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将尔朱兆与高欢之间的争霸比作秦末刘邦与项羽之争,认为两者在某些方面颇为相似。然而,从尔朱兆在这场权力角逐中的表现来看,这种类比并不贴切。尔朱兆既谈不上是枭雄,也难称得上是战神级别的军事将领,他顶多只是一个能够统率三千士兵的武夫。
有人将尔朱兆与高欢之间的争霸比作秦末刘邦与项羽之争,认为两者在某些方面颇为相似。然而,从尔朱兆在这场权力角逐中的表现来看,这种类比并不贴切。尔朱兆既谈不上是枭雄,也难称得上是战神级别的军事将领,他顶多只是一个能够统率三千士兵的武夫。
当时,高欢虽已在山东立足,但尚未有与尔朱氏家族公开决裂的信心。他亟需在短时间内将麾下的六镇降兵凝聚成一支忠诚且有战斗力的力量。
为此,高欢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大张旗鼓地散布消息,声称尔朱兆独揽朝政,并已下令将六镇降兵全部调回山西,编入契胡部队,准备征讨稽胡。这一消息迅速在刚刚在山东安顿下来的六镇士兵中传开。
此前,高欢一直致力于安抚人心,使他们的生活状况远胜以往,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重新找回了久违的尊严。相比契胡统治时期那种被压迫、被欺凌的日子,如今的生活无疑要好得多。如今却又要落入契胡的掌控,众人感到无比压抑和愤怒,甚至觉得若真落到那般境地,还不如一死了之。
霎时间,六镇的降兵们纷纷议论,不知所措,场面混乱如同炸开了锅,而高欢却在这座压力不断攀升的“火药库”中,拼命添柴加火。
高欢命令亲信刻意渲染局势的危急,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军中挑选出万余名士兵,催促他们即刻出发。这一万多人想到即将离开刚刚安定下来的生活和亲人,情绪顿时焦躁不安、惊恐万分。
此时,孙腾与尉景适时登场,与高欢上演了一出精心编排的“三簧戏”。二人装作苦苦哀求的模样,请求高欢延缓出兵日期。
高欢假意推脱一番后,便“勉为其难”地答应宽限几日。这一番拖延反而让六镇降兵更加惶恐不安,在前途未卜的阴霾笼罩下,人人开始思考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到底该何去何从?
在这个关键时刻,高欢亲自登场,但他并没有立刻率领大军出征,而是精心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告别仪式。
高欢登上高台,效仿当年刘备的做法,每逢大事必先动情落泪。他一边哭泣,一边诉说:“我高欢出身北镇,是正宗的怀朔子弟,我们大家本就是一家人。如今朝廷要将你们调往山西,成为契胡人的部属,替他们冲锋陷阵。”
话音刚落,他又神情悲怆,仿佛为将士们的命运感到痛心疾首:“去山西打仗,那无疑是去送死;可若不去,耽误了军机,同样是死路一条。无论怎样,都是个死字。”
当他把众人的情绪推到顶点时,才故作焦急地发问:“大家说,我们该怎么办?”
人群中早已安排好的亲信立刻高喊:“造反!造反!”这一声如同火星落入火药库,瞬间引爆了全场。
起初人们一愣,毕竟造反可是灭族的大罪。但很快,大家回过神来——他们本来就是因造反而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于是群情激奋,纷纷响应。眼看时机成熟,高欢故作紧张地说道:“造反虽凶险万分,但既然已是无路可走,我高某愿与诸位兄弟同生共死!只是……我们要推举谁来做这个领头人呢?”
