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唤醒50年前的记忆 这么有魔力?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4 19:02 2

摘要:现在的中国人,已经基本不看电视了。但是在50年前,电视机可是老百姓买不起的宝贝。那个时候,谁家要是有了电视机,大多数也不过只是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那也是左邻右舍的羡慕的对象。

经过沙漠的长途跋涉,最渴望的就是水。

沙漠里跋涉了十几天的骆驼,见到水,一气都能喝十几桶。

昨天玩手机,在一个APP软件里随手点击,突然,《血疑》电视剧的主题曲传来。

一瞬间,把我拉回了50年前。

现在的中国人,已经基本不看电视了。但是在50年前,电视机可是老百姓买不起的宝贝。那个时候,谁家要是有了电视机,大多数也不过只是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那也是左邻右舍的羡慕的对象。

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整整十年光阴,中国都处于“文化沙漠”时代。十年间,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舞台到荧幕,全部都是革命样板戏。

“文革”期间,整个中国的文艺界,主要就是8个样板戏,分别是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1970年后,在“八大样板戏” 的基础上,又扩展了《龙江颂》《红灯记》《杜鹃山》《平原作战》《红色娘子军》等作品。

“文革”中,所谓的“文化旗手”说:以前的中国文艺,唱的都是帝王将相,演的都是才子佳人。我们就是要砍掉封建作品,要突出革命群众。

样板戏的创造和演出原则,因此就变成了“三突出”,第一层: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第二层: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第三层: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为了“三突出”,配套了“三陪衬”:反面人物衬托正面人物;一般正面人物衬托英雄人物;次要英雄人物衬托主要英雄人物。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英雄人物使用近景、仰视镜头、暖色调和明亮光线,反面人物则用远景、俯视镜头、冷色调和暗光。

在舞台调度上:反派要始终安排在侧边,英雄要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文艺作品的叙事结构要避免描写英雄的成长过程或失误,强调其“完美性”。

于是,中国的舞台和荧幕上,就出现了整齐划一、机械生硬、悲壮激昂、脸谱雷同的戏剧和电影形象。看一遍还行,再看就生厌,三看就作呕。

但是你不看还不行,不听也不行,不唱更不行。你要会唱甚至还要会跳、会演。

那时的中国,整个处于“文化沙漠”。

1976年,是中国人最难忘的一年。那一年,中国的三大伟人先后逝世;那一年,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被打倒;那一年,“文化沙漠”的上空,精神甘霖正在孕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破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文化领域的开放以难以想象的胆量很快地打开了大门。

在中国,电视机没有普及之前,最先火起来的是广播。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广播里刘兰芳的评书响彻了大江南北。每天傍晚,中国人全家都聚在小小的收音机边上,聚精会神的凝听刘兰芳的《说岳全传》。只要刘兰芳一开口,大街小巷几乎再没有行人,“万人空巷”,只有刘兰芳那高亢的声音响彻在千家万户。

“文化沙漠”开了一条渠,人们疯狂的汲取,开启了文艺百花齐放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影视作品。

1980年,中国引进了两部美国的电视连续剧,一部是《加里森敢死队》,一部是《来自大西洋底的人》。

天哪!天!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影视剧!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文艺表现形式!世界还能这样不同!

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讲述的是,二战期间,加里森中尉带领一群杀人犯、骗子、小偷等组成的敢死队,执行高风险敌后任务。罪犯们各展所长,在战争中赎罪并追求自由。

天哪!样板戏不是告诉我们,英雄都是没有丝毫缺点的,坏蛋都是永远是小人吗!怎么杀人犯、骗子和小偷也能成为被表扬的对象?

传统的英雄形象被颠覆,复杂的人性被展现,原来英雄身上也是有缺点的,原来坏蛋也会转变为好人的。

至于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更是让当时的中国人目瞪口呆。神秘男子麦克·哈里斯是个常年生活在大洋深处的“海洋人”,麦克·哈里斯偶然被冲上海滩,被人类发现是拥有超能力的“海洋人”。麦克·哈里斯与科学家伊丽莎白合作,对抗反派舒拔博士的阴谋,保护人类和平。

剧中的科幻元素与海洋探索主题,让处在“文化沙漠”的中国人耳目一新。主角的“蛤蟆镜”和飞碟运动很快就风靡中国。

中国老百姓的心,都系在了一个小小的电视荧屏上,城市的街头巷尾,年青人的服装和发型一天天在发生变化。

“文化沙漠”开始向“文化绿洲”演变。

那时的我,正在上小学高年级,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电视机。狗大的孩子,实在克服不了自己的欲望,每天带着两个挨肩膀的妹妹,到处寻找一楼有电视机的家庭,站在人家的窗棂下,踩着砖头想方设法向屋里的电视机“偷看”,实在看不到,就躲在人家的窗户边“偷听”。

爸爸妈妈实在不忍心,最后下狠心,买了一台12英寸的“黄山牌”黑白电视机,这也是全家除手电筒之外的第一个家用电器。

每天傍晚,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掀开盖在电视机上的“盖头”,早早调整好天线,紧盯时常雪花点的荧屏,昂头凝神看电视。

电视荧幕的闪烁,带给全家的共情。我们时常共同叹气,时常一同欢笑。看到悲伤的剧情,妹妹们泪如雨下,妈妈偷偷用手绢擦拭眼泪,平常严肃的爸爸则咳嗽假装有事到另外一个房间去处理眼泪。

1983年和1984年,中国先后引进了两部日本的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血疑》。

《排球女将》中的小鹿纯子为实现母亲遗愿,苦练排球绝技“晴空霹雳”,最终入选国家队。那跳跃凌空的扣杀、那倒地鱼跃的救球、那眼花缭乱的招数、那永不服输的劲头,成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精神”的文化呼应。

至于《血疑》,更是成了一代中国人无法磨灭的记忆。少女幸子因核辐射患上白血病,与实为同父异母兄妹的恋人光夫经历的生死考验、挚爱却因为血缘最终不能结合的痛苦,美好爱情却不能走进婚姻,伦理道德交织情欲,牵扯了全中国人的心。

纯情的山口百惠、英俊的三浦友和成为那个时代当仁不让的“C位明星”。

中国的大门打开了,“文化绿洲”草木青青。

中国观众首次接触西方科幻、日本家庭伦理等题材,拓宽了视野,它们以文化启蒙、观念革新、产业推动等多维度影响,塑造了上世纪80到90年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生活方式,并为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奠定了文化基础。

“文化启蒙”“文艺觉醒”。中国社会这台巨大机器开始慢慢而坚决的社会转型。

随后,中国的文艺、文化进入了井喷的新时代。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相继开拍,中国四大名著被搬上荧屏,国内热播引起轰动,并向国外输出,成为经典。

50年过去了,《血疑》主题曲仍然耳熟能详;半个世纪过去了,“文化沙漠”如今已经百花齐放。

只是,买不起的电视机如今已经大多成了家里的摆设。

时代在巨变,美好的东西不会变,美好的内容不会变,美好的记忆不会变。

人类追求真善美,真善美不会也不可能是格式化。

点燃一颗烟,再听听《血疑》的主题曲。

来源:老崔音乐天天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