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逛街发现,曾经满大街的LV老花、Coach托特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堆叫不出名字的国产包——没有夸张logo,设计低调却有质感,价格还敢标到两三千。
最近逛街发现,曾经满大街的LV老花、Coach托特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堆叫不出名字的国产包——没有夸张logo,设计低调却有质感,价格还敢标到两三千。
这届中产,怎么突然不爱背国际大牌了?
前几年,背个LV、爱马仕几乎是中产女性的“身份密码”。
但如今,消费市场的风向变了:专柜里的大牌包柜前少了排队的人,反倒是国产女包店门口常能看到泰国、韩国游客举着手机拍照,甚至有人为买一只包打飞的跨城——上海买不到就去北京,北京没货就飞成都。
变化背后,是消费心态的觉醒。
“花大几万买个包,街上十个有八个是假的,这身份象征还有啥意义?”网友@小糖在社交平台吐槽。更现实的是,国际大牌的“溢价套路”被看透了:一只基础款托特包成本可能不到千元,标价却翻了十倍;而国产包用同样的头层牛皮、手工植鞣工艺,价格直接砍半。
“天远山高,山下有松”,光是品牌名就自带诗意。成立于2013年的Songmont,从创始人朋友圈卖包起步,靠“姥姥团队”手工打磨出第一波口碑——60岁的老匠人用传统工艺鞣皮、缝线,包用久了皮质会越用越润,被网友称为“会呼吸的包”。
设计上,它彻底告别了“贴logo炫富”的套路:挂耳托特包的弧度像江南屋檐,月牙包的线条似中秋月盘,菜篮子包用天然植鞣皮呈现粗粝质感。这些细节让它成了董洁直播间的“搭配神器”,也让CBD白领们找到了新的身份表达——不是“我背得起大牌”,而是“我懂东方美学”。
现在的Songmont,早已从线上走到线下:北京三里屯、上海淮海路、成都IFS……全国8家门店,家家排队。
去年巴黎时装周,它还在异乡搭了座“大漠东方驿站”,用环保纸板复刻中原石窟,把“山下有松”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买包不是买商标,是买设计和温度。”这是裘真的品牌信条。2015年创立至今,它坚持不用任何印花logo,只靠包型、皮质和手工缝线说话——植鞣皮用天然植物单宁处理,越用越有复古包浆;包内的每道缝线都保留手工痕迹,像老匠人留下的“签名”。
价格上,它更懂中产的“既要又要”:700-3000元的价格带,核心款集中在1700-2800元,刚好卡在“咬咬牙能买”的心理线。重庆万象城的首店开在NEIWAI、GROTTO旁边,30-40岁的“中女”成了消费主力——她们不追求“爆款撞包”,更想要“这只包只有我懂”的默契。
这些国产女包的爆火,本质是“中国制造”的升级。以前“Made in China”是“便宜”的代名词,现在它们用头层牛皮、非遗侗布工艺、水染植鞣技术,把“中国质造”变成了“中国智造”。更关键的是,它们找到了“东方美学”的表达切口——不是简单印个龙凤图案,而是用屋檐、月牙、石窟这些文化符号,把“高级感”从“西方定义”变成了“我们自己的样子”。
有网友说:“以前背大牌是怕被看低,现在背国产是怕被看浅。”这句话戳中了核心——当物质需求被满足,中产们开始追求“精神认同”。国产女包的走红,不是简单的“平替胜利”,而是一场关于“什么是奢侈”的重新定义:奢侈不再是价格标签,而是设计的用心、工艺的坚持,是“我选的包,能说出我的故事”。
站在2025年的春天看这场消费变革,更像一面镜子:它照见了中国品牌的成长,也照见了消费者的成熟。
当“买国产”从“无奈选择”变成“主动骄傲”,或许我们离“中国奢侈”的定义权,真的不远了。
来源:昆仑刀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