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动物迁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白昼活动的鸟类身上,因为鸟类观察起来相对比较容易,而且有传统的环志等追踪方法,已经用的很普遍了。相比之下,对夜间活动、体型较小的哺乳动物(如蝙蝠)的大规模迁徙行为的研究则相对滞后、甚至可以说是比较空白了。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王芊佳
本文共计1500字,阅读约3分钟
长期以来,动物迁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白昼活动的鸟类身上,因为鸟类观察起来相对比较容易,而且有传统的环志等追踪方法,已经用的很普遍了。相比之下,对夜间活动、体型较小的哺乳动物(如蝙蝠)的大规模迁徙行为的研究则相对滞后、甚至可以说是比较空白了。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动物行为研究所迁徙学部、康斯坦茨大学的研究团队,于2025年1月2日发表在顶尖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巧妙地利用先进的追踪技术,揭示了中欧地区绒山蝠(Nyctalus noctula)雌性个体在春季迁徙过程中一项令人称奇的策略——它们会借助风暴锋面带来的有利气流,如同“冲浪”一般高效地完成长距离飞行。鉴于对夜间活动的蝙蝠进行大规模迁徙监测,一直以来都是极具挑战的事情,这项研究的发现无疑为人类理解蝙蝠的迁徙行为打开了新的窗口。
广西一片地下溶洞蝙蝠栖息地。图片拍摄:段禹光
众所周知,诸多鸟类都拥有长距离迁徙的习性,以便在不同地区和季节获取资源,但对于蝙蝠的此类行为,我们却知之甚少。为了克服这一研究瓶颈,研究人员创新性地采用了仅重1.2克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标签,配备卫星定位和传感器设备,监测蝙蝠的日常活动、位置变化以及体温等生理指标。这种微型标签很轻巧,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追踪雌性绒山蝠在长达1116公里的春季迁徙过程中的每日位置、温度和活动情况。历经三年的细致追踪,研究团队观察到,这71只雌性绒山蝠在夜间能够迁徙数十至数百公里,而其迁徙活动与来临的温暖锋面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换句话说,这些蝙蝠似乎能够精准地把握住暖锋带来的顺风,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迁徙效率、降低了能量消耗。
江苏连云港一处废弃矿洞,栖息着很多蝙蝠。摄影:绿会志愿者周翀。©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标签是一类附着在物理对象上,使其具备连接互联网并进行数据交换能力的微型电子设备。这类标签通常集成了传感器、处理器和无线通信模块,能够自主地收集环境或设备自身的数据,并通过网络将信息传输到云平台或其他设备进行分析和应用。
江苏连云港一处废弃矿洞,栖息着很多蝙蝠。摄影:绿会志愿者周翀。©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有趣的是,研究结果也揭示了绒山蝠迁徙策略中出人意料的灵活性。虽然借助有利天气条件是主要的迁徙方式,但部分蝙蝠个体在必要时也展现出在更为广泛的气象条件下进行迁徙的能力。这种灵活性为绒山蝠适应多变的环境提供了优势,但研究人员也发现了,那些在迁徙季节后期才开始迁徙的雌性个体,为了完成相同的迁徙距离,其总体活动量明显更高,这暗示着,灵活的迁徙时间选择可能需要付出更高的能量代价。
江苏连云港一处废弃矿洞,栖息着很多蝙蝠。摄影:绿会志愿者周翀。©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这些发现,让人类对这种神秘的夜行动物迁徙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展示了现代追踪技术在揭示动物复杂行为方面的巨大潜力。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研究全文:】
Edward Hurme et al. ,Bats surf storm fronts during spring migration.Science387,97-102(2025).DOI:10.1126/science.ade7441
https://www.science.org/doi/abs/10.1126/science.ade7441
编译 | 王芊佳
编辑 | YJ
排版 | 绿叶
引用本文
王芊佳. 气象预报员也想不到!蝙蝠竟是迁徙“老司机”,巧借暖锋疾行千里. 海洋与湿地. 2025-05-05
● BCAN-001 盘点:多少种蝙蝠会迁徙?
