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五四:当青年节只剩表情包,这届年轻人到底在忙什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4 18:47 2

摘要: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打开朋友圈,除了零星几张“致青春”的怀旧海报,更多人忙着晒加班、还房贷、吐槽相亲——这个本该属于青年的节日,正在被现实压力挤到角落。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打开朋友圈,除了零星几张“致青春”的怀旧海报,更多人忙着晒加班、还房贷、吐槽相亲——这个本该属于青年的节日,正在被现实压力挤到角落。

当00后都开始自嘲“中年危机”,我们不得不问:被遗忘的五四,照见的究竟是时代的困境,还是年轻人的迷失?

社交媒体上,“躺平”“摆烂”成了年轻人嘴边的流行词。

可真实数据不会说谎:2024年高校毕业生达1179万,考研人数突破438万,公务员报考人数连续三年超200万。

某互联网大厂员工小陈坦言:“白天开会改方案,晚上兼职开网约车,凌晨还在回复客户消息——这才是当代青年的‘三班倒’。”

更残酷的是,这种“卷”正在突破职场边界。

北京某重点中学教师透露,现在连小学生都在卷“科创竞赛”:“家长带着孩子做人工智能项目,不是为了兴趣,是为了小升初简历上能多一行‘科创特长’。”

当童年都被KPI支配,青年节的存在感自然越来越弱。

算法困住的不仅是外卖骑手,更是整个青年群体。

打开招聘软件,35岁门槛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

走进售楼处,房价收入比高达1:30的城市让“安家”变成奢望;

回到出租屋,相亲角明码标价的“条件清单”又让人怀疑:这是找伴侣,还是找合伙人?

95后建筑设计师小林的经历极具代表性:为赶图纸连续加班三个月,却在项目竣工当天被裁员。

“领导说‘你还年轻,机会多的是’,可房贷不会因为我年轻就延期。”

这种“工具化”的生存状态,让五四精神倡导的“进步、民主”显得格外遥远。

但青年真的在“躺平”吗?在B站,UP主“农村的乔”用视频记录返乡创业日常,单条播放量破千万;

在深圳,90后团队研发的智能机械臂,让传统制造业效率提升40%;

在杭州,一群年轻人发起“银发青年互助计划”,教老人用智能手机换取生活帮助……这些自发行动,恰是五四精神在新时代的注脚。

政策层面也在破冰。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青年发展型城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都、苏州等地试点“青年驿站”,提供7天免费住宿+就业指导;

中央财政拨款667亿就业补助金,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吸纳青年就业。

这些举措传递出明确信号:拯救青年节,先要拯救年轻人的生存状态。

当我们在谈论青年时,不应该只有宏大的叙事。

那个在工地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农民工子女,那个在病房边陪护父母边备考的研究生,那个在直播间用方言讲科普的乡村教师——他们才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青年图鉴。

或许,重建青年节的意义,不需要宏大的仪式,而是让每个年轻人都能在加班的深夜看到路灯,在还贷的压力下保有爱好,在相亲市场上被当作“人”而非“条件”来对待。

毕竟,青年强则国强,而“强”的前提,首先是“活得像个人”。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