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江苏省教育学会原副会长、教育专家叶水涛莅临衡水十三中,与工作室主持人、市教育局督学、衡水十三中党委书记白祥友展开了关于激潜教育的深度对话。叶水涛老师结合自身教育研究积淀,作《洋溢的激情与深沉的思考》一文,对白祥友书记倡导的“激潜教育”理念给予高度评价,两
近日,江苏省教育学会原副会长、教育专家叶水涛莅临衡水十三中,与工作室主持人、市教育局督学、衡水十三中党委书记白祥友展开了关于激潜教育的深度对话。叶水涛老师结合自身教育研究积淀,作《洋溢的激情与深沉的思考》一文,对白祥友书记倡导的“激潜教育”理念给予高度评价,两人的思想交融也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注入了鲜活能量。
洋溢的激情与深沉的思考
五一节前到衡水,第一次到衡水十三中。行色匆匆,走马看花,但留下很深的印象。衡水十三中无疑是一个奇迹,20亩土地的校园,3栋不甚高的小楼,容纳了2000多学生,诚简而不陋,井井有条,每一面墙都能说话,每个角落都见教育的匠心,校园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所学校的生源是三流的,但高考成绩出色,多年来,年年都有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与衡水二中一样,打破了高考的生源决定论。衡水十三中原为铁路中学,底子薄,起点低,设施不全,能有今日之气象委属不易。十三中的前任校长是秦海地,现任书记校长是白祥友,二人共同打造了这所学校奋发向上的精神文化。白书记送我一本他的著作,书名《解放生命,激爆潜能》。这是他教育思想的结晶,也是学校管理经验的升华。《解放生命,激爆潜能》是十三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内容丰富而切用,思想鲜活而前瞻,案例生动而有趣,区别于枯燥乏味的高头讲章。“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是这本书的风格和特色,也是作者自然质朴的学术本色。
《解放生命,激爆潜能》从保罗·弗莱雷的著作中获得启迪,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被视为解放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弗莱雷批判传统教育中的“银行储蓄模式”,即教师单向灌输知识而学生被动接收,认为这种模式强化了社会压迫结构。他主张以“对话式教育”打破权力垄断,强调师生在平等对话中共同建构知识,培养批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处境与使命并转化为变革社会的行动者。《解放生命,激爆潜能》,也让人联想到陶行知先生,联想到陶先生所提出的儿童的“六大解放”——1、解放头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2、解放双手,通过实践深化认知;3、解放眼睛,拓宽认知边界;4、解放嘴巴,鼓励自由提问与讨论;5、解放时间:保障自主探索的机会;6、解放空间,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成长。其本质是反对填鸭式教育,强调学生主体性与创造力的发展。何谓生命的解放?卢梭说:“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挣脱应试教育的枷锁,放飞学生的青春梦想,成就学生的全面发展,白祥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贯穿于这本著作的字里行间。
白祥友所主张的教育哲学与法国著名哲学家德勒兹相契合。米歇尔·福柯预言说:“21世纪将会是德勒兹的世纪。”吉尔·德勒兹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对“同一性”的依赖,主张“差异”是存在的本质,强调生成而非静态的存在。他的遗产不仅在于解构传统哲学,更在于为理解技术、权力与生命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德勒兹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我们可以通过配置来成为另一个存在。”据他所言,世间所有万物的形成并非从无到有,而是从有到有。德勒兹说:“我们绝不可能(从无)开始。我们所拥有的并非一张白纸。 我们是从中间钻入。”对他而言,一切存在都是“生成”,而“生成”是跟激发潜能连在一起的。衡水十三中正是通过“激爆潜能”,让学生普遍获得新的生成,从而创造了教育的奇迹,而这一切都奠基于白祥友的教育哲学思考。
