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华灯下的“守光者”,他是街巷里的“摆渡人”, 她是地铁“智能中枢”的破局者, 他是跨越山海的“生命使者”,他是旅客眼中的“拜拜员”。北京交通广播五一特别报道《京“彩”有你》,致敬身边的每一位劳动者!
他是华灯下的“守光者”,他是街巷里的“摆渡人”, 她是地铁“智能中枢”的破局者, 他是跨越山海的“生命使者”,他是旅客眼中的“拜拜员”。北京交通广播五一特别报道《京“彩”有你》,致敬身边的每一位劳动者!
在每一场灾难的废墟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逆险而行,用热血与专业,为绝望中的人们点亮希望之光。岳馨,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副支队长、中国救援队行动队分队长,就是其中的典型一员。他和队员们的每一次出征,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彰显着中国救援力量的坚韧与担当。
岳馨带领队员们演练地震废墟救援/北京消防提供
在北京消防救援特勤支队训练场,岳馨正带领队员们演练地震废墟救援。他们每天除了体能跟常规技能的训练之外,其他的时间都是针对特殊灾害事故救援开展相关训练。除了地震像水域就是结合季节情况,主要针对汛期前,包括汛期中以这个水域救援为主。
岳馨在缅甸震后搜救现场/北京消防提供
2025年3月28日,缅甸突发强震。中国救援队迅速响应,历经飞行5个小时、转大巴车20多个小时的路程,抵达曼德勒。一支先遣队直接前往天空公寓。救援现场令人揪心,十几层的建筑,下层呈叠饼式坍塌。岳馨和队员们迅速投入救援。中国救援队行动队队长、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支队长王墨说,当时岳馨直接到达坍塌建筑废墟顶部核心区域。
“岳馨负责整个队伍行动层面的工作。国际救援实战中,就像在缅甸,他负责其中一个分队的救援工作,他是要到一线最前沿的救援点位上去,要盯在最危险、最一线的点位上。到了天空公寓以后,救援现场很高,我们当时是通过挖掘机把队员给他送上去。岳馨是第一批上去,要了解现场情况,什么样的点位有幸存者,给我反馈回来信息,然后他基本上就没有再下来,从晚上10点多一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多。”王墨说。
救援过程困难重重,余震不断,队员们随时面临危险。但始终坚守在废墟中,对被困人员进行实时定位。为了确定幸存者位置,队员们采用破拆定位、有针对性视频监控、人工敲击询问等多种方式。
终于,在艰苦努力下,好消息接连传来:当地时间3月31日,中国救援队抵达后的13个小时里,连续救出4人。岳馨参与了其中3人的救援,包括一名孕妇、一名5岁女孩,以及一名29岁女性。而这名5岁的女孩,是在岳馨带队搜救孕妇过程中,听到一声咳嗽声,敏锐判断埋压废墟中还有一名幸存儿童。
岳馨记得,在横向推进的过程中,他和队员们一起听到了有儿童咳嗽的声音,敲击声在持续,这个咳嗽声也在持续。他们再往里面掘进的过程中,最先接触到的还真不是那个孕妇,是那个小孩。
岳馨在北京“23·7”特大洪水灾害救援现场/北京消防提供
当幸存者被成功救出,现场一片欢呼,而岳馨和队员们顾不上疲惫,继续开展破拆、救援工作。他们不仅是废墟中生命的希望,也是洪水中生命的防线。
2023年7月,北京遭遇“23·7”特大洪水灾害,暴雨如注,河水猛涨,多地陷入困境。岳馨所在的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迅速出动,先是前往房山区漫水河水文站成功转移21名被困群众。“漫水河水文站是那21个人,就是绳索救了5个人,他们骑到墙头上下不来了,后来在他隔壁有个小型的物流站,有16个人,老人小孩比较多,通过橡皮艇逐个把他们运出来的。”岳馨回忆。
紧接着,Z180次列车因暴雨被困门头沟安家庄站的消息传来,车上900多名乘客的安危牵动着大家的心。岳馨和队员们立即从房山转向门头沟,徒步30多公里山路抵达现场,第一时间卫星回传滞留旅客人员数量、位置,给整个救援工作提供关键信息,并且制定周密方案确保旅客安全转移。被困列车旅客转移后,岳馨和特勤支队的队员们以最快速度到达滞留旅客村落安家庄村,多方力量配合转移被困群众300多人。
中国救援队驰援莫桑比克洪灾/北京消防提供
回顾岳馨的救援生涯,从土耳其地震到莫桑比克洪灾,从河南新乡暴雨到北京“23·7”特大洪水灾害,每一次救援行动,都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岳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20多年的消防救援经历中,不断总结经验、持续学习更多更新的救援知识技能,持续提升能力和自信,并且应用到队员们的救援训练科目中。
“在搜救的过程中确实会有一些潜在危险随时发生,我们做到的就是在现场可以心无旁骛地去开展整体的搜索工作,是因为我们的背后有战友在时刻进行监测跟提醒。”岳馨表示,因为每一个救援现场需要不同人员的分工,自己的救援经验可能会比他们积累的稍微多一些,也是想通过自身的多年积累的经验,“多去避免一些潜在危险的发生,使队员在每一次的救援现场能够安安全全地去,平平安安地回。然后把队伍整体的技能充分运用到每一个救援现场,能够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勇敢无畏、专业无私。在每一次灾难面前,岳馨和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的队员们践行着用生命守护生命,用大爱诠释担当,在磨砺中铸就中国救援力量。
记 者 任雪娇 编 辑 王琛琛 主 编 程 艳
来源:1039调查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