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管理“中学化”:当成年人的自由撞上“家长式”枷锁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5 18:22 2

摘要:明明是成年人的大学生,为何上课要收手机、自习需强制?当高校用“中学化”的规矩捆绑学生,用家长群“直播”成绩,这场“圈养”与“放手”的博弈背后,究竟是谁的无奈?

象牙塔中锁青春,管理严苛困自由。

明明是成年人的大学生,为何上课要收手机、自习需强制?当高校用“中学化”的规矩捆绑学生,用家长群“直播”成绩,这场“圈养”与“放手”的博弈背后,究竟是谁的无奈?

高校“保姆式”管理:成年人的自由,为何成了奢侈品?

从强制晚自习到组建家长群,从卫生检查到成绩“全网公开”,大学管理正以“保护”之名,行“管控”之实。有学生自嘲:“高中三年没熬够,大学四年继续蹲牢。”

事实一:某高校辅导员坦言,学生请假需家长签字,重修课程家长问责学校,甚至学生被骗钱,辅导员反被通报批评。明明是成年人,责任却层层转嫁,最终压垮了高校的底线。

事实二:清华大学教授甘阳曾怒斥家长干预保研:“学生单纯,家长却成了干扰源!”当家长群变成“遥控器”,成年子女的自主权,早已被“爱”的名义消磨殆尽。

“教育不是填鸭式的喂养,而是点燃内心的火焰。当高校用‘安全’的笼子困住学生,成长的翅膀便再难舒展。”

责任边界的错位:高校怕担责,家长不放手,谁该为成年人的选择买单?

高校管理“中学化”的根源,实则是责任转嫁的恶性循环。学生成绩差,家长质问学校;学生出意外,舆论声讨辅导员。高校成了“无限责任主体”,被迫用“圈养”换安全。

案例一:某大学生因挂科被退学,家长到校哭诉:“学校为何不早通知?”可学生手机里明明躺着三条学业警告短信。

案例二:辅导员凌晨两点回复学生“宿舍蟑螂怎么处理”,却被家长投诉“态度敷衍”。当琐事变成“必答题”,教育的重心早已偏离轨道。

“自由与责任的边界,是成长的试金石。若高校与家长永远挡在风雨前,学生便永远学不会为自己撑伞。”

从“圈养”到“放手”,需要一场教育的觉醒

教育学者熊丙奇一针见血:“大学不是托儿所,更不该替成年人兜底。”打破“中学化”困局,需三方共谋——高校敢放手、家长愿信任、学生能担当。

方向一:高校做减法

取消形式化考勤,把课堂交给兴趣;解散家长群,将沟通权还给学生。厦门大学徐岗教授直言:“18岁后的人生,该由自己书写。”

方向二:家长做转化

从“全天候监控”到“阶段性关注”,从“包办决策”到“倾听建议”。正如网友所言:“风筝线拉得太紧,飞得再高也只是傀儡。”

方向三:学生做加法

参与校园自治、管理社团活动、规划个人学业。某高校试行“学生事务委员会”,让学生投票决定晚自习规则,反而提升了到课率。

“大学之道,在于明德,更在于放手。真正的教育,是教会学生与风险共处,在试错中长出铠甲。”

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培养“听话的绵羊”,而是孕育“有思想的狮子”。当高校卸下“无限责任”的重担,当家长松开过度保护的手掌,学生才能真正在自由与责任的碰撞中,找到独立的人格与滚烫的人生。

“与其用规矩编织安全的牢笼,不如用信任点燃自律的火种。因为真正的成长,永远始于放手的那一刻。”

来源:明杰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