德勒兹提出“配置”的概念。配置,由各种异质的项目所构成。诸如,书是来自纸,而纸又是来自树木。虽然书是出自纸,但两者却不同:纸可能会成为笔记本,也可能会成为纸钞等,关键在于二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书是如何变成书的呢?它是由“纸——作者——编辑——出版社”这些性质不同的项目所组成排列才得以实现。通过不同的配置,事物得到不同的呈现。就教育而言,不同的环境,受不同的教育,不同的交往水平,使学生获得不同的生长,即学生不断变化和“生成”。但所有的变化生成都是从原有基础上开始的,不同的配置促成不同的变化生成。“收割机——磨坊——食品加工场——糕点师” 的配置,能让小麦转化为奶油面包。就像这样,通过异质项目的“配置”来“生成”先前根本就难以想象的另一个存在。衡水市中考排名5000名以后的学生,何以能裸分考取清华北大呢?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轨迹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到学生认知飞跃的节点,对应着德勒兹所说的异质项目的“配置”,与学生往昔的学习状态比较而言,诚可谓“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人生诸多不如意,教育诸多不如意,均需要推倒重来吗?德勒兹认为,并不是不能,而是没有必要!因为只要改变配置,就能成为不同的存在。一旦进入“到目前为止都与自己无关的异质项目配置”当中,就会转化为全新的存在。只要肯定现有的模样,同时组成不同的配置,我们便能成为截然不同的另一个存在。不管想要成为什么,或是想要什么样貌,都可以梦想成真。在学校教育中,人们普遍相信“现实性”就是“实际性”,相信差生的存在(实际性)是一个中考分数低,且意气消沉的存在(现实性)。这么说当然不完全错,但根据德勒兹的说法,只对了一半。因为“实际性”包含的不仅是(已经显现的)“现实性”,还有(尚未显现于现实中的)“潜在性”。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在适当的温度下,石子孵不出小鸡,但鸡蛋可以孵出小鸡。鸡蛋便是潜在的小鸡,尽管它们在外观上完全不同。学生生命成长的蜕变也需要适当的温度——他们期待得到爱、信任与激励。
又诸如,我们面对一颗小小的种子。种子(实际性)只是一颗单纯的种子吗?难道它只是像表面上的形象(现实性)一般,是一颗微不足道的小小核仁吗?不,在种子里面,早已具备了总有一天能绽放出的花朵(潜在性)。所以这可说是“种子(实际性)=核仁(现实性)+花(潜在性)”,种子的实际性就是如此。在实际性里面早已包含了潜在性,因此在某一层面上看来,已经可以将种子称作是花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本质就是激发潜能,诱发生命内在的“生成”能力,让生命的种子沐浴着阳光雨露绽放出鲜艳美丽的花朵。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有一句口号: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在本质上是相信学生的潜能,旨在唤醒和发展学生的潜能。
任何存在(实际性)除了表面上的形象之外,还具备了未来可以“生成”为不同物质的潜在性,因此,我们想成为什么,就能成为什么——“既然选择了远方,我们只能风雨兼程。”学校教育尤其应该为所谓的差生提供各种配置,帮助他们奋力进取,让他们获得新的成长,成为另一个更好的自己。当学生感到苦恼、彷徨、徘徊之时,就是学校教育该检视配置的时刻。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告别童年走向成人,是人生重塑的关键期,也是学校教育对他们提供适切配置的黄金时段。学生(实际性)虽然确实是现在呈现出的样子(现实性),但同时也包含了尚未被人所知的样貌(潜在性)。相信人都有向上之心和向善之心,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人和成才,这或许是白祥友教育思想的基点——转一个念:相信。
让学生生成为另一个存在的潜在性,必须依靠配置才能实现——他们必须跳出过去熟悉的配置,勇敢投入陌生项目配置——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改善学习的方式,培养学习的习惯,适应新的教育环境等。只有失去信心的老师,没有不能改变的学生;只要通过精心“配置”,引导学生长善救失,就能改变学生原有的人生设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从各个方面帮助学生走出他们所熟悉的舒适区,打破因循的惯习,让他们朝气蓬勃地投入新的生活。衡水十三中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学校的关键工作就在于激发学生潜在的素质和能力,并通过教育把学生的各种潜能转化为现实。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相机诱导。学生的认知蕴涵着情感,有效的教育必须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白祥友用“激爆”而非“激发”,更见激情与生命的力度,让我们能倾听到生命拔节成长的声音。走进十三中的大门,迎面墙上两个鲜红的大字——奋进。这是学校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白祥友著作的主旋律——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每一次教育思想的对话,都是对育人初心的叩问与升华。未来,白祥友校长工作室将持续汇聚教育智慧,以激潜教育为支点,探索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创新路径。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教育火花的迸发和更多生命故事的精彩绽放!
来源:衡水十三中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