● BCAN-002 三种蝙蝠被要求列入加拿大濒危物种名录,罪魁祸首:风力发电机
● BCAN-003 北美风能项目中鸟类和蝙蝠的死亡率估计值研究文献:2012年预计导致83,000只猛禽死亡
● BCAN-005 疫情之下,蝙蝠的价值和保护更需要大家的了解 | 谈谈《养护欧洲蝙蝠协定》及其他
●BCAN-006 圣诞岛蝙蝠发出最后的绝响,8年后才被宣布灭绝
●BCAN-007 绿会BCON关于《北京市石花洞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年-2030年)(草案)》的五建议
●BCAN-008 蝙蝠迁徙揭秘:革命性追踪技术展示蝙蝠惊人旅程
●BCAN-009 周晋峰考察地下溶洞蝙蝠栖息地 | 广西百色生物多样性调研
● BCAN-010 广西玉林容州古城景区的百来只蝙蝠:后来交给哪位“专业人员”处理的呢?怎样处理的?
● BCAN-011“蝙蝠保护行动网络”倡议于2023年6月20日发起成立
● BCAN-012 蝙蝠飞到家里来筑巢咋办?加拿大亚伯达蝙蝠项目鼓励负责任的蝙蝠友好管理
● BCAN-013 铁灰蝙蝠、东方红蝙蝠和银发蝙蝠在加拿大濒临灭绝!蝙蝠保护行动网络讯
● BCAN-014 蝙蝠在联合国《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中列入情况 | 蝙蝠保护行动网络
● BCAN-015 GBIF: 对英国蝙蝠的基因组筛查显示具有人畜共染潜力的新型冠状病毒的存在
● BCAN-016 巴西是世界上蝙蝠物种最多的国家,超过180种 | 蝙蝠保护行动网络系列
● BCAN-017 2023年版“三有”名录收录8种蝙蝠 | 蝙蝠保护行动网络讯
● BCAN-018 美国休斯顿市大量蝙蝠死亡,澳大利亚狐蝠满天飞
● BCAN-019 北美风能项目中鸟类和蝙蝠的死亡率估计值研究文献:2012年预计导致83,000只猛禽死亡
● BCAN-020 一种神秘真菌侵袭蝙蝠,它们正在悄悄死去!人类对蝙蝠的生态贡献还知之甚少
● BCAN-021 志愿者发现:冬眠蝙蝠警觉度与洞穴温度相关 | 绿会连云港保护地
● BCAN-022 “生态灭杀”蝙蝠?它们每年可为玉米作物贡献逾10亿美元的生态服务
● BCAN-023 野保资讯丨雪豹调级,圣诞岛伏翼蝙蝠灭绝——IUCN物种红色名录更新
● BCAN-024 北美52%的蝙蝠物种在未来15年内面临严重的种群下降风险!
● BCAN-025 守护黑夜精灵:美国政府与国际蝙蝠保护组织签署谅解备忘录
● BCAN-026 巴西是世界上蝙蝠物种最多的国家,超过180种
● BCAN-027 猫与蝙蝠:如何防止蝙蝠受到猫的攻击和伤害?
● BCAN-028 请勿“以貌取蝠”:蝙蝠与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 BCAN-029 蝙蝠和鸟类帮助在秘鲁种可可的农民提高产量
● BCAN-030 吸血蝙蝠北迁,拉丁美洲狂犬病27年后将威胁美国?
● BCAN-031 梅斯卡尔酒热潮引发环境问题,威胁蝙蝠生存
● BCAN-032 上千只鸟类和蝙蝠死亡,法国风电场被勒令关闭:清洁能源与生物多样性的较量
● BCAN-033 破除蝙蝠的4个传言
● BCAN-034 陆上风能设施建设后鸟类和蝙蝠死亡率监测良好实践手册和决策支持工具
● BCAN-035 冲突背后的生态警示:受到破坏的城市环境对蝙蝠构成威胁
● BCAN-036 荐读 | 科学期刊:罗德里戈·莱戈雷塔,墨西哥的“蝙蝠之父”
● BCAN-037 解决全球风能-蝙蝠冲突:现状与未来展望 | 第七届风能和野生动植物影响大会
● BCAN-038 人工蝙蝠巢穴:对蝙蝠有利还是有害?专家:需深入研究
● BCAN-039 蝙蝠活动与夜间迁徙昆虫的相关性
● BCAN-040 蝙蝠:稻米守护者,西班牙农田的“秘密生物武器”
● BCAN-041 比利牛斯山脉的饕餮:蝙蝠怎样在山口聚捕迁徙昆虫?
