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5年冬,大阪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着林淑芬的脸。她紧紧抱着五岁的女儿小雨,站在一栋和式住宅门前,手指因为用力敲门已经冻得发红。
2005年冬,大阪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着林淑芬的脸。她紧紧抱着五岁的女儿小雨,站在一栋和式住宅门前,手指因为用力敲门已经冻得发红。
"请问,山本健太郎是住在这里吗?"林淑芬用生硬的日语问道,怀里的小雨不安地扭动着身体。
门开了一条缝,露出一张妆容精致的日本女人的脸。"はい?"女人疑惑地看着这对中国母女。
林淑芬深吸一口气,从包里掏出一张照片,"我找这个人,他是我丈夫。"
女人的表情瞬间凝固,她回头喊了一声:"健太郎,有人找你。"
当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时,林淑芬的心脏几乎停止跳动。两年了,她日思夜想的丈夫就站在眼前,却穿着和服,搂着另一个女人的腰。
"淑芬?你怎么会..."山本健太郎——或者说高志强,他在中国的名字——脸色煞白,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
"妈妈,这是爸爸吗?"小雨怯生生地问,小手抓紧了母亲的衣角。
林淑芬感到一阵眩晕。两年前,丈夫说要去日本留学深造,承诺学成归来。开始还有电话和信件,后来音信全无。她辞去青岛医院的护士工作,带着全部积蓄和女儿来日本寻夫,却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
"你骗了我。"林淑芬的声音颤抖着,"你说你是去早稻田大学读书,你说你会回来..."
高志强——现在应该叫山本健太郎了——避开她的目光,"淑芬,事情很复杂。我父亲其实是日本人,当年留在中国...现在家族需要我继承家业..."
"所以你就抛弃我们?"林淑芬的眼泪终于决堤,"你知道我为了找你花了多少钱吗?我们连回国的机票都买不起了!"
日本女人拉了拉丈夫的袖子,低声说了几句日语。山本健太郎从钱包里掏出一叠日元,"这些钱够你们买机票回去了。对不起,淑芬,但我现在有自己的生活。"
门关上的声音像一记耳光打在林淑芬脸上。小雨开始抽泣,"妈妈,爸爸不要我们了吗?"
林淑芬蹲下身,擦干女儿的眼泪,也擦干自己的。"没关系,宝贝,妈妈会照顾好你的。"她看着手中那叠日元,刚好是两张经济舱机票的钱——这个男人连多一分都不愿意给。
那天晚上,她们住进了大阪最便宜的胶囊旅馆。林淑芬数了数剩下的钱:除去住宿费,只剩不到三万日元,折合人民币不到两千块。
"妈妈,我饿。"小雨可怜巴巴地说。林淑芬这才想起她们一整天都没吃东西。她带着女儿来到旅馆附近的一家便利店,买了一个饭团和一瓶牛奶。
看着女儿狼吞虎咽的样子,林淑芬心如刀绞。她突然注意到便利店里一个标价500日元的冷冻煎饼,包装上印着"中华风味"几个字。
"这个...好吃吗?"她用蹩脚的日语问店员。
店员摇摇头,"不太正宗,但日本人喜欢。"
一个念头在林淑芬脑海中闪现。在青岛老家,她从小就跟母亲学做煎饼果子,那是家传的手艺。如果日本人连这种不正宗的煎饼都愿意买...
第二天一早,林淑芬就带着女儿来到大阪的中华物产店,用剩下的钱买了面粉、绿豆面、鸡蛋和一些基础调料。又在一家二手市场花2000日元买了一辆破旧的小推车。
"妈妈要做什么?"小雨好奇地问。
"妈妈要做煎饼果子卖。"林淑芬亲了亲女儿的额头,"我们家乡最好吃的那种。"
第一天的出摊堪称灾难。
林淑芬选择在大阪站附近的一个小公园旁摆摊,这里人流量大,而且有不少中国留学生经过。她手忙脚乱地支起小推车,生火时差点烧到自己的刘海。
"这是什么?"第一个顾客是个日本上班族,好奇地看着林淑芬往铁板上倒面糊。
"煎饼果子...中国的..."林淑芬结结巴巴地用日语解释,手上动作不停。由于紧张,她做的第一个煎饼太厚,翻面时碎成了几块。
日本男人皱了皱眉,但还是付了300日元。他尝了一口,表情有些微妙,"味道...特别。"
林淑芬自己尝了尝剩下的部分,确实不好吃——面糊比例不对,酱料也太咸。她沮丧地低下头,却看见小雨正仰着小脸看她。
"妈妈做的煎饼最好吃了!"女儿天真地说。
林淑芬鼻子一酸。她不能放弃,为了女儿,她必须坚持下去。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她不断调整配方和火候,到傍晚时,终于做出了接近家乡味道的煎饼果子。
"おいしい!(好吃)"一个中国留学生惊喜地说,"我在北京留学时经常吃,没想到在大阪能吃到这么正宗的!"
