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河之所以被称作黄河,是因为它穿越上游时,强大的水流不断冲刷着黄土高原的坡面,将泥沙卷入了河中,从而使得黄河水变得越来越黄。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流淌在我们华夏大地上,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
黄河之所以被称作黄河,是因为它穿越上游时,强大的水流不断冲刷着黄土高原的坡面,将泥沙卷入了河中,从而使得黄河水变得越来越黄。
正因为黄河水中挟带了大量泥沙,导致历史上黄河有过多次的洪水泛滥,对两岸的百姓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于是,人们对黄河充满了敬畏,希望我们的母亲河能够平稳流淌,带来太平盛世。
黄河九曲十八弯
所以自古以来,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有着“黄河清圣人出”的美好说法。
根据古籍的记载,民国以前,黄河总共有过43次河水变清的记载。
特别是1727年的黄河水变清,更是创造了多项历史纪录。
那一年,黄河水竟然澄清千余里,持续了20多天。
当时管辖黄河沿岸地区的两位总督和三位巡抚都把它当作千年难遇的祥瑞,纷纷上折子向朝廷禀报此事。
雍正皇帝闻讯也是大喜,竟然给朝中的文武百官都加了一级。
有个叫邹汝鲁的大理寺卿还专门写了篇《河清颂》,文中有“旧染维新,风移俗易”一句,以此来吹嘘是因为雍正搞了新政才让黄河水变清。
哪知道,他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
雍正看了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质问道:“所移者何风?所易者何俗?旧染者何事,维新者何政?”
生气之余,雍正革除了邹汝鲁的官职,罚他去荆江修水利了。
从这个历史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于黄河水清的现象历来是高度重视。
“黄河清”不仅是自然环境发生改变的直接反映,更寄托了人们对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向往与期盼。
到了近代,特别是近十年来,就我个人印象,至少看过官媒报道过六七次黄河水变清的新闻。
4月19日壶口瀑布黄河水变清
就在上周,壶口瀑布区域的黄河水又一次变得清澈起来,发布在网上的相关视频获得了大量点赞与转发。
游客们站在瀑布之下欣赏美景,看着万马奔腾的清澈河水从近百米的悬崖上如翡翠般一泻而下,顿时有种身陷在云雾缭绕的仙境之中飘逸感。
对此,壶口瀑布景区的工作人员低调回应:河水变清是天气变化自然形成的。
春天因为雨水少,上游河水携带的泥沙量随之降低。
再加上两岸绿化做得很好,所以每年4月下旬至5月期间,黄河壶口瀑布都会出现水流变清的现象。
工作人员越是说的云淡风轻,越能彰显出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所付出的辛勤汗水。
照这趋势发展下去,恐怕我们在有生之年就能看到黄河水清的次数超过古籍中的累计数据。
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大自然和我国人民共同努力之下所体现出的成果。
首先就如壶口瀑布的工作人员所说:气候的变化,再加上黄河现在处于枯水期,让河水冲刷泥沙的力量变弱,从而让我们看到了逐渐变得清澈的黄河水。
另外还有个不好的因素是,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也影响了黄河,让其上游水量减少,水土流失也跟着相应减少。
但与此同时,我们中华儿女更是让黄河水变清的主力军。
黄土高原地貌(1985年与2024年对比)
自上世纪开始的黄土高原环境保护工程,政府与人民通过淤地坝和梯田的层层防护,让曾经一眼望去黄土遍布的黄土高原披上了一层绿纱。
再加上实施多年的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成功实现了林草覆盖率从原来的30%提升至67.8%。
此外还有水利工程的调控:通过三门峡、小浪底等水库实施调水调沙,冲刷河道沉积泥沙,近20年统计的数据,共计排沙30多亿吨。
这一切都让黄河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如今我国已在泾河、汾河等支流源头建立了158个水土保持示范区。
2022年的时候,黄河全线干流水质就已达二类标准。
三门峡湿地景观
而在三门峡库区,因为大坝建成后形成的大片湿地,吸引了大量动物前来栖息繁衍。
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2月份,由西伯利亚飞来的成千上万只白天鹅,都开始选择该库区为越冬栖息地。
洁白美丽的的天鹅,碧波荡漾的黄河水与宽广的黄土高原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根据《中国泥沙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黄河全年累计输沙量为5.77亿吨,已不足历史峰值(1933年391亿吨)的2%。
由此可见,黄河虽然历史上有过屡次河水变清的现象,但近年来黄河水时常变清的原因并非大自然的杰作,而是我国系统性治理后的伟大成果!
