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宁陵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每年财政收入一千万左右,靠国家转移支付补充才能发出工资。宁陵又是著名的张弓酒产出地,当年那句"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的广告词,曾响彻祖国大江南北。
(根据本人回忆整理)
我1982年从河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地委政研室工作。1985年任宁陵县委副书记,1987年春在换届选举后任县政府县长。
宁陵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每年财政收入一千万左右,靠国家转移支付补充才能发出工资。宁陵又是著名的张弓酒产出地,当年那句"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的广告词,曾响彻祖国大江南北。
张弓酒因汉光武地刘秀而驰名。相传刘秀当年在金马铁戈与王莽征战中,路过宁陵张亏镇畅饮当地美酒。刘秀酒后策马东行30里,酒力泛胸,清香盈口,不禁停马驻足,扭头回望,连赞好酒,并赋诗一首:"勒马回头望张弓,喜谢酒仙饯吾行。如梦翔云三十里,香味浓郁阵阵冲"。
八十年代是我国白酒行业的鼎盛之时,各地酒厂既保持了传统的酿造工艺,质优价廉,又享受着计划经济的红利,由国营商业全部包销,供不应求,市场紧俏。河南名酒有"张、宝、林"之说,即张弓、宝丰、林河排名前三,张弓傲居榜首,享誉省内外。八十年代张弓酒厂每年上缴县财政的利润从四五百万至数千万元,逐步上升,占全县财政收入的半璧江山。因此,宁陵的财政有"酒财政"之说,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我任县长后,为了改变贫困县的落后面貌,县委政府经过认真研究,认为张弓酒厂年产曲酒仅4000吨,发展潜力很大,决心抓住"张弓酒"这棵摇钱树,扩建张弓酒厂。县里成立了张弓酒厂扩建指挥部,由我任指挥长。扩建工作遇到了不少困难。
首先是立项困难。当时国家粮食产量仅能维持温饱,仍然定量供应,实行粮票制度。因此,为了粮食安全,国家鼓励支持果酒生产,控制粮食为原料的白酒生产。张弓酒厂扩建项目的立项审批面临很大难度。我们在地区计划、财政、轻工等部门支持下,积极向省里主反映情况,大讲宁陵的贫困县县情和张弓酒的经济效益及发展前景,不辞辛苦,登门拜访,打动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主管人员。由于张弓酒当时在省内外美誉度知名度很高,白酒质量优良,市场畅销,产量偏低的状况确实需要改变,在我们的积极努力下,省计划委员会终于同意了我们扩建立项的申请,正式批准从生产规模年产4000吨扩建到6000吨。
其次是征地困难。当地群众听说酒厂要扩建,觉得与老厂一路之隔的土地是新厂首选之地。几天时间,就多了不少坟地,栽了不少树苗,以争取增加赔偿。指挥部采取"竞争受地"的方法,选了老厂附近三块土地,由生产队提出条件,然后酒厂择优而定,最终确定了新厂用地,这块地没有增坟栽树的问题,节约了赔偿资金。但老厂附近的群众,对未征用他们的土地不满,到县委政府上访,许多老人和抱着孩子的妇女,挤满了会议室接待室,甚至导致机关无法办公。我作为县长兼指挥长,直接与群众见面,耐心听取意见,讲述确定征地地块的理由,使他们离开了县委政府大院。但施工队进地施工后,又受到了许多人阻挠。我们县乡结合,又派工作组进村入户,开展耐心细致的工作,两个多月后才进入施工程序。
再次是资金困难。由于酒厂自身积累不多,县里财政是吃饭财政,没有多余资金支持,难以满足扩建酒厂的资金需要。我们指挥部又利用省里挂职干部进行联系,争取列入了"省管工业大项目",疏通了货款渠道,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保证了施工顺利进行,两年多时间就使新厂峻工投产。
在扩建新厂的同时,我们启动了酒厂的改革与评牌。张弓酒厂是地方国有企业,原已实行了厂长负责制。但由于在白酒降度问题上A厂长与主管业务技术的B副厂长发生了分歧,B提出辞职。但由于B是著名的白酒专家,曾发明了全国第一家38度低度张弓酒,被评为国家银质奖,成为特定外贸出口产品。我与其他县委领导一起,连续三天吃住在酒厂,调合AB之间的矛盾,挽留B副厂长,但没有效果。在此情况下,经地委研究后把A调往地直单位,放B去省白酒研究所,重新任命了厂长。但不久,B又找地委领导要求回厂负责,并提出如果让其任厂长,保证每年给县财政上交税利1000万元。县里又根据地委领导意见,以上交税利为目标,实行投标招标,确定新的厂长。经过曲折复杂的招标过程,最终经地委研究同意,任命B为张弓酒厂厂长。
新厂长上任后,正赶上1988年全国白酒评比,就紧张的进入白酒评牌工作。張弓酒原来是银牌产品,参加新的评比定下的目标是"保银争金",跨入金牌行列。白酒品牌是酒类品质的像征,直接影响产品价格和市场销售。在酒厂要求下,我亲自出马参加了评牌工作。评牌工作过程非常复杂,产品既要具备过硬的质量,又要进行大量的宣传协调工作。在赴京请评酒大师品尝酒样时,他指出,张弓特曲质量不错,但稍逊五粮液;张弓38度低度酒后味有些不正。这种状况,别说争金牌,保住原来的银牌都有问题。
一看这种情况,B厂长心情紧张,非常着急,导致心脏病犯病送医院治疗。我与酒厂业务员一起到西单,给在酒厂的业务副厂长C发电报,让他迅速解决问题,派人送来新的酒样。后来才知道,原来在勾兑送评酒样时,C就发现了低度酒的这个问题,但没有得到B厂长的认可,在C副厂长亲自指导下,通过重新修正后,送来新的酒样,再请北京品酒大师鉴定,克服了后味不正的问题。
后来,在安徽合肥市稻香楼宾馆举行全国白酒评比中,张弓酒厂的特曲酒和38度张弓低度酒,均评为银牌产品,虽然没有争取到金牌,但保住了银牌。事后总结经验教训,与其它同级别白酒比较,张弓特曲争金有点差距,但张弓36度低度酒是全国首创,争取金牌本来大有希望。但是全面分析,有两个方面值得吸取教训。一是由于AB都是白酒专家,两人开头看法不够一致,产生后味不正的问题。后来虽经修正,但时间仓促有可能影响送评酒样质量。二是在宣传协调时,我们思想禁锢较多,与其它酒厂相比,在拜访评酒专家时过于拘谨表示甚微,也对评酒产生一定影响。但总算保住了银牌,对张弓酒厂生产销售没有造成负面影响。
回忆三十多年前,我当县长时参予张弓酒厂扩建、改革和评"牌"等项工作的往事,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尽管当时工作千头万绪,形势错综复杂,困难因素诸多,但我和同事们一起禅心竭虑,共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稳妥解决了张弓酒厂的种种问题,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我感到自已问心无愧,尽心尽力了。
来源:浪遏飞舟389999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