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农村有句老话:“耳朵里一旦‘起火’,人就像锅盖没盖牢,啥事都烦。”你可别不信,这“火”指的可不是别的,正是中耳炎。
现在城市里人讲究,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身体一不留神出点小毛病,结果就是小病拖大,大病拖命。尤其是这中耳炎,看似小毛病,实则“磨人精”。你听说过没,有人一感冒就耳朵疼?有人耳朵老嗡嗡响,像是屋里进了蚊子赶也赶不走?更有甚者,一年反反复复犯个三五回,吃药、打针、换抗生素,折腾得人精疲力尽。可问题还是老样子。
你说这病咋就这么难缠?更奇怪的是,有些人试了不少办法都不见好,偏偏有些老中医开个龙胆泻肝丸,反倒让病情一下子缓过来了。这不是玄乎,这是有讲头的。
中耳炎,说白了就是耳朵里的“中间地带”发炎了。这个地方平时安安稳稳,出了问题就像村里水管堵了,满屋子溢水,耳朵也跟着“涨潮”,疼得人直掉眼泪。而龙胆泻肝丸,这味中药老方子,专治“肝火旺、湿热重”,恰好“泻火排毒”,对付这类耳朵问题,真是“对路子”。
说到这儿咱不妨掰开揉碎来讲讲这中耳炎的来龙去脉,顺带也说说为啥龙胆泻肝丸能让它“服服帖帖”。
你别以为中耳炎是小孩才得的病,成年人也能中招,尤其是熬夜、上火、抽烟喝酒、吃辣太多、情绪上头这些全是“火上浇油”。你看着耳朵红肿疼痛,其实是身体内部“火烧连营”。这“火”从哪来?肝火、湿热、脾虚都是“火种”。
耳朵这玩意儿,可是个精细活儿。它不光听声音,还牵着平衡感。中耳一旦发炎,不只是疼,有时候还会引起耳鸣、听力下降、头晕,严重的甚至流脓、发烧,像家里锅炉炸了口,整个系统都乱套。
有人说:“我耳朵疼的时候吃点消炎药,过几天就好了。”对,这叫急性中耳炎。可你要是反反复复、三天两头犯,那就是慢性的了。慢性中耳炎不光顽固,还容易引起穿孔、听力丧失,甚至影响脑部。别说吓唬你,有人就是拖着拖着,最后连耳膜都坏了。
那为啥有人老犯中耳炎?不是天生的,是后天“作”出来的。
身体里火气大,尤其肝火旺,湿气重,平时又爱吃辛辣油腻,情绪又不稳,肝气一郁,这耳朵就跟着遭殃。你想想,肝火一旺,热气上攻,耳朵就在“战场第一线”。再加上湿气一重,堵着不通,就像下水道堵了,耳朵里那点清净地也变成了“水帘洞”。
所以这时候你光指望抗生素、滴耳液,那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症状是缓了,可“病根”还在,过不了多久又来一波。
说到这儿咱就得讲讲这老方子——龙胆泻肝丸。别看它名字里带个“泻”字,听着有点吓人,其实它是“清泻肝火”的意思。中医讲“肝开窍于耳”,肝火一旺,耳朵自然出事。龙胆泻肝丸里头有龙胆草、黄芩、栀子这些“清火大将”,还有车前子、泽泻、木通这些“去湿小兵”,联手配合,把身体里的“火气”和“湿气”一锅端。
有人吃了一个月龙胆泻肝丸,耳鸣轻了,耳朵也不疼了,晚上能睡个囫囵觉,整个人都清爽了。这不是巧合,是对症。中医讲究辩证施治,讲究“望闻问切”,你那耳朵疼,可能是肝火,也可能是脾虚,也可能是肾亏。龙胆泻肝丸适合的是那种“火气大、湿热重”的类型。你要是寒湿体质,那就得另当别论。
这药不是万能灵药,也不是人人都能吃,关键是得对上“病机”。所以别看别人吃好了你就跟着吃,找对体质、辨清寒热,这才是老中医的门道。
咱再说说日常预防,别到时候病好了又犯,那不是白折腾。
村里老人常说:“耳朵是个门,冷风别让它钻。”冬天出门戴帽子,洗头别着凉,别用手指乱掏耳朵,这些老理儿可不是迷信。耳道进水后别放着不管,吹风筒吹干也好,棉签轻轻擦也好,别让水窝在耳朵里“发酵”。
还有一个麻烦事,很多人一感冒就耳朵疼,这是因为鼻咽部和中耳之间有个“咽鼓管”,一堵上,细菌就顺着爬到耳朵里去了。所以感冒别硬扛,及时治疗,别让鼻涕堵到耳朵里。
再说饮食,火气重的人,少吃点辣椒大蒜火锅,少喝点白酒啤酒汽水,别让肝火越烧越旺。多喝水,多吃绿叶菜、苦瓜、冬瓜、萝卜这些“清凉”的东西,身体才不容易“上火”。
你说你压力大,烦躁易怒,那可得调调情绪了。中医讲“肝主疏泄”,你天天窝火,肝气郁结,耳朵自然难受。多晒太阳,多走走,多跟朋友唠唠嗑,哪怕看看乡下鸡鸭也比憋在屋里强。
现在不少年轻人整天戴着耳机听音乐,声音大得跟打雷似的,时间久了,耳膜遭不住,听力慢慢就下来了。还有人用耳机当耳塞,一天戴十几个小时,这不是养病,是“养祸”。
老一辈人说:“啥病都怕拖,耳病最怕扛。”中耳炎就是个典型,越早治越好,越拖越麻烦。特别是孩子,一旦有症状,别大意,赶紧去医院检查,别等到流脓、穿孔才后悔。
很多人问我:“那我是不是一得中耳炎就得吃龙胆泻肝丸?”这还真不一定。你得先看看自己是不是那种“肝火旺、湿热重”的体质。比如舌苔黄腻、口苦咽干、尿黄便结、脾气暴躁、脸上长痘,这些都可能是“火气大”的表现。如果你是手脚冰凉、舌淡苔白,那就不适合了。
所以吃药这事,得听懂自己身体的“话”,而不是跟风。中医讲“君臣佐使”,药也讲“缘分”,配合得当才能见效。
也别小看了中耳炎,别看它起初只是个“耳朵疼”,但背后牵扯的是整个身体的“气血运行”和“五脏六腑”的协调。治耳,不只是治耳,而是调整体。这也是中医的智慧。
说白了龙胆泻肝丸不是灵丹妙药,但它是个有“分寸”的老方子,关键是找准“火头”,泻得对路,才能见效。就像老农民种地,啥时候播种、啥时候施肥、啥时候收割,全靠经验和天时地利。治病也是这个理儿。
这年头讲究“精准医疗”,中医早几千年前就讲究这个了。不是每个人的中耳炎都一个样,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一个方。看病得看人,吃药得看根。
说到底咱们老百姓最怕的不是没药治,而是瞎治。今天听人说这药好,明天又换那种偏方,结果越治越乱。还不如踏踏实实找个靠谱中医,好好调理一番,别把小病拖成大病。
耳朵这事,看着小,其实是大病的“风向标”。身体里一有啥火气、湿气、堵塞,耳朵就先“报警”。听它的,是咱跟身体对话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 《中医耳鼻喉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中耳炎科普资料
3. 《龙胆泻肝丸临床应用研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4. 中国中医科学院耳鼻喉研究中心数据报告
5. 《中医基础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来源:小医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