那天收摊时,林淑芬数了数钱箱:扣除成本,净赚了5000日元。虽然不多,但至少证明这条路可行。
然而好景不长。第三天,她刚摆好摊,就有两个穿制服的人走过来。
"这里不允许无证经营。"其中一人严肃地说,"请立即离开,否则我们要没收你的工具。"
林淑芬惊慌失措地推着小车逃跑,小雨在后面跟着跑,差点摔倒。她们躲进一条小巷,林淑芬抱着女儿,浑身发抖。
"妈妈,我们是不是做错事了?"小雨怯生生地问。
林淑芬亲了亲女儿的额头,"不是我们的错,只是...妈妈没有许可证。"
那天晚上,她在胶囊旅馆的公共浴室里偷偷哭了。但第二天一早,她又振作起来,推着小车去了大阪的唐人街。这里中国人多,或许管制没那么严格。
果然,在唐人街边缘的一个小巷口,几个中国大妈告诉她:"早上八九点前和晚上七八点后,巡查的人少,你可以那个时候来。"
从此,林淑芬开始了"游击战"式的摆摊生活。清晨天不亮就起床,赶在巡查开始前卖两小时;晚上等巡查结束后再卖三小时。其余时间,她带着小雨去超市买打折食材,研究如何改进煎饼的口味。
一个月后,她的煎饼果子已经有了固定客源。中国留学生称她为"煎饼大姐",日本上班族则叫她"林さん"。最让她感动的是,一些常客会特意多付钱,或者说"不用找了"。
"日本人也挺善良的。"一天晚上数钱时,林淑芬对已经睡着的小雨轻声说。这个月她净赚了十五万日元,虽然只相当于人民币九千多,但至少能租一间小公寓了。
搬到公寓的第一天,林淑芬特意做了丰盛的煎饼宴庆祝。她买了最好的五花肉做成薄脆,用最新鲜的葱花香菜,酱料也是按照家乡秘方调制的。
"妈妈,为什么今天的煎饼特别香?"小雨吃得满嘴酱料。
"因为妈妈用了最好的材料。"林淑芬微笑着说,"记住,无论做什么,品质最重要。"
这个理念很快受到了考验。一天,她常去的食材店老板推荐了一种便宜的面粉,"这个性价比高,很多小吃店都用。"
林淑芬试做了一次,发现煎饼口感明显变差。尽管成本能降低三分之一,她还是坚持用原来的高品质面粉。
"林さん,你的煎饼为什么比别家贵100日元?"有顾客这样问。
"因为材料不同。"林淑芬总是这样回答,然后邀请对方免费尝一小块比较。十有八九,顾客会选择她贵一些但更好吃的煎饼。
渐渐地,"林さんの煎餅"在大阪的中国人圈子里小有名气。有人建议她开家小店,但高昂的租金和复杂的手续让她望而却步。
转机出现在三个月后。那天大雨倾盆,林淑芬本以为不会有生意,却来了一个西装革履的日本男人。
"我是田中,朋友推荐您的煎饼。"男人彬彬有礼地说,"听说这是大阪最地道的中国煎饼。"
林淑芬为他做了一个加蛋加薄脆的特制煎饼。田中先生吃第一口时眼睛就亮了,"这让我想起二十年前在北京留学时的味道!"
第二天,田中先生又来了,还带了三个同事。第三天,来了更多人。一周后,他提出一个让林淑芬震惊的建议。
"林女士,我想投资您开一家正式的煎饼店。"田中递上名片,原来他是一家食品公司的社长,"您的煎饼有商业潜力,我们可以合作。"
林淑芬的手微微发抖。这可能是改变命运的机会,但直觉告诉她事情没那么简单。
"田中先生,您有什么具体计划吗?"
"我们可以标准化配方,开连锁店。"田中热情地说,"但需要做一些调整,比如减少葱和香菜的量,很多日本人不喜欢太重的气味;酱料也要调甜一些..."
