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萱《搗練圖》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5 14:51 2

摘要:描繪了唐代城市婦女在搗練、理線、熨平、縫製勞動操作時的情景。畫中人物動作凝神自然、細節刻畫生動,使人看出扯絹時用力的微微後退後仰,表現出作者的觀察入微。

《搗練圖》,中國唐代工筆重設色畫,唐代畫家張萱之作。

盛唐時一幅重要的風俗畫,對後世繪畫風格有重大影響。原故宮舊藏,現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搗練圖》是中國古代仕女畫的重要代表作。

描繪了唐代城市婦女在搗練、理線、熨平、縫製勞動操作時的情景。畫中人物動作凝神自然、細節刻畫生動,使人看出扯絹時用力的微微後退後仰,表現出作者的觀察入微。

線條工細遒勁,設色富麗,其「豐肥體」的人物造型,表現出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格。《搗練圖》工筆重彩,色彩鮮艷,亦系宋徽宗摹本,流傳有序。

唐代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發展到繁榮昌盛的時代。當時的繪畫興旺鼎盛,產生出近四百名有史可查的優秀畫家,遺留下諸多異彩煥發的藝術傑作。

盛唐,長安是全國的絲織品生產中心,都城內有少府監、織染署、掖庭局等機構,下設官營絲綢作坊。玄宗後期,宮中專為楊貴妃造作錦秀金玉之工就達千人。官府作坊內也有為數不少的奴婢,一些技藝出眾的被分配到掖庭局勞作,所得報酬僅為日常衣食。《搗練圖》中所描繪的勞作景象,真實再現了她們的生活。

在仕女畫發展的早期——漢魏晉時期,畫家筆下的仕女多是秀骨清相,薄衣廣袖。在這一時期繪畫理論著作中稱仕女畫家為「青工綺羅」。到仕女畫發展到中期的唐五代時期,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始有「仕女」之稱。畫家創作的仕女形象也演變成張萱畫中所描繪的形象,以求更加符合於當朝統治者的審美趣味。在唐代,精工仕女的畫家有張萱、周昉等,張萱是周昉的的老師,其工細妍麗,代表了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格。但因時代久遠,張萱的繪畫作品多數都散佚無存。現存的《搗練圖》卷、《虢國夫人遊春圖》卷和《武後行從圖》雖或為後人摹本,但仍可令人窺見其繪畫技藝之一斑。

盛唐,上至宮廷下至民間都崇尚肥美。張萱筆下女性臉圓而飽滿,體態豐腴健碩,盡顯大唐女性的華貴之美。這些生活優渥的女性神態多惆悵與苦悶,慵懶之態盡顯。

《搗練圖》中女子衣著是盛唐時半露胸式衫裙裝的代表。圖中的成年女性都穿短襦,肩上搭有披帛。衣飾色彩柔和,艷而不俗,朱紅、緋紅、橙黃、草綠等交相輝映。裙薄如蟬翼,以極細的筆觸勾畫出衣裙上織印的花紋,變化豐富。澳門學者、美術史博士陳繼春認為,這種紋樣與日本正倉院法隆寺所收藏的唐代織錦的色澤十分相似。畫中女性皆梳中晚唐流行的高髻,應和了白居易「時世高梳髻」的風姿。

丨宋徽宗趙佶坐像。

《搗練圖》繪製在細致平滑的宮絹上,並無作者和摹者的款印,卷首題跋:「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真跡」。另有金章宗用瘦金體題「天水摹張萱搗練圖」。瘦金體由宋徽宗獨創,筆畫勁挺秀麗,風格獨特。金章宗完顏璟愛好書法,曾在朝中設立書畫院,「凡好書劄,悉效宣和(徽宗時年號),字畫尤為逼真」。完顏璟學宋徽宗的字,幾乎可以亂真。從這些題跋上推測,金章宗完顏璟曾經是這幅《搗練圖》的收藏者。

1126年,金兵攻下宋朝都城汴京後,從宋宗室處掠奪了大量書畫文物。這幅曾著錄於《宣和畫譜》的唐畫摹本便是其中之一。金章宗題「天水摹張萱搗練圖」,天水是地名,位於今甘肅境內,是趙氏郡望,所以宋朝也被稱為「天水一朝」。有說法認為這二字指代趙佶。然而縱覽全圖,並沒有「禦製」「禦書」等徽宗款識,書法鑒定家徐邦達、楊仁愷則認為此畫應由宋代畫院高手代筆。

