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都九点了,孩子还在蹦蹦跳跳,根本没想睡的意思。”“别人家的宝宝八点半就上床了,我家这会儿才刚洗完澡。”“我越看他不睡,就越着急,越催他越兴奋,最后全家都没法休息。”
“都九点了,孩子还在蹦蹦跳跳,根本没想睡的意思。”
“别人家的宝宝八点半就上床了,我家这会儿才刚洗完澡。”
“我越看他不睡,就越着急,越催他越兴奋,最后全家都没法休息。”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夜晚?
明明已经到了该睡觉的时间,可孩子像打了鸡血一样,跑来跑去、笑个不停、讲条件、耍赖皮……而你在一旁,从耐心引导到内心焦躁,再到忍不住发火,整个人都被“孩子怎么还不睡”这件事压得喘不过气。
其实,孩子晚睡没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大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在育儿过程中,我们常常把“按时睡觉”当作一个衡量孩子是否“听话”的标准。一旦孩子打破这个预期,我们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教养方式出了问题。
但事实上,孩子的作息节奏和成人完全不同,更别说每个孩子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
有的孩子精力旺盛、入睡慢、生物钟偏晚,这是正常的个体差异,而不是“故意作对”。
真正影响家庭氛围的,往往不是孩子几点睡,而是父母因为“孩子没按计划睡”而产生的焦虑、烦躁和无力感。
我们都听过“生长激素在晚上10点到凌晨2点分泌最旺盛”,于是很多家长把“必须在9点前入睡”当成铁律。其实,只要孩子整体睡眠时长足够(每天10~14小时),睡眠质量好,偶尔晚睡并不会造成严重影响。
想早点结束一天带娃一天已经够累了,好不容易熬到晚上,就想赶紧让孩子睡了,自己也能歇口气。可孩子偏偏不配合,这种“解脱感”的落空,最容易让人崩溃。
怕被比较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早早入睡,自家孩子却还在闹腾,心里难免打鼓:“是不是我管得太松?”、“是不是我不会教?”、“是不是孩子有问题?”这些自我怀疑不断叠加,最终演变成情绪爆发。
没有建立固定的睡前流程、环境太吵、白天刺激太多、睡前过度兴奋……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孩子晚睡。如果家长没有提前准备,面对突发状况自然容易手忙脚乱。
有些孩子天生就是“夜猫子型”,就像有些成年人习惯熬夜一样。只要孩子第二天精神好、吃饭香、发育正常,就不必过于紧张。
固定的流程能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时间感。比如:
洗澡 → 穿睡衣 → 看绘本 → 关灯睡觉 这样有规律的“信号”能慢慢引导孩子进入睡眠状态。白天不要让孩子睡太久,也不要让他玩得太兴奋;睡前一小时尽量避免看电视、玩手机等强刺激活动。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迟迟不肯睡,是因为感受到父母的焦虑和急躁。当你放松下来,语气平和,孩子也会跟着平静下来。
孩子晚睡并不可怕,真正需要调整的,是我们看待“早睡早起”的执念。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就像有的走路早、有的说话晚一样。我们要做的,不是强行把他们塞进一个统一的模板里,而是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给予理解和支持。
当你不再因为“孩子还没睡”而感到焦虑,你会发现,那个曾经让你抓狂的夜晚,也可以变得温柔又美好。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与陪伴中安然入眠,也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在育儿路上,多一份从容,少一份焦躁。
#晚上孩子超过几点没睡,你会焦躁?#
来源:华谷亲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