众人见高欢如此真挚诚恳,纷纷感动得热泪盈眶。随即,人群中有人带头高呼拥护贺六浑(即高欢)为首领,气氛顿时高涨。高欢心中欣喜,但他深知,这反王的位置并不好坐。多年来,造反称帝者不乏其人,如破六韩拔陵、葛荣等,都曾风云一时,最终却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如今他手下的二十万降兵,正是当年葛荣的部属,他们没能保得住葛荣,若继续追随自己,恐怕也会重蹈覆辙。
于是,高欢故作沉稳,摆出一副与将士们同舟共济的姿态,在台上说道:“反叛朝廷不是儿戏,大家可曾想过,葛荣当年拥兵百万,为何转眼就土崩瓦解?正是因为军纪涣散、号令不行。既然你们推举我为统帅,那这次起兵就必须与以往不同。若想随我共图大业,从现在起就要严守军纪,不得再欺压汉人,若有违令者,军法从事!否则,我们还不如不反,我也犯不着为此搭上全族性命。”
众人听罢,早已安排好的心腹率先高声回应:“愿生死相随,唯将军之命是从!”其他人也纷纷附和,表示誓死效忠。
高欢见时机成熟,便下令杀猪宰羊,设宴犒赏三军,士气高涨之际,于信都(今河北一带)正式誓师起兵。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欢为何再三强调不可欺负汉人?这是因为在五胡乱华之后,北方的汉人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在那些流亡的军民之中,汉人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由于力量分散,常常遭受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欺压,在内部也频繁发生摩擦与冲突,这正是导致葛荣军队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支号称百万的大军一直以来都潜藏着这样的矛盾,而高欢曾在葛荣军中效力,对此看得很清楚。
尽管他在执政期间努力调和民族之间的矛盾,尽量缓和冲突,但他所依赖的主要军事力量仍是鲜卑人,因此总体上仍然代表了鲜卑人的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高欢在军事上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虽然他的部队实力并非绝对强大,但士气高涨,足以与各方势力一较高下。更何况,对于尔朱氏中最强大的一支——尔朱兆,高欢从心底里是不屑一顾的。
然而,冷静下来的高欢并没有被短暂的兴奋冲昏头脑,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还缺少什么。此时的山东势力在北方并不算强大,可以说只是在一隅之地起兵,根基尚浅。
从政治角度来看,高欢只能以反叛诸侯的身份出现,而尔朱氏则打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旗号,在统治伦理上占据优势。想到这一点,高欢内心不免感到不安,他意识到必须找到一个应对之策。
谋士孙腾为他出谋划策:如今的北魏朝廷不正是尔朱氏随意操控、更替的结果吗?既然他们可以拥立皇帝,我们为何不能也找一位皇室后裔作为旗帜?
高欢顿时豁然开朗。于是他开始物色人选——北魏宗室这些年颠沛流离,不少人流落民间,其中正好有一位时任渤海太守的元朗。
无论出身如何,只要他是拓跋氏的血脉即可。很快,高欢便为元朗举行了一个简单的登基仪式,随即打出“奉天讨逆”的旗号,轰轰烈烈地起兵讨伐尔朱氏。
有了元朗这块正统招牌,高欢顿时底气大增,仿佛脱下了“造反者”的外衣,披上了合法正统的战袍,与尔朱氏所支持的傀儡政权分庭抗礼。在那个时代,这种策略远比像葛荣那样自立为王要高明得多,不仅赢得了人心,也有效团结了北魏宗室势力,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尔朱家族听闻高欢起兵的消息后,并未将其放在心上。这主要得益于尔朱荣生前的精心布局——尔朱氏的重要成员各自镇守一方,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而高欢所率领的不过是一支临时拼凑的降军,看似不足为惧。