明清兩代對《搗練圖》的著錄不多,明人張慎曾在《丹鉛總錄》中寫道:「古人搗衣,兩女子執杵,如舂米然。嘗見六朝人畫《搗衣圖》,其製如此。」文學家沈從文認為,傳世古畫中只有宋代摹本《搗練圖》中出現了豎杵,張慎所說的必然是這幅畫作,只是他將唐畫摹本錯記為六朝。

《搗練圖》在清代的印記,來自畫中所題「高江邨清吟堂秘藏」,此為清代學者高士奇的印章。高士奇是清代著名學者,學識淵博,善考證,曾為康熙講書釋畫,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由此可見,清代時此畫還在中國境內。

學者徐繼春曾詳細考證了該畫流入境外的經過:

1904年起,美國波士頓博物館開始雇用日本研究者擔任東方部顧問。1912年5月,時任波士頓博物館東方部顧問的岡倉天心,從天津大沽口進入中國,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奉命收集中國古代藝術品。此後一個月中,岡倉天心被眾多中國古董商人包圍。他利用「中國·日本特別基金」先後收購了《遠山柳塘圖》等古畫和一批珍貴的青銅器,這幅《搗練圖》是購自一位滿清貴族之手,當年8月入藏波士頓博物館。此後,《搗練圖》一直存放於該館。

作品繪製於絹上,色彩多使用礦物研磨顏料。

在絹上使用礦物重彩,如石青、石綠時往往使色厚而浮於表面,畫者一般使用濕的生宣紙或棉花搓撚成小團,慢慢把顏色「墩」入絹絲紋理之中,多次反復操作,使畫面色彩鮮艷,更加平面化,薄而厚重。這是絹本作畫的優點,也是如今大多傳世工筆畫多繪於絹上的原因之一。

《搗練圖》描繪了從搗練到熨練各種活動中的婦女們的情態,刻畫了不同人物的儀容與性格。表現的是婦女搗練縫衣的場面,人物間的相互關系生動而自然。從事同一活動的人,由於身份、年齡、分工的不同,動作、表情各個不一,並且分別體現了人物的特點。人物形象逼真,刻畫維肖,流暢,設色艷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豐腴的審美情趣,代表了那個時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時代風格。

執絹的婦女身軀稍向後仰,似在微微著力;熨練婦女認真專註的表情,端麗的儀容,恰如其分地表現了溫厚從容的心情。在絹下好奇地窺視的女孩,以及畏熱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動引人。畫家表現婦女搗練活動,不只是描繪搗練、絡線、織修、熨燙等的活動過程,他既重視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註意刻畫某些富有情趣的細節,使得所反映的內容,更具有生活氣息,人物造型有唐代人物畫的共同特點:臉型豐滿,設色工麗。

「練」是一種絲織品,剛剛織成時質地堅硬,必須經過沸煮、漂白,再用杵搗,才能變得柔軟潔白。《搗練圖》長卷式的畫面上共刻畫了十二個人物形象,按勞動工序分成搗練、織線、熨燙三組場面:第一組描繪四個人以木杵搗練的情景;第二組畫兩人,一人坐在地氈上理線,一人坐於凳上縫紉,組成了織線的情景;第三組是幾人熨燙的場景,還有一個年少的女孩,淘氣地從布底下竄來竄去。

畫家采用「散點透視法」進行構圖,把整個搗練的勞動場面分三部分呈現在讀者面前。同時,畫家不單純圖解勞動的程序步驟,而是註重對勞動場面中流露情緒的細小動作的描繪,似求得更好地展示出筆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動。如搗練中的挽袖,縫衣時靈巧的理線,扯練時微微著力的後退,幾個小孩的穿插,一女孩在煽火時以袖遮面及另一女孩出神地觀看熨練等,使畫面中的人物與場景真實生動,充滿生活情趣。顯然,這是畫家熟悉生活、認真觀察的結果,體現了唐代仕女畫在寫實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

畫家以細勁圓渾、剛柔相濟的墨線勾勒出畫中人物形象,輔以柔和鮮艷的重色,塑造的人物形象端莊豐腴,情態生動,完全符合張萱所畫人物「豐頰肥體」的特點,在技法的運用上也與之相差無幾。確是了解和研究張萱、周昉仕女畫及唐代仕女畫成就的重要參考資料。




来源:品古罗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