林淑芬的心沉了下去。这些"调整"会彻底改变煎饼的本味,让它变成另一种食物。
"我需要考虑一下。"她最终这样回答。
那晚,林淑芬辗转难眠。小雨已经在她的小床上熟睡,手里还抓着半个没吃完的煎饼。她想,接受投资意味着更稳定的生活,但要付出什么代价?
第二天,她婉拒了田中的提议。
"为什么?"田中不解地问,"这是难得的机会。"
"因为那就不再是我家乡的煎饼了。"林淑芬平静地说,"我想保持它本来的味道。"
田中摇摇头,遗憾地离开了。林淑芬以为事情就此结束,没想到一周后,他带来了一个新提案。
"我尊重您的坚持。"田中说,"不如这样,我帮您办理经营许可证,您可以在我的商场美食区租一个小摊位,按您的方式做煎饼。我们五五分成。"
这次,林淑芬心动了。合法的摊位意味着不用再东躲西藏,小雨也不用跟着她风吹日晒。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达成四六分成的协议——田中拿四成,负责所有证件和场地;林淑芬拿六成,负责产品和经营。
2006年春天,"林记煎饼"正式在大阪梅田的一家商场开业了。开业当天,许多老顾客特意前来捧场。林淑芬穿着干净的白色工作服,胸前别着小小的中国国旗和日本国旗徽章,脸上洋溢着久违的自信笑容。
小雨也有了新去处——商场附近的一家幼儿园,田中帮忙联系的,费用从分成中扣除。送女儿去幼儿园的第一天,林淑芬哭了。她想起一年前那个被丈夫抛弃、流落街头的绝望女人,如今终于在大阪站稳了脚跟。
然而,她不知道的是,这只是她传奇故事的开始。更大的挑战和机遇,正在前方等待着她和她的"林记煎饼"...
二
商场里的"林记煎饼"开张三个月后,林淑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到周末,总有几个穿着讲究的家庭主妇买走十几个煎饼。
"请问,你们买这么多能吃完吗?"有一天,她终于忍不住问道。
为首的妇人笑了笑:"林さん的煎饼买回家冷冻起来,孩子们上学前热一下就能吃,比便利店的好多了。"
林淑芬怔住了。她从未想过自己的煎饼还能这样吃。当晚,她特意留了几个煎饼做实验,冷冻后再加热,发现口感确实还能保持七八分。
"田中先生,您觉得我们能不能做专门用来冷冻保存的煎饼?"第二天,她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这个想法。
田中推了推眼镜,若有所思:"冷冻食品市场很大,但技术门槛很高。需要专业设备和食品科学家。"
"我可以尝试调整配方。"林淑芬翻出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配方比例,"面糊的筋度、酱料的酸碱度都会影响冷冻后的口感..."
田中惊讶地看着她:"林女士,你简直是个食品专家。"
"只是护士学校学过一点化学基础。"林淑芬不好意思地笑了,"再加上这些年做煎饼的经验。"
田中当即决定投资一个小型实验室,让林淑芬研发冷冻煎饼技术。然而,随着合作深入,两人的分歧也逐渐显现。
"应该减少现做现卖的部分,重点发展冷冻产品。"在一次会议上,田中指着财务报表说,"商场摊位的利润增长已经放缓了。"
"但现做煎饼是我们的根本。"林淑芬坚持道,"很多老顾客就是冲着这个来的。"
"做生意要懂得取舍,林女士。"田中的语气变得严肃,"冷冻食品才是未来的方向,我们可以做到全日本甚至全球配送。"
争论没有结果。那天晚上,林淑芬接小雨放学时,女儿仰着脸问:"妈妈,你不开心吗?"