尔朱仲远与尔朱度律对此毫不在意,但长期在北魏朝廷中枢操盘、为尔朱家运筹帷幄的尔朱世隆却看得更深远。他清楚地认识到,论个人才能,高欢远胜尔朱家族麾下的诸多将领。
当年尔朱荣便已察觉,高欢绝非池中之物,是个极难掌控的枭雄。为此,他曾试图将高欢压制在一隅之地,甚至一度动过杀机。只是谁也没料到尔朱荣会英年早逝。在他生前,那些野心勃勃的人物都不敢轻举妄动;但他一死,尔朱家族便再无人具备足以驾驭这些枭雄的智谋与威望。
因此,面对当前局势,尔朱世隆忧心忡忡。他苦口婆心地劝说其他将领们:千万不要低估那个眼下兵少将寡的高欢。
尔朱仲远、尔朱度律与骠骑大将军斛斯椿、车骑大将军兼仪同三司贺拔胜、车骑大将军贾显智等人率军会师于阳平,集结兵力。
尔朱氏大军整装出发,直指高欢的“叛军”而来。与此同时,尔朱氏主力由尔朱兆亲自统领,从井陉出兵,在广阿(今河北地区)扎营,号称拥兵十万。
广阿上空乌云压境,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这场战役看似力量悬殊——面对十几万骁勇善战的契胡铁骑,高欢明显处于劣势。但昔日那位纵横沙场、令人闻风丧胆的统帅尔朱荣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这群缺乏谋略、目光短浅的武夫们,局势因此悄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高欢展现出一代枭雄的气魄与冷静:他没有丝毫畏惧或动摇,而是沉着地分析敌情。他深知对手虽是尔朱家族的精锐部队,却分属多个互不统属、彼此猜忌的将领指挥,内部矛盾重重,这正是可乘之机。
高欢与麾下谋士暗中筹划,巧妙施展反间之计,意在令这群有勇无谋的武将疲于应付、自乱阵脚。他们四处散布谣言:“尔朱世隆兄弟密谋要除掉尔朱兆”,又传“尔朱兆正与高欢合谋铲除尔朱世隆一派”。流言反复传播,真假难辨,尤其对这些头脑简单的武夫而言,更显得疑云重重。几方势力彼此猜忌,谁都不敢贸然前进与高欢正面交锋,唯恐背后有人趁虚而入,坐收渔利。
其中尤以尔朱兆最为急躁愚钝,十足莽夫一个,得罪不起也信任不得,典型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尔朱世隆等人对他颇为忌惮。为缓和局势,尔朱仲远特派手下大将斛斯椿、贺拔胜多次前往劝说沟通,试图消除误会。
尔朱兆只带三百随从前来赴会,一看这架势便知双方隔阂已深。他到场后挥舞马鞭,情绪激昂地发泄一番,旋即离去,毫无统帅应有的沉稳风范。阵营核心人物之间竟猜忌至此,足见高欢的离间之计运用得何其精妙绝伦。
尔朱仲远见事态愈发失控,心中顿时慌乱不已。原本只是想化解误会,如今反而加深了矛盾,局面变得更为棘手。无奈之下,他只得派斛斯椿与贺拔胜前去追劝,试图挽回局势。然而此举实属徒劳,在这种情况下,谁还能听得进解释?
果然,头脑简单的尔朱兆不仅不听劝,反而将斛斯椿和贺拔胜二人擒获,带回军营,彻底撕破了脸面。尔朱仲远与度律得知消息后大为惊恐,担心家族内部真的爆发冲突。难道之前关于尔朱兆与高欢密谋除掉他们的传言是真的?
面对如此局势,与尔朱兆正面对抗显然没有胜算,两人权衡再三,最终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先退回自己的地盘观望局势再说。
于是,尔朱氏家族的联军顷刻瓦解,只剩下鲁莽无谋的尔朱兆独自支撑。他将贺拔胜与斛斯椿押回营中,尤其对贺拔胜怀恨在心。当年尔朱荣遇害之时,贺拔胜不但没有追随尔朱氏,反而暗中相助他人,这让尔朱兆一直耿耿于怀。如今正好清算旧账,便决意将其处死。
杀掉一位大将本来也算不了什么大事,但尔朱兆的做法却颇为耐人寻味。他竟然一本正经地向贺拔胜列举出几条所谓“罪状”,仿佛是在进行一场正式审判。尔朱兆语气强硬地说:“第一,你杀了卫可孤;第二,天柱(指尔朱荣)遇害后,你不跟随世隆回归尔朱家族,反而率军东征仲远,这不是背叛又是什么?我早就想除掉你了,你现在还有什么话可说?”
