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版“青年大测验”:你是热血派,还是佛系派?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5 10:15 2

摘要:孔繁森纪念馆建于1995年,由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全馆规划面积1.9万平方米,主体建筑8000平方米,绿化率43.5%,是聊城市目前唯一的英模文化主题公园。馆内环境干净、设施齐备,能带给游客舒适的观赏体验。

五四青年节到了,朋友圈又开始刷屏——有人晒加班,有人晒旅行,还有人晒‘躺平宣言’。

这届年轻人,嘴上说着“摆烂”,背地里却偷偷努力;白天“脆皮”(易累易emo),晚上“钢铁”(熬夜赶due)

青春不“躺平”,五四这天“卷”起来!今天,让我们乘着革命理想扬起的风帆,踏上聊城的红色之旅,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

孔繁森纪念馆建于1995年,由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全馆规划面积1.9万平方米,主体建筑8000平方米,绿化率43.5%,是聊城市目前唯一的英模文化主题公园。馆内环境干净、设施齐备,能带给游客舒适的观赏体验。

孔繁森在聊城的风土世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成长,古老的黄河文明与辉煌的运河文化灌溉出艰苦勤奋的卓越品质,崇礼的齐鲁文化和尚侠的燕赵文化洗礼出舍己为人的精神典范,滋养出了忠心赤胆的“西藏雄鹰”。

孔繁森同志多次进藏,在看到西藏人民生活艰苦的情况下,毅然决然的选择留在西藏,全心全意的为西藏人民服务。最终,他的生命永远的留在了西藏这片土地。

纪念馆是一本关于孔繁森老先生的史书,它承载着独属于先生的故事,在历史的碎片中拾遗,在时光的银河里摘星,它细数着先生的传奇故事,在流淌的日子里呢喃,在温柔的岁月里苍老,给心灵整理出一片安静的角落。

金方昌烈士故居

金方昌烈士纪念馆坐落于古城区红星路20号。纪念馆是在金方昌烈士故居的原址上重建的,院内设置了两个展厅和一处复原的故居。展厅共分开明家世、革命启蒙、共赴国难到抗日最前沿、威震敌胆、不幸被捕、血染的诗篇、虽死犹生几个部分,展现了金方昌烈士壮烈的一生。

金方昌,1921年6月11日出生在山东省聊城城内步云阁街,一个回族小商的家庭里,在家排行老四。他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国处于内忧外患,民族危亡之际。金方昌的祖父金桂林因少年习武身体好,先是在山西人开的镖局做押镖,后又在聊城古城炸油条,开了一间名为“崇庆和”的油坊。金方昌的父亲金庆兰,早年随父亲金桂林经商,后开设了一家书局,名为“摄西书局”。因为从小没上过学,在经商中感受到没有文化的难处,所以金庆兰十分开明,节衣缩食供孩子们上学,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当时,著名的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在聊城均设有分局、分馆,还有书业徳、宝兴堂及金家的摄西书局等,这些书店出售进步书刊,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对金方昌产生了重大影响。

纪念馆的建立,让我们在缅怀金方昌烈士光辉事迹的同时,也深刻认识我们这一代要从往昔的苦难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要铭记历史,珍视现在,要学习革命先烈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精神。我们要加倍努力,尽我们之所能,捍卫盛世之中华,以青春之名,续写祖国华美篇章!

范筑先烈士纪念馆

范筑先烈士纪念馆位于聊城光岳楼东北角,门前有条小溪,过溪有座四角亭,两侧与游廊相通。走过亭子,就是范筑先烈士纪念馆大门,“范筑先烈士纪念馆”八个大字,由梁漱溟先生题写。门两侧的对联是:“战事方酣看多士丧亡惟其忠勇;吾侪尚存誓必长期抵抗还我河山。”这是在延安举行的范筑先追悼大会上,朱德、彭德怀送的挽联。东侧立有一碑,是1947年1月5日晋冀鲁豫八路军解放聊城前为保护聊城文化的三项命令,其中第一条就是:“向民族英雄范筑先墓立正敬礼。”

走进大门,会看到左手方向有东昌府区所立文物保护碑,上书“范筑先殉国处”。往前不远,还有一通很高大的碑,上书“民族英雄范筑先殉国处”,为邓小平所题。这两通碑,把我们带回了那个血雨腥风的岁月。

纪念馆的西侧是游廊,展出的是国家领导人和各界人士的题词。东侧是展室,展示了范筑先苦难经历及伟大的爱国情怀。展室的最后,是聊城保卫战场景再现,我们又看到了范筑先带领战士英勇奋战的壮烈情景,看到了战士们英勇献身悲壮场面,那喊杀声、炮弹的爆炸声,仿佛仍犹在耳。

鲁西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鲁西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位于阳谷县郭屯镇九都杨村,于2021年6月30日正式开馆,原址为中共九都杨支部,共分为纪念广场、展览馆和滨湖公园三个部分。通过介绍杨耕心于1926年在阳谷县九都杨村建立了鲁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九都杨支部,点燃鲁西革命的火种并发动坡里暴动的事迹,向参观者展示革命者的业绩,缅怀革命先烈的忠魂,弘扬革命传统精神。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中国的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孙中山先生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初现共和。

