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俗?奶茶包装使用不雅文字“嬲”遭吐槽,方言语境下的语义冲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5 08:39 2

摘要:近日,天津奶茶品牌“汝呓如意”因在包装上使用生僻字“嬲”(niǎo)引发争议。该字在天津方言中被视为不雅词汇,消费者认为其带有辱骂意味,甚至有游客直言“被一杯奶茶骂了”。这一事件折射出商业创新与文化敏感性之间的冲突,也暴露出部分企业在内容审核机制上的漏洞。

近日,天津奶茶品牌“汝呓如意”因在包装上使用生僻字“嬲”(niǎo)引发争议。该字在天津方言中被视为不雅词汇,消费者认为其带有辱骂意味,甚至有游客直言“被一杯奶茶骂了”。这一事件折射出商业创新与文化敏感性之间的冲突,也暴露出部分企业在内容审核机制上的漏洞。

一、争议焦点:方言语境下的语义冲突

“嬲”字在普通话中意为“戏弄、纠缠”,但在不同方言中存在显著差异:

• 天津方言:单字出现时类似骂人的语气助词,如“你嬲谁呢?”。

• 湖南方言:部分地区用作粗话,与“操”同义;但在另一些语境中,“嬲噻”也可表示“厉害、漂亮”。

• 粤语:意为“生气”,如“佢嬲咗我”(他生我气了)。

商家试图通过生僻字包装科普汉字,却忽略了地域文化差异。例如,封口膜上同时印有“焱”“曌”“饕”等字,但“嬲”因字形(由两个“男”和一个“女”组成)和方言贬义,成为争议焦点。福建游客温先生指出,包装上“我爱天津”的标语与“嬲”字形成强烈反差,让消费者感到被冒犯。

二、法律与行业规范:从个案到系统性风险

此次事件并非孤例。2023年,浙江温州某奶茶品牌因杯身印有方言粗话“你拿个杯”被责令整改。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明确要求饮品广告不得违背社会良好风尚,而《广告法》第九条规定,广告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违背公序良俗,违者将面临20万至100万元罚款,情节严重者可能被吊销营业执照。

法律专家付建指出,消费者有权要求退款或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若“嬲”字被认定为“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涉事企业将面临法律责任。此外,品牌若频繁出现类似问题,可能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例如,“汝呓如意”的外卖平台已因“嬲”字收到差评,但商家直至事件发酵才采取行动。

三、企业应对:从危机公关到长效机制

面对争议,“汝呓如意”于5月4日致歉并销毁相关包装,承诺对购买“嬲”字奶茶的顾客退款。这一处理方式虽被部分消费者接受,但仍有质疑声:

• 审核机制缺失:生僻字由供应商随机生成,企业未进行文化背景审查。

• 创意与责任失衡:商家称初衷是科普汉字,但未考虑公众接受度。有评论认为,此类设计实为“博眼球营销”,缺乏对文化内涵的尊重。

为避免类似事件,企业需建立三重防护:

1. 文化调研:涉及方言、生僻字时,应聘请专业人员评估地域差异。例如,“汝呓如意”若提前咨询天津本地文化学者,或可规避风险。

2. 多级审核:对包装、广告等内容实施“创意-法务-文化顾问”三级审查,避免“随机生成”的草率决策。

3. 快速响应:对消费者反馈保持敏感。例如,“汝呓如意”若在2月底首次收到投诉时即整改,可避免5月的舆论风暴。

四、社会启示:商业传播的边界与责任

此次事件反映出三个值得深思的趋势:

1. 文化敏感性提升:消费者对性别、地域等议题的敏感度增强。例如,2021年益禾堂因“空姐的品质、吉祥村的价格”等文案被指侮辱女性,2025年佩德罗·帕斯卡与JK罗琳的性别争议事件也显示社会对语言使用的高要求。

2. 方言营销的双刃剑:地方茶饮品牌常以“本土化”为卖点,但需警惕方言词汇的跨地域误解。例如,天津“汝呓如意”曾因突出本土文化获好评,却因一字之差引发信任危机。

3. 生僻字科普的误区:若缺乏语境解释,生僻字可能沦为猎奇工具。对比“汝呓如意”的争议,故宫文创通过《胤禛美人图》等产品详解古汉语,既传播文化又避免歧义,值得借鉴。

五、行业展望:创新与合规的平衡

在茶饮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品牌需在差异化与社会责任间找到平衡点:

• 内容创新:可借鉴“茶颜悦色”的国风设计、“霸王茶姬”的地域文化融合,以正向内容吸引消费者。

• 合规培训:企业应定期组织《广告法》及文化敏感性培训,提升员工风险意识。例如,茂名市市场监管局2025年春节前发布的广告合规提示,明确要求避免低俗营销。

• 消费者共创:通过社交媒体征集消费者对包装设计的建议,既增强互动性,又降低文化冲突风险。

此次“嬲”字争议为行业敲响警钟:商业传播可以有趣,但不能无度;创意需要突破,但不能越界。唯有在尊重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的基础上审慎创新,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铜陵黑知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