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重读毛泽东的《才溪乡调查》,能获得诸多具有前瞻性与实操性的启示。这一诞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经典调研文献,以才溪乡为样本,对基层治理进行了全方位剖析,其蕴含的方法论与实践智慧,与当代国家治理中的危机治理、数据治理、制度创
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重读毛泽东的《才溪乡调查》,能获得诸多具有前瞻性与实操性的启示。这一诞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经典调研文献,以才溪乡为样本,对基层治理进行了全方位剖析,其蕴含的方法论与实践智慧,与当代国家治理中的危机治理、数据治理、制度创新等关键领域高度契合,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治理范式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根基与理论源泉。
危机治理:“压力 - 响应”范式
1933年,在第四次反围剿后的严峻革命形势下,毛泽东选择才溪乡进行深入调研,本质上是对基层治理系统在极限压力下的一次全面检验。这一做法为现代危机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即构建“危机预演 - 系统诊断 - 韧性提升”的闭环体系。
在现代社会,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对国家治理体系构成巨大挑战。通过“红蓝对抗”式的压力测试,能够模拟各种危机场景,提前发现治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例如,在应急管理领域,定期开展地震、火灾等灾害的应急演练,检验和提升政府、社会组织以及民众的应急响应能力。同时,参考《才溪乡调查》中的多维度指标体系,构建治理能力动态评估矩阵,从经济、社会、民生等多个角度对治理效能进行量化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此外,利用数字孪生城市系统等先进技术,对城市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模拟,当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做出响应,提升城市的抗逆力。
选择才溪乡作为政策实验室,体现了“最小可行性单元实验”的方法论。在现代治理中,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政策创新领域。例如,我国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在特定区域内进行制度创新的试点,通过对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改革试验,总结经验并逐步推广到全国。社区级智慧治理平台的建设也是这一方法论的体现,通过在社区层面进行智能化治理的探索,解决居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基层治理的效率和质量。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试点,从群众办事的痛点、难点出发,通过简化办事流程、优化服务模式等措施,实现了政务服务的高效化,为其他地区的行政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数据治理:“原始 - 智能”演进范式
《才溪乡调查》中,毛泽东通过毛笔手写台账的方式记录了112项具体数据指标,这些数据为当时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数字时代,数据治理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从原始的数据采集方式向智能感知终端转变。物联网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数据的采集更加实时、准确。例如,在城市交通管理中,通过安装在道路上的传感器,能够实时收集交通流量、车速等数据,为交通拥堵的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人工入户调查也升级为“数字足迹”采集,人们在互联网上的各种行为,如搜索记录、消费记录等,都成为了数据的来源。这些数据能够反映人们的需求和行为模式,为政府制定政策、企业开展营销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纸质统计表演变为区块链存证系统,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在扶贫工作中,利用区块链技术对扶贫资金的流向进行追溯,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公正。
在决策支持系统方面,现代数据治理实现了从简单对比分析到机器学习预测的跨越。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建立预测模型,能够对经济形势、社会发展趋势等进行预测,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疫情防控中,通过构建复杂系统建模,对疫情的传播路径、防控效果等进行模拟和分析,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有力支持。数字孪生推演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能够对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虚拟模拟,评估其可行性和效果,从而选择最优方案。
制度创新:“问题 - 解法”映射范式
制度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才溪乡调查》针对当时才溪乡面临的扩红与生产矛盾、代表履职虚化、经济资源匮乏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为制度创新提供了实践基础。
在现代治理中,同样需要根据现实问题进行制度创新。例如,在应对安全与发展的统筹问题上,我国建立了平战结合的防疫体系,在平时做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在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稳定。针对形式主义整治问题,推行基层减负清单制度,明确基层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减少不必要的文件、会议和检查,让基层干部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则是解决经济资源匮乏问题的重要举措,通过明确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归属,盘活农村资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了确保制度创新的有效性,还需要建立制度效能评估机制。利用“政策CT扫描”系统,从多个维度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实施制度创新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地方和部门在改革创新中大胆探索,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失误,为改革创新营造宽松的环境。构建政策迭代知识图谱,将各地的制度创新经验进行整合和共享,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如长三角一体化制度创新库的建设,为长三角地区的制度创新提供了交流和借鉴的平台。
群众路线:“参与 - 赋权”升级范式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才溪乡调查》首创的“调查会 + 个别走访 + 实地查验”的复合调研模式,充分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数字时代,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也在不断升级。
调查会的数字化转型为网络问政平台,领导留言板等平台的出现,让群众能够更加便捷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意见。政务直播“连麦”,如县长带货直播,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互动和信任。实地查验进化为卫星遥感 + 群众举报的模式,在环保督察中,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同时鼓励群众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提高了环保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从乡苏代表会议到基层协商议事平台,如北京的“小院议事厅”,让居民能够参与到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中,实现了基层民主的实践。社区治理合伙人机制,如成都的信托制物业,通过引入多方参与,共同解决社区治理中的问题,提高了社区治理的水平。上海“一网统管”市民参与模块的建立,让市民能够参与到城市治理的过程中,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政策科学:“实验 - 扩散”传导范式
《才溪乡调查》的经验推广路径为典型解剖 - 经验抽象 - 制度定型。在现代政策科学中,这种“实验 - 扩散”的传导范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我国的宅基地改革三权分置,先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通过对试点地区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评估,不断完善政策方案,然后将成熟的经验推广到全国。国务院政策平台利用政策知识图谱和智能推送技术,将政策信息精准地推送给相关地区和部门,促进了政策的有效实施和扩散。
为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还需要建立循证决策支持系统。从个案经验到大数据证据,构建政策证据金字塔,为决策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依据。开发政策仿真沙盘,如雄安新区数字规划系统,利用数字技术对城市规划进行模拟和评估,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构建政策智能体,利用AI辅助立法审查等,提高政策制定的效率和质量。
治理能力:“传统 - 现代”转化范式
《才溪乡调查》所体现的调查研究精神、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在现代治理中,需要将这些红色基因进行技术表达,转化为治理能力。
将调查研究的“铁脚板”精神编码为算法参数,应用于民生诉求预测模型中,通过对大量民生数据的分析和挖掘,预测群众的需求和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把群众路线的政治伦理转化为数字治理规则,要求算法具有可解释性,确保数字治理的公平、公正。使实事求是的传统升维为数据治理能力,通过统计监督体制改革,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科学决策提供保障。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理工具箱也在不断迭代。从算盘统计到城市大脑,杭州城市大脑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城市的交通、能源、环境等进行智能化管理,提高了城市的运行效率。油印简报升级为政务元宇宙,张家界元宇宙政务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标语动员转变为精准推送,“学习强国”智能推荐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学习习惯,为用户推送个性化的学习内容,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范式融合的实践路径
上述六大核心范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在实践中,需要构建“历史经验 - 现代技术 - 制度创新”的三角驱动模型,推动范式融合。
通过建立调查研究数字中台,实现民情数据的实时感知和分析,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将才溪经验转化为基层治理标准操作程序(SOP),明确基层治理的流程和规范,提高治理的效率和质量。开发红色治理案例库,培养“数智化群众工作”能力,让党员干部在学习历史经验的同时,掌握现代技术手段,更好地服务群众。
浙江“基层治理四平台”、首都“接诉即办”机制、上海“一网通办”系统等,都是范式融合的成功实践。这些案例将《才溪乡调查》的方法论基因与现代治理技术和制度创新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范式演进路径。
《才溪乡调查》跨越时空,为现代国家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和实践指导。通过对其进行系统性深化拓展,构建六大核心范式,并推动范式融合,能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彰显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智慧传承与发展。
来源:云卜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