,就在苏联中央全会的表决箱前,布哈林将反对“全盘集体化”的声明投入了箱内。这个细节标志着这位红色理论家与斯大林工业化路线的公开决裂,也预示了布哈林即将迎来悲剧性转折。
与斯大林等苏联老一辈革命家一样,布哈林从青年时期起就投身了俄国革命活动。1906年,年仅18岁的布哈林便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此后更是深入地钻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苏联领导层堪称是理论研究权威。
1911年,布哈林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沙皇俄国政府逮捕流放。之后,他设法逃离了俄国,前往西欧求学,通过与欧洲各国马理论研究者的广泛交流,布哈林的理论功底日渐精深。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后,布哈林返回国内,积极参与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并在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十月革命爆发期间,布哈林坚定地站在列宁一边,为革命奔走呐喊。俄国革命胜利后,布哈林积极投身于苏俄理论宣传、经济建设等领域,期间他还撰写了大量理论著作,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事实上,布哈林政治生涯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的理论贡献。1921年,布哈林参与起草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提出“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工农联盟”。到了1925年,苏联的谷物产量从1921年的3620万吨恢复到了7240万吨,其中私营商业的营业额更是占到了零售总额的53%。
在经济政策方面,布哈林主张通过渐进、和平的方式发展国家经济,反对过度使用强制性手段。他多次在各种会议上强调要利用市场机制,重视农民经济的发展。为此,布哈林本人提出了“发财吧”的口号,鼓励农民通过劳动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入。但这一主张与斯大林主张的快速工业化道路产生了严重分歧。
1928年,在与斯大林的争论中,布哈林援引了具体数据试图说服斯大林:“强制征收2亿普特粮食将导致中小农户破产,使播种面积减少18-22%”,但这显然是徒劳的,1929年斯大林仍然通过“粮食危机”论断推动了苏联农业的集体化道路。
随着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苏联党内的政治斗争日益激烈。1929年,布哈林被批判为“右倾机会主义”的代表,随后被解除了党内外职务。1930年,布哈林担任了苏联计划科研工作规划局的局长职务。在这以后,布哈林几乎很少在公开露面了。
苏联大清洗开始后,布哈林也被牵涉进去了。1937年2月27日,就在布哈林被捕当晚,内务部工作人员出示了李可夫的“揭发材料”。布哈林在审讯笔录中这样写道:“我承认政治错误,但从未参与暗杀阴谋。”
1938年3月12日,在第三次莫斯科审判中,维辛斯基指控布哈林委派社会革命党人暗杀了基洛夫、明仁斯基、高尔基等人,是帝国主义安插在苏联领导层的的间谍。布哈林被迫承认了这些不存在的罪行,最终以“叛国罪”的罪名被判处了死刑。1938年3月14日,布哈林同李可夫等16人一并被秘密枪决。
作为年少成名的红色理论家,布哈林一直广受苏联党内外赞誉。1922年12月,列宁在口授遗嘱时特别强调:“布哈林不仅是党的最可贵和最大的理论家,他也应当被认为是全党所喜欢的人物。” 斯大林本人也曾经公开支持布哈林说:“我们支持,并永远支持布哈林。”
如今,在莫斯科的布哈林故居里,还保存着他在1924年使用过的德文版《资本论》,页边有这样几句批注:“商品交换在过渡时期如同数学中的虚数——虽无实体,却是必要工具。”由此可见,布哈林在经济理论方面的造诣之精深。
来源:历史小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