林淑芬蹲下身,平视着女儿的眼睛:"妈妈只是在想,怎么才能既做好吃的煎饼,又能让更多人吃到它。"
"就像幼儿园里,老师说要分享好东西给所有小朋友一样吗?"小雨天真地问。
林淑芬突然明白了自己的坚持从何而来。对她而言,煎饼不仅是商品,更是承载着记忆与情感的载体。那些在摊位前等待煎饼出炉的顾客,享受的不仅是味道,还有那份现做的温暖。
第二天,她带着新的方案找到田中:"我们可以双线发展——保留几家精品现做店铺作为品牌形象,同时大力发展冷冻产品线。"
田中勉强接受了这个折中方案。但他不知道的是,林淑芬已经开始悄悄学习企业管理知识,每晚等小雨睡着后,她就啃读从图书馆借来的商业书籍。
"妈妈,你为什么老是看书啊?"一天夜里,小雨揉着眼睛从卧室出来。
林淑芬合上《食品工业管理》,把女儿抱回床上:"因为妈妈想变得更厉害,好保护小雨和我们的煎饼呀。"
2010年春天,"林记煎饼"已经拥有了三家直营店和一个小型冷冻食品工厂。林淑芬不再是那个推着小车躲警察的街头小贩,而是一个拥有三十多名员工的创业者。
然而,危机来得猝不及防。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二早晨,林淑芬刚到工厂,秘书就慌张地跑进来:"社长,不好了!NHK早间新闻曝光了冷冻食品添加剂超标事件,我们的产品也被点名了!"
林淑芬的血液瞬间凝固。她立刻打开电视,看到新闻里正在播放某大型食品公司的丑闻,而画面一闪而过的是超市货架上"林记煎饼"的包装盒。
"立刻停止生产线!"她下令道,"检查我们所有产品的添加剂含量。"
调查结果令人震惊:他们的产品完全符合标准,但某家超市在摆放时错误地将"林记煎饼"放在了问题产品旁边,导致媒体误报。
"这是诽谤!"田中愤怒地拍桌,"我们要立刻召开记者会澄清!"
林淑芬却异常冷静:"先联系那家超市,拿到监控视频证明他们的摆放错误。同时准备所有产品的质检报告。"
然而,澄清的速度赶不上谣言传播。一夜之间,"林记煎饼"的订单取消了近半,超市纷纷要求下架。最让林淑芬心痛的是,她接到小雨学校老师的电话,说有同学嘲笑她"家里卖有毒食品"。
那天晚上,林淑芬抱着哭泣的女儿,自己也流下了眼泪。她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太贪心了?如果只做小摊位,就不会面临这样的危机...
"林女士,有件事我必须告诉你。"深夜,田中突然来访,神情异常严肃,"媒体误报可能不是偶然。"
原来,田中家族企业的一位竞争对手得知他在投资中国食品,故意在背后推波助澜。更令人震惊的是,田中坦白了自己是中日混血的身份——父亲是日本商人,母亲是上海人。
"我小时候在中国生活过六年,后来父母离婚,我被带回日本。"田中苦笑道,"所以我理解你当初为什么坚持煎饼的原汁原味...那不仅是生意,更是乡愁。"
林淑芬恍然大悟:"所以你第一次吃我的煎饼时,说想起了北京..."
"我母亲是上海人,但她有个北京好友常做煎饼给我吃。"田中眼中闪过一丝怀念,"林女士,这次危机是我的背景带来的,我会负责解决。"
林淑芬摇摇头:"不,我们一起面对。"
第二天,他们召开了一场特别的记者会。林淑芬没有急着辩解,而是邀请媒体参观工厂,全程直播生产过程。更令人意外的是,她当场随机抽取超市货架上的产品送检,结果自然全部合格。
"食品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面对镜头,林淑芬用流利的日语说,"'林记'可以接受任何时间、任何形式的突击检查。"
这场危机最终以NHK公开道歉告终。但林淑芬没有止步于此,她趁势推出了"透明厨房"计划——在所有直营店安装摄像头,顾客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观看煎饼制作过程。
"危机也是机遇。"她对员工们说,"现在全国人民都知道'林记煎饼'经得起最严格的检验了。"
果然,三个月后,"林记"的销售额不仅恢复,还增长了近一倍。更令林淑芬欣慰的是,小雨骄傲地告诉同学:"我妈妈的煎饼是全日本最安全的!"
2015年,"林记食品"迎来了两个里程碑: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以及在中国青岛设立第一家海外分厂。
敲钟仪式上,林淑芬特意穿了一件融合中日元素的新式旗袍。身旁站着已经上初中的小雨,和作为公司副社长的田中。
"妈妈,你还记得我们在大阪街头推着小车的时候吗?"回家的路上,小雨突然问道。
林淑芬望向车窗外东京繁华的夜景,思绪飘回十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天:"怎么会忘记呢?那时候我们连明天的饭钱都没有..."