这里尤其令人费解的是,尔朱兆居然为卫可孤鸣不平,似乎是在为其“伸冤”。但从整体语境来看,这更像是找个借口强行安插罪名,纯粹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贺拔胜听后怒不可遏,当场反驳道:“我杀卫可孤,是为了替国家铲除叛贼,何来罪责?至于天柱之死,那是君主诛杀臣子,身为臣子,我只能效忠朝廷!如今落到这个地步,生死由你决定。但我必须提醒你,眼下外敌当前,你却在骨肉至亲之间自相残杀、互相构陷,从古至今,这样的行为没有不导致灭亡的。我不怕死,但你要清楚,若因一时冲动杀了我,将来必定后悔。”
尔朱兆这个人有个特点——只要对方言辞有力、情理兼备,他往往会被说服而改变主意。之前对高欢如此,这次对贺拔胜也不例外。贺拔胜的一番话直击要害,令尔朱兆深感愧疚,最终选择放过了他。如果当时真的杀了贺拔胜,那无疑是极大的损失。要知道,贺拔胜堪称当时最杰出的将领之一,其才略与胆识皆属上乘。
高欢成功分化了尔朱氏家族的军事力量后,终于与尔朱兆正面交锋。这一次,双方再无回旋余地,只能一决雌雄。
然而,面对强敌,高欢内心却充满疑虑,甚至有些怯战。他将这份不安告诉了亲信段韶。段韶劝说道:“胜负关键不在兵力强弱,而在人心向背。尔朱氏肆意弑君、滥杀朝臣、残害百姓,早已失去民心。您以正义之师讨伐逆贼,何惧之有?”这番话让高欢重拾信心,坚定了作战决心。
高欢迅速完成全面动员,士气高涨;反观尔朱兆,既无有效动员,又军心涣散,天时地利人和尽失。战争尚未开始,胜负已见分晓。
果不其然,在广阿之战中,尔朱兆遭遇惨败,五十余名甲士被俘。昔日尔朱荣统率的那支铁军,曾以七千精骑大破二十万葛荣大军,短短一两年便平定天下。
如今尔朱兆虽拥兵十万,却落得如此败局,可见主帅能力对战局影响之大。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尔朱家族的衰亡,已初现端倪。
高欢乘胜追击,攻克战略要地邺城后,迅速整编部队,厉兵秣马,为即将到来的大决战做准备。尔朱世隆已清晰预见尔朱家族即将倾覆的危机,惶恐不安的老狐狸深知,唯有说服那个头脑简单的尔朱兆才是唯一的出路。
尔朱世隆立刻展开行动,一面派使者低声下气地向尔朱兆示好,极尽恭维之能事,以厚礼相赠;一面绞尽脑汁献上妙计——让傀儡皇帝魏节闵帝册封尔朱兆的女儿为皇后,意图用皇后的尊荣彻底收服尔朱兆。
"若不尽快铲除高欢,你的荣华富贵转瞬即逝,还有什么资格闹别扭?"这番话终于打动了刚愎自用却又颜面至上的尔朱兆。
新败之余的尔朱兆权衡利弊,最终采纳了尔朱世隆的建议,倾尽主力大军而出,与尔朱家族各支势力会合。尔朱天光亦率军前来汇合,整个尔朱氏的命运就此一战定乾坤。
值得一提的是,尔朱天光此次出征还带来一段微妙插曲:斛斯椿与贺拔胜二人本在尔朱仲远麾下效力,皆是威名赫赫的人物。此前险些命丧尔朱兆之手的经历,早已让他们对尔朱家族心生怨怼,忠诚度大打折扣。
斛斯椿冷静地分析局势,认为尔朱氏家族大势已去,便私下与贺拔胜商议:“尔朱氏一干人等倒行逆施,早已失去民心,百姓无不痛恨。如果我们继续效忠他们,恐怕最终只会一同走向灭亡。依我看,不如另寻出路,尽早脱离这趟浑水。”
贺拔胜听后心中欣喜,但也有所顾虑。他说道:“尔朱氏虽然内乱渐显,但势力尚存,尤其是尔朱兆和尔朱天光两股力量,若不能一网打尽,日后仍会为祸天下,甚至引发更大的动荡。”