此外,我还要告诉大家一个“不好”的消息,由于黄河水近年来逐渐变清,它已经“痛失”一项长期保持的世界记录。
学过地理的朋友都知道,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每立方米河水所含泥沙质量)最多的河流,同时也是世界上输沙量(每年总泥沙输送量)最多的河流。
自我国古人有记录以来,黄河就一直在这两项世界排名中位列榜首。
然而最近几年来,这种情况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
自2021年开始,我们隔壁的恒河,招呼也不打一个,直接从黄河手中抢走了世界第一大输沙量河流的宝座。
而我们黄河现在已无法和人家相比,“沦落”到了亚军位置。
也许以后,黄河的排名还会持续下滑。
再看现在的恒河真是不得了,去年输沙量已达到14.5亿吨,几乎是我们黄河的3倍!
恒河的多处河道地段都比黄河要宽阔许多,然而它的流速只有每秒1.2万立方米,这使得大量泥沙在其入海口处堆积,最终形成了近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恒河三角洲。
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并没有成为动物们群聚的优良湿地,反而因为地势低洼,河道淤泥严重,导致洪水泛滥成灾。
这也让印度政府在河上修建桥梁变得困难加倍,航运更是大幅度减少。
整个2023年,恒河货运量只有1280万吨,不及我国长江的1%。
更令人担忧的是,世界银行根据恒河现状分析的报告中指出,如果没有奇迹发生的话,恒河2025年的输沙量将会突破18亿吨。
自从恒河登上全世界输沙量最大河流的宝座后,印度的邻国就对此怨言颇多。
特别是孟加拉国,因为恒河大量的淤泥堆积,导致其国内严重缺水,近年来已多次对印度政府治理恒河的不作为态度提出了强烈抗议。
对印度而言,恒河不仅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还在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领域中占据着主要位置。
印度教视恒河为“圣河”,传说是梵天神准许恒河从天堂降临人间,而湿婆神则用自己盘旋缠绕的发髻接住了从天堂降临的恒河。
因此在印度,很多湿婆神的形象都是头顶一个代表恒河降世的水柱。
印度教徒相信,在恒河中沐浴可以洗去现世与前世的所有罪孽,甚至将骨灰撒入恒河也被视为通往天堂的途径。
恒河对于印度,就像黄河对于我们中华民族一样重要,它的象征意义远超其在印度宗教与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尽管恒河在印度的历史和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其被污染的水质问题如今是日益严重。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祭祀残留物等诸多污染使得恒河成为全球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去年,世界环境保护组织发布的书面材料,深刻剖析了恒河污染程度年年递增,最终超越黄河成为世界输沙量第一大河的原因。
虽然自然地埋条件的变化加剧了恒河上游地形的侵蚀,但更多原因是人类活动对其的破坏。
在这份书面材料里,揭露了恒河流域长期存在着乱砍滥伐的现象。
居住在恒河两岸约80%的人口还在使用木材作为日常生活燃料,而不是采取更环保的生活方式。
这导致森林覆盖率大幅下降,失去保护的地表经河水冲刷后让更多的泥沙流入了下游河道。
而在朱木拿河等支流沿岸的采矿活动已经明显失控,政府对此是无力管控,它进一步破坏了恒河流域的生态平衡。
另外,由于恒河平原的农民广泛采用传统的水稻-小麦轮作制。
随着人口增多,耕地面积也随之扩张。
这势必导致大量的天然植减少,加剧土壤的裸露和水土的流失。
种种因素累积下来,让环境保护工作者痛心地看到,尽管恒河流量大(年均径流量是黄河7倍),但过度的污染和泥沙的输入已超过其自净能力,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专家们对此呼吁,恒河如果长期缺乏有效的环境监督与保护措施,将来不光是输沙量,就连含沙量也会持续位居世界第一。
真到了那个时候,治理恒河将会变得困难重重,甚至有人悲观认为,即使花费百余年时间也难以让它恢复原貌。
来源:战千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