重温鲁西革命历史,使我们认识到胜利的红旗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他们以自己的生命铸就了鲁西革命斗争胜利的丰碑。新时代,我们要继承烈士遗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奋斗!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馆

刘邓大军渡河指挥部旧址位于阳谷县城南11公里的沙河崖村。1947年,刘邓大军渡河指挥部设在此村。1996年秋,在此修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指挥部纪念馆,迟浩田将军亲笔题写了馆名。

纪念馆主要包括有展厅、多媒体3D放映室、游客服务中心、办公室等,展厅里面通过大量的图片、文字、影片资料,以及当时的一些文物,详细介绍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前情后果,共分为战前形势、渡河准备、强渡黄河、渡河战役、拥军支前、刘邓合作、阳谷革命史、继往开来等八大板块。

指挥部旧址分为前后两个院落,前院为渡河作战室、警卫员室,后院为当年刘邓两位-以及房东居住的地方,房间内展示有人物塑像、渡河作战图、发报机、电话等实物,真实再现了当年刘邓两位在沙河崖指挥作战和艰苦生活的场景。隔壁村长蒋广立家是一处极具地方特色的鲁西民居,渡河期间被改为指挥部伙房和卫生室。蒋广立在家里成立了支前指挥部,号召村民组织运输队、担架队为战士们修筑战壕,运送弹药、军粮和慰问品等,保证了解放军渡河支前工作顺利进行。

在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馆内,一组组翔实的史料、一幅幅真实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向我们展示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的战前形势、决策指挥、渡河准备、军民合作等史实。每到一处,大家仔细聆听讲解、驻足观看、用心感悟,深深被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动人场景和深厚的军民鱼水情所震撼和感动,深切感受到革命先烈们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

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位于大张家镇红庙村。该馆2013年建成,同年11月,在莘县成功举办“纪念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成立70周年座谈会”。红庙村见证了敌后平原抗战的三大历史时刻,即鲁西和冀鲁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合并,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的成立和冀鲁豫边区成为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这三大历史见证,奠定了红庙村在中国抗战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位于大张家镇红庙村。旧址住宅东西140多米,房屋总数达300余间。现在的红庙村,冀鲁豫边区首脑机关的旧貌仍部分可见。

在保留原汁原味民居风格的基础上,建设了红庙红色文化观光基地。基地由中共冀鲁豫区委暨冀鲁豫分局(平原分局)旧址、中共冀鲁豫边区革命历史陈列三处展厅、娱乐休闲广场及基础配套设施组成。

展厅内陈列着刘少奇、黄敬、杨得志、杨勇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和生活用过的物品,并用图片、文字、视频再现了当时反扫荡、生产自救、民主民生、减租减息、整风学习以及刘少奇途径冀鲁豫边区时的场景。

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弘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我们要化追思为责任,化崇敬为使命,砥砺担当、主动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莘县苏村狙击战陈列馆

1941年1月,日伪军1万多人对鲁西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杨勇、段君毅、苏振华率鲁西军区机关跳出敌人合击圈,转移到马集一带,日军尾随而来,为掩护军区机关向徒骇河以西转移,特三营九连、十连130多人阻击日军1000多人,达8个小时之久,击毙日军300多人,我方幸存不足10人。

战斗结束后,军区机关和当地群众把阵亡人员合葬在苏村。1978年,聊城地区行署公布苏村阻击战烈士墓为地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又被定为地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莘县人民政府重修烈士墓,并立纪念碑。2011年,莘县对烈士墓地进行扩建,改建为莘县革命历史纪念馆暨苏村阻击战陈列馆。

莘县中共冀南区党委旧址

中共冀南区党委旧址,位于山东莘县大王寨镇杨庄村。抗日战争,宋任穷在这里居住过。宋任穷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组部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顾委副主任。

旧址占地近20亩,由中共冀南区党委旧址、冀南军区司令部展室、宋任穷旧居、宋任穷在杨庄等展室及抗战地道、烈士墓群组成。旧址从宋任穷投身革命、烽火杨庄、决胜千里、逐鹿中原、亲历授衔、赴东北局、进入中央工作、雁游思归等方面详细展现了宋任穷在杨庄及他一生的主要光辉业绩。

“宋司令的兵真难当,破袜子破鞋破军装;黑窝窝头小米汤,老萝卜咸菜辣椒酱。土枪土炮上战场,打一仗胜一仗,早晚把日本鬼子消灭光。”这是杨庄村的夏高升老人和当时的儿童团编的一首儿歌,来赞扬宋任穷及部下艰苦朴素的作风和骁勇善战的豪气,至今被村民传唱。

100多年前,青年们用呐喊唤醒时代;

今天,我们用清醒和幽默对抗生活。

不必做“完美青年”,但请做“不退场的青年”

毕竟,

五四精神的核心从来不是“无懈可击”,

而是“永不服输”

来源:文旅聊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