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月四日上午,九点未至,东秀书院内已是高朋满座。青砖黛瓦间流转着丝绸之乡特有的温润气息。人们屏息凝神,等待着那个注定被载入吴江丝绸史册的时刻——"五朵金花"跨越四十二载的重逢。
五月四日上午,九点未至,东秀书院内已是高朋满座。青砖黛瓦间流转着丝绸之乡特有的温润气息。人们屏息凝神,等待着那个注定被载入吴江丝绸史册的时刻——"五朵金花"跨越四十二载的重逢。
陈元元(前排左)、钱福珠(前排右)、沈建兰(后排左)、马芸芸(后排中)、陈菊花(后排右)
赴会路上,我在想,四十二年的光阴,会把五朵金花雕刻成怎样的模样?我能根据她们于一九八三年获得首届全国操作能手时拍的合影认出现在的她们吗?
没想到,一到东秀书院门口,就看到了五花中的钱福珠、陈元元和沈建兰三朵金花正站在朱漆长廊下交谈,眉眼一如当年那么清透!
我怀着无比敬爱的心情和有着像大姐姐一样亲切温暖笑容的她们打了招呼。她们很惊讶我能准确叫出她们的姓名并报对她们的工作单位,不知道我其实是隔夜做好了功课,随即都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那笑声一下把我初次见劳模的拘谨扫光了。
陈元元(前排左)、钱福珠(前排右)、沈建兰(后排左)、马芸芸(后排中)、陈菊花(后排右)
我好奇地请问她们八三年首届全国操作能手是怎么比武的?原新生厂挡车工陈元元劳模眼中泛起回忆的波光,“那可要过五关斩六将才行呢!”她说,最后决赛时,她们都是在各自单位的车间里,在拿着秒表的专业评委的众目睽睽之下完成各项严苛的考评。接丝头误差不能超过0.2毫米,三十秒内完成六个完美接头,纱筒更换要像钟表齿轮咬合般精准,还得眼观六路照看多台织机。
我问她们紧不紧张,站在一旁的原新华厂的钱福珠劳模说一点也不紧张是不可能的,毕竟那时只有二十几岁,幸好有豁出去的心态,努力干就是了。她还说那时考评相当严格,不仅有技术上的要求,还有质量上的要求。由于我对纺织行业一窍不通,又忍不住问质量上的要求是什么?钱劳模说要布面平整,不能少丝重丝,不能有疵点等。
听到这里,站在我对面的来自原新联厂的沈建兰劳模伸出因长期打结导致手指变形且长满茧纹的双手告诉我打结不仅有每分钟数量上的要求,对线结长度也有要求,不得超过一点五毫米等。还感喟全国操作能手等一系列的荣誉来之不易,全是她们姐妹们靠勤劳苦练、辛勤劳动得来的。
正说着又一位来自原新民厂的马芸芸劳模到来,她笑问我有没觉得她们几个讲话嗓门特别大,我一时不知怎么回答好,她接着解释这是她们的职业病,因为车间噪声大,使她们不得不扯着嗓子讲话才能彼此进行工作中的沟通。久而久之就养成习惯了,连家人都笑她们说话跟吵架似,没有江南女子的温言软语。
说笑间,最后一位来自原新联厂的陈菊花劳模赶到,会议也正好开始。
目澜小学的学生为蔡雪熊系上红领巾并送上鲜花
会上,盛泽目澜小学的学生代表首先上场,为五朵金花和她们的老领导蔡雪熊经理系上鲜艳的红领巾并送上鲜花,丝绸协会董东立会长向劳模们进行了慰问并和丝绸公司原总经理蔡雪熊先生、吴江区原文联主席俞前先生、盛泽文史专家、文联主席沈莹宝先生、成人教育中心、老年大学陈家时校长、北京大学教授北塔先生和本次活动发起人、东秀书院芦根荣院长等领导相继发言,对五朵金花在丝绸行业作出的贡献和对丝绸文化传承起到的重要作用给予高度的肯定和评价,并阐明了举办这次吴江丝绸“五朵金花”四十二年再聚首的初衷和意义。
会上,当主持人邀请五朵金花聊聊各自获得荣誉时,五位聊起工作如数家珍的劳模却不好意思自夸了,那份朴实朴素朴真一如四十二年前合影上的模样。
正如年轻的主持人所说,工匠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这是一场由以前的青年、现在的青年和未来的青年共度的五四青年节,更是一场青年们接力传承的盛会。
吴江丝绸协会董东立会长 致辞
当吴江丝绸协会董东立会长宣布丝绸协会商定将建造“盛泽丝绸文化雕塑苑”,把五朵金花的故事镌刻于墙上,让五朵金花的精神在丝绸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永久流传时,会场响起不息的掌声。
归途,车载音乐正巧播放着《怒放的生命》,我又想到五朵金花,想到她们在经纬交织中怒放的生命,此刻在江南暮春的阳光里,正绽放出超越时光的璀璨光芒。 (裴方)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