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人总爱把“真性情”挂在嘴边,殊不知真性情和没教养之间隔着一道天堑。教养不是装出来的客套,而是骨子里对他人感受的尊重。那些在公共场合扯着嗓子打电话的人,饭桌上把转盘拨得飞起的家伙,还有永远把“关你屁事”当口头禅的主儿——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特立独行,实际上早被明
有些人总爱把“真性情”挂在嘴边,殊不知真性情和没教养之间隔着一道天堑。教养不是装出来的客套,而是骨子里对他人感受的尊重。那些在公共场合扯着嗓子打电话的人,饭桌上把转盘拨得飞起的家伙,还有永远把“关你屁事”当口头禅的主儿——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特立独行,实际上早被明眼人打上了“粗坯”的标签。看看地铁里瘫成大字型占座的年轻人,活像被抽了骨头的八爪鱼。邻座老太太攥着扶手摇摇晃晃,他倒好,手机外放刷着土味视频,笑声比车厢报站声还响。这种人不一定有多坏,但绝对缺了根叫“共情”的神经。老祖宗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是封建糟粕,而是提醒我们:人活着得有点绷着的劲儿,就像旗袍的立领,看似约束,实则是体面的支点。
饭局更是照妖镜。有人刚上凉菜就急着转桌,筷子在盘子里翻江倒海,活像考古现场找文物。更绝的是那种边嚼边说话的主儿,饭粒子喷到对面人脸上还浑然不觉。某次亲眼见个西装革履的精英男,对着服务员吆五喝六,就因为上菜慢了五分钟。后来才知道,他不过是个月薪八千的小主管——教养这东西,果然和工资卡数字不成正比。
微信聊天里藏着更多妖魔鬼怪。凌晨两点发60秒语音方阵的,八成觉得自己是电台主播;发“在吗”后玩消失的,纯粹是把别人当智能客服。最绝的是那种求人帮忙连句谢谢都没有的,用完就扔的架势,比一次性筷子还利索。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现在倒好,涌泉之恩能换来个表情包就算烧高香。
亲戚聚会时总有几个“耿直boy”。当面说人“胖得像充气娃娃”“皱纹能夹死蚊子”。他们管这叫幽默,实际上是把刻薄当有趣。真正的幽默是让所有人都舒服,就像相声里砸挂只拿自己开涮。那些专挑别人痛处下嘴的,不是情商低,是坏得冒泡。
最要命的是“双标怪”。自己迟到半小时说“路上堵车”,别人晚五分钟就骂“不守时”;自己孩子吵闹是“天性活泼”,别人娃哭两声就瞪眼“没家教”。这种人的逻辑像被狗啃过的麻花,拧巴得让人想笑。
教养说到底,是心里装着别人。雨天开车路过水坑知道减速,电梯里碰到搬运工帮忙按楼层,收到快递说声辛苦——这些细微处的妥帖,比背全套《礼记》都管用。可惜现在满大街都是把没礼貌当个性的,把自私当本事,还美其名曰“做自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来源:玲儿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