斛斯椿理解贺拔胜的担忧,于是两人共同谋划对策。他们一致认为,要彻底瓦解尔朱氏的威胁,必须同时铲除尔朱兆和尔朱天光两大主力。此时,尔朱兆已经率军进京,准备对高欢发动进攻,而尔朱天光尚未行动。尽管天光本人能力平庸,但背后有贺拔岳与侯莫陈悦的支持,实力不容小觑。
为了将尔朱天光引入战局,斛斯椿与贺拔胜劝说尔朱世隆设法从东边召回尔朱天光,以形成合力对抗高欢之势。在生死攸关之际,团结对外成了最合理的选择,因此他们的建议很快就被采纳了。
尔朱世隆果然落入计策之中,他最为关切的是小朝廷的存亡。于是,他派遣斛斯椿为使者前去召见尔朱天光。尔朱天光接到消息后颇为犹豫,因为他深知自己的能力,是当时尔朱家族中最具清醒认知的人之一。
他找来谋士贺拔岳商议对策。贺拔岳分析道:“王家如今占据三方要地,兵马强盛,高欢不过是一支临时聚合的军队,怎敢与我们抗衡?只要各方齐心协力,便无往不利。但如果内部骨肉相疑,连自保都难,又怎能制服外敌?以我之见,不如暂且镇守关中稳固根本,再分派精锐部队与其他军合力应敌,如此进可攻退可守。”
这番话可谓一针见血,既指出了当前局势的关键所在,也提出了应对之策:如果不能团结一致,那就索性按兵不动,守住各自地盘;若能一致对外,凭实力完全可以取胜。但就目前形势来看,最好的选择还是按兵不动,稳守关陇地区,只需派出一支劲旅略作呼应即可,这才是上策。
然而遗憾的是,这一次尔朱天光并未采纳贺拔岳的建议,执意亲自前往会盟,并带走了所能调动的全部关陇兵力。而贺拔岳与侯莫陈悦则未随行,倘若他们也一同前往,恐怕也只能落得个全军覆没的结局。
尔朱天光从长安出兵,尔朱兆自晋阳起兵,尔朱度律由洛阳发兵,尔朱仲远则从东郡赶来,四路大军共计二十万人马在邺城集结,并沿洹水布阵,声势浩大。
相比之下,高欢的处境就显得十分艰难。他仅有战马两千匹,士兵三万人,兵力悬殊极为明显,这场战争对高欢来说几乎是一场生死考验。然而,在这危急关头,他的军队中却出现了一支异军突起的力量——高敖曹率领的三千汉军。
高欢的主力部队多为鲜卑人,汉人在军中常受歧视,但唯有高敖曹和他的部队无人敢轻视,成为军中一支独特而勇猛的力量。这位骁勇善战的将领,值得我们日后专门介绍。
高欢深知,决定命运的时刻已经到来,成败在此一役。作为一名出色的军事统帅,他果断下令将运送粮草的牛驴用绳索连在一起,彻底封死退路,摆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姿态。虽然能否绝境逢生尚不可知,但这一举动无疑激励了全军将士:此战,唯有拼死一搏!
高欢在韩陵列下圆阵,与尔朱氏的大军对峙。
尔朱兆又像往常一样扯开嗓子破口大骂,像个泼妇似的对着高欢一顿言语攻击,甚至还想讲道理。高欢忍不住笑了,看着这个虚伪的家伙说道:“我们当初一起辅佐皇帝,敢问你一声,皇帝如今在哪?你自己亲手杀了皇帝,还有什么资格在这里谈道理?”
尔朱兆一听,觉得不能光靠骂街了,便辩解说:“永安王(即孝庄帝)冤杀了太原王(尔朱荣),我这是替天行道,为父报仇!”
高欢冷笑一声,反问道:“皇帝诛杀大臣,那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道理,哪来的仇?更何况,我亲耳听见天柱(指尔朱荣)密谋造反,当时你就站在旁边,还有什么好狡辩的?”