"我觉得现在的妈妈更了不起。"小雨靠在她肩上,"不是因为公司上市了,而是因为妈妈一直没变——还是那么固执地坚持煎饼要做得最好吃。"
林淑芬眼眶湿润了。是啊,十年商海浮沉,她始终坚持着最初在小推车前立下的原则:用最好的材料,做最地道的味道。
这个原则让"林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当其他食品企业不断降低成本、简化工艺时,"林记"反其道而行——采用有机面粉、无抗鸡蛋,甚至专门在中国山东建立了蔬菜基地。
"成本太高了!"股东会议上常有人这样反对。
林淑芬总是平静地回应:"我们的顾客愿意为品质买单。最新调查显示,'林记'的客户忠诚度是全行业最高的。"
事实证明她是对的。尽管价格比同类产品高出30%,"林记煎饼"的市场份额仍在稳步增长。更令人惊喜的是,在中国分厂投产后,产品返销日本获得了更大成功——日本人认为"中国原产"的煎饼更加正宗。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餐饮业遭受重创,但"林记"凭借早已布局的线上销售和冷冻食品业务逆势增长。林淑芬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将当年利润的50%捐给中日两国的抗疫机构。
"企业不能只追求利润。"她在捐赠仪式上说,"十年前是日本社会给了我和女儿重新开始的机会,现在是回报的时候。"
这一举动获得了中日媒体的广泛赞誉,也意外促成了一个历史性时刻:日本首相访华时,特意选用"林记煎饼"作为礼物,称赞它是"中日友好的美味桥梁"。
2023年春天,林淑芬收到了一封意外的来信。那个曾经抛弃她和女儿的男人——现在已是日本某小医院副院长的山本健太郎,请求见面。
"他得了晚期肝癌,想见小雨最后一面。"田中把信递给她时,神情复杂。
林淑芬思考了整整一周。最终,她带着已经上大学的小雨来到了那家医院。
病床上的男人瘦得脱了形,几乎认不出是当年那个英俊的医生。小雨紧张地抓着母亲的手,林淑芬轻轻捏了捏,示意她上前。
"爸爸..."小雨轻声叫道,这是十几年来第一次。
男人泣不成声,断断续续地道歉。离开时,小雨问母亲:"妈,你恨他吗?"
林淑芬摇摇头:"年轻时恨过,但现在...如果不是他抛弃我们,我可能一辈子都是个普通护士,不会发现自己做煎饼的天赋,也不会遇到田中先生这样的合作伙伴。"
她停下脚步,望着医院院子里盛开的樱花:"人生就像做煎饼,火候太猛会焦,太弱又不熟。有时候看似不幸的遭遇,反而是最好的安排。"
2025年,"林记食品"迎来了创立二十周年。公司年营收突破100亿日元,产品远销十五个国家。林淑芬决定卸任社长职务,由田中接任,自己只保留董事长职位。
卸任社长职务前,她做了一件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在大阪站前广场支起了那个陪伴她创业之初的小推车,亲手为路人做煎饼。
消息传出,当天广场上排起了长队。有白发苍苍的老顾客,有慕名而来的年轻人,甚至还有媒体报道。小雨和田中也来了,帮忙维持秩序。
"林さん,还记得我吗?"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接过煎饼时问道,"二十年前,我是您第一个顾客,那个煎饼做得...嗯,不太成功。"
林淑芬大笑:"当然记得!要不是您当时鼓励说'味道特别',我可能早就放弃了。"
男子现在是某大公司的部长,他感慨道:"您知道吗?当年那个破碎的煎饼教会了我一个道理——不完美的新开始,胜过完美的空想。"
活动结束时,一位年轻女孩怯生生地走过来:"林董事长,我是在日留学生,刚被男友抛弃...看了您的故事很受鼓舞。请问...您觉得我能在中国开日本料理店吗?"
林淑芬递给女孩一个特制的煎饼:"尝尝这个,酱料里我加了一点芥末,是来日本后改良的。最好的美食,就像最好的人生,要懂得尊重本源,也要勇于融合创新。"
夕阳西下,林淑芬推着小车离开广场。路过当年住过的胶囊旅馆,如今已变成一座高楼。她停下脚步,仿佛看见二十年前那个抱着女儿、走投无路的自己。
"妈妈,你在看什么?"小雨走过来问。
"看我们的起点。"林淑芬微笑着说,"人生真奇妙,是不是?"
当晚,她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一段话:
"完美的煎饼不在于形状多么规整,而在于倾注了多少真心;完美的人生不在于多么顺遂,而在于能否将苦难熬成美味。感谢所有给我火候的人,是你们让我这普通的面糊,变成了值得回味的美食。"
来源:华文原创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