● BCAN-042 蝙蝠群体中爆发“大流行病”,“白鼻综合症”威胁德州农业安全
● BCAN-043 海湿公开课 | 全球蝙蝠基因测序:Emma Teeling教授谈Bat1K计划
● BCAN-044 杭州大伯家蝙蝠惊魂!消防操作是否涉及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从“驱蝠”事件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 BCAN-045 拯救濒危的弗吉尼亚大耳蝙蝠:北卡罗来纳州野生动物保护的胜利
● BCAN-046 飞得那么高,蝙蝠在夜空中都做些什么?
● BCAN-047 欧洲蝙蝠种群保护协定迎来新掌门!克罗地亚生物多样性专家上任
● BCAN-048 神奇的蝙蝠免疫机制!“夜总会”行为或成预防大流行的关键
● BCAN-049 联合国招聘《欧洲蝙蝠种群保护协定》执行秘书长(P4)
● BCAN-050 蝙蝠不是怪物!为什么这些飞行的哺乳动物需要保护?
● BCAN-051 欧洲蝙蝠种群保护协定(EUROBATS):国际合作保护迁徙物种的重要举措
● BCAN-052 用鸟类和蝙蝠拯救西班牙森林!“德赫萨”生态恢复行动
● BCAN-053 海湿主编参加CMS能源工作组蝙蝠组会议
● BCAN-054 玉树管鼻蝠现身三江源,反思“新物种”记录——呼吁制定中国蝙蝠保护国家行动计划
● BCAN-055 风力发电场如何影响蝙蝠获取水源?一场关于栖息地的“距离战
● BCAN-056 解码蝙蝠生态学:如何用多尺度分析推动蝙蝠保护?
● BCAN-057关于制订国家级蝙蝠保护行动计划并采取切实保护行动的建议(第一版)
● BCAN-058 猫和蝙蝠,不共戴天
● BCAN-059 “蝠”到了!冯江教授谈蝙蝠及其生态意义 | 海洋与湿地·人物专访
● BCAN-060 最后的绝响——圣诞岛伏翼蝙蝠是怎样无声无息地消失的?
● BCAN-061 蝙蝠保护领域的长远发展仍显不足!冯江教授谈蝙蝠现状
● BCAN-062 正确理解蝙蝠在自然界中的重要角色!冯江教授谈打破对蝙蝠的偏见
● BCAN-063 数据库破茧:探秘洞穴蝙蝠的隐秘世界
● BCAN-064 从夜空到田野,重新认识蝙蝠的生态角色!东北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在《兽类学报》发表最新研究
● BCAN-065 蝙蝠洞穴脆弱性指数3.0(BCVI-S)——洞穴生物保护的工具革新
● BCAN-066 将蝙蝠等洞穴生物纳入矿山生态修复监测指标的思考
● BCAN-067 填补空白!科学家发布非洲最大蝙蝠分布数据库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微信公众平台创立于2022年12月8日,作为“绿会融媒”(CBCGDF Media)旗下的公益与科普传播平台之一,致力于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聚焦海洋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前沿资讯、支持学术研讨,并推动中国专家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科技治理,服务于科研人员、环保从业者、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及广大公众。平台长期跟进各大环境公约、政府间机构、国际组织的最新动态以及全球重大环境议题(如《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BBNJ、深海采矿等);内容涵盖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动态、全球海洋与湿地科学最新研究、国际环境政策解读、科考成果及保护实践,旨在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并促进跨国合作。平台坚持发布具有创新性、时效性的原创内容,通过服务读者,提供资讯、搭建平台,助力中国专家深度参与全球科技与环境治理。
来源: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