尔朱兆被怼得哑口无言,恼羞成怒,不再多说,直接策马冲锋,一场大战就此在邺城展开。
高欢亲自统率中军,高敖曹则带领汉军担任左翼,而高欢的堂弟高岳负责指挥右军。尔朱兆直扑高欢而来,战局一度陷入危急,高欢难以招架,被迫后撤。关键时刻,高岳迅速迎击尔朱兆的前锋部队,为局势稍稍稳住。与此同时,高欢的中军将领斛律敦将溃散的士兵重新集结,并悄然绕至尔朱兆大军后方发起夹击。
然而,这些战术对于骁勇善战的契胡军队来说并未造成实质性威胁。在尔朱兆的猛烈冲击下,高欢的军队几乎面临崩溃。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高敖曹率领三千汉军赶到战场,成为扭转局势的关键力量。
高敖曹亲率一千精锐从中央直插敌阵,所向披靡,拼死奋战的气势震撼了尔朱兆全军,最终将其击溃。
尔朱兆兵败如山倒,仓皇撤退途中想起先前慕容绍宗的忠告,悔恨交加,捶胸顿足地哀叹:“没有采纳公之良策,竟落得如此下场!”
尔朱家族自此全面溃败,首鼠两端的大都督斛斯椿率先逃回洛阳,随后反戈一击,关闭城门将尔朱氏的余党尽数围歼,尔朱世隆、尔朱度律、尔朱天光、尔朱彦伯等人皆被擒获并处决,尔朱势力彻底覆灭。
当尔朱天光率军东下时,他将弟弟尔朱显寿留在关陇一带负责守备。为了增强东进的兵力,尔朱天光急忙召来侯莫陈悦,希望两人能合兵一处,共同与尔朱家族的其他部队汇合。
此时,贺拔岳已经预感到尔朱天光必将失败,于是心生一计,打算趁机擒获尔朱显寿,转而投靠高欢,摆脱尔朱氏的控制。他劝说侯莫陈悦联手出兵进攻长安,宇文泰担任前锋。还没等大军抵达,尔朱显寿便弃城逃走,在华阴一带被追兵赶上并斩杀。
另一边,傻乎乎的尔朱兆也被高欢打得溃不成军。虽然高欢此时也已疲惫不堪,无力穷追猛打,但尔朱兆还是侥幸逃脱。幸亏慕容绍宗冷静指挥,才得以收拢残兵败将,退守晋阳。
不久之后,尔朱家族的核心人物接连被杀的消息传来,尔朱兆意识到自己也难以立足,便大肆劫掠一番,带着部众仓皇逃回老家秀容,途中还不忘洗劫并州,造成极大破坏。
此时,高欢以晋阳为根据地逐渐稳固势力,开始着手清除尔朱兆的残余力量。他知道若正面强攻难度较大,便设下一计:一方面暗中调集军队准备围剿,另一方面故意放出风声,声称要直取秀容,以此迷惑对手。
尔朱兆刚松了口气,正准备整顿军队休整一番,突然又收到消息说高欢的部队即将追击而来。他连忙下令进行战争动员,全军顿时陷入一阵慌乱。
然而几天后,探马回报称高欢的军队已退回城中,众人稍稍安心了些。但没过多久,又传来高欢再度出城的消息,如此反复折腾了四次,弄得尔朱兆本就不大灵光的脑袋更加混乱不堪,不知如何应对,最后索性麻木地听之任之。
此时正值春节临近,高欢深知这个节日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便大张旗鼓地宣布放假十天,让将士们好好庆祝新年,晋阳城上下立刻沉浸在一片喜庆氛围中。尔朱兆听说后,也放松了警惕,下令全军一同过节。
就在除夕之夜,高欢亲率精锐骑兵秘密出征,一夜疾驰数百里,于大年初一清晨抵达秀容城外。稍作休整后,他下令发起突袭,攻势猛烈异常。而此时尔朱兆的部队正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毫无防备,仓促之间根本无法组织有效抵抗,很快便溃不成军,四散而逃。
尔朱兆展现出武人特有的刚烈与决绝,他命令亲信将自己斩首后去向高欢复命。然而,曾经并肩作战的情分仍在,谁又愿意背负千古骂名去做这样的事呢?无奈之下,尔朱兆只得亲手杀死自己心爱的战马,随后自缢于树下。
至此,高欢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虽然尚未完全统一北方,但他已掌握了左右时局的主动权。曾经权倾一时的尔朱氏家族,也在此刻彻底走向覆灭,退出了历史舞台。
来源:诗情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