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9年10月12日,巴基斯坦发生了一件大事,军队最高指挥官佩尔韦兹·穆沙拉夫在出访斯里兰卡回国时,差点因为专机无法降落而命悬一线。这事儿不仅让他个人命运翻天覆地,也直接把巴基斯坦的政治格局给搅了个底朝天。接下来,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从穆沙拉夫的
1999年10月12日,巴基斯坦发生了一件大事,军队最高指挥官佩尔韦兹·穆沙拉夫在出访斯里兰卡回国时,差点因为专机无法降落而命悬一线。这事儿不仅让他个人命运翻天覆地,也直接把巴基斯坦的政治格局给搅了个底朝天。接下来,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从穆沙拉夫的背景到事件经过,再到后续影响,尽量接地气地把这4500字以上的内容讲明白,保证真实不瞎编。
佩尔韦兹·穆沙拉夫1943年8月11日出生在英属印度的德里,家里是个赛义德贵族家庭,据说跟先知穆罕默德还有点血缘关系。1947年印巴分治,他才4岁,跟着家人搬到巴基斯坦的卡拉奇。那时候卡拉奇是个新国家的热闹都市,他家在那儿安顿下来。他爸是个公务员,后来进了外交部,1949到1956年被派到土耳其工作。小穆沙拉夫在安卡拉长大,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土耳其语,还养了只名叫“威士忌”的狗,从小就特别喜欢狗。
1956年,他回了巴基斯坦,进了卡拉奇的圣帕特里克高中。这学校是天主教传教士办的,规矩严,学术水平高,他在数学上挺有天赋。后来又去了拉合尔的福尔曼基督教学院,学数学和经济学,挺喜欢分析问题。不过大学也不是一帆风顺,他自己说有次淘气爬芒果树摔下来,差点没命,这事儿还写进了他的自传《In the Line of Fire》。
1961年,18岁的穆沙拉夫决定当兵,进了巴基斯坦军事学院,训练三年,1964年毕业,拿了个学士学位,被分到炮兵团。1965年印巴战争是他第一次上战场,当时还是个年轻军官,打得不错,拿了个“优异勋章”。1971年战争,他当了突击队连长,带队打小规模战斗,攒了不少实战经验。
之后他的军旅生涯就跟开了挂似的,稳步往上爬。在奎达的指挥与参谋学院和国家防务学院当过教官,教战术和战略。后来还主动加入特种部队,干了七年,把身体和意志磨得跟铁似的。1990年,他去伦敦皇家防务研究学院进修,写论文研究印巴军备竞赛,挺有想法,算得上军里少有的战略人才。
1998年10月,总理纳瓦兹·谢里夫把他提拔成陆军参谋长,跳过了好几个资深将领。谢里夫可能是觉得穆沙拉夫是个移民后裔,没啥家族背景和政治势力,好控制。但这决定后来证明是个大坑,因为俩人关系很快就崩了。
1999年,穆沙拉夫主导了卡吉尔行动。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当时他派巴基斯坦部队偷偷摸进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想切断印度的补给线。这行动本来是想打印度个措手不及,但没想到印度反击很猛,双方打得不可开交,死了不少人。这就是卡吉尔战争,国际社会看不下去了,纷纷施压,谢里夫最后下令撤军。军方这边憋了一肚子火,觉得政府软弱,穆沙拉夫跟谢里夫的矛盾一下就炸了。
这事儿让军方和文官政府的关系彻底撕裂。谢里夫开始不放心穆沙拉夫,想通过提拔自己的亲信来压住军方。穆沙拉夫这边也不甘示弱,公开diss美国干涉巴基斯坦内政,把气氛搞得更紧张。1999年9月,美国国务院还警告巴军方别乱来,但谢里夫还是越来越慌,琢磨着找机会把穆沙拉夫踢出去。结果10月12日就成了这计划的高潮。
1999年10月12日,穆沙拉夫去斯里兰卡参加他们建军五十周年活动,完事儿后坐巴基斯坦国际航空的805航班回卡拉奇。这架波音777上有198个乘客,包括他和随行人员。下午6点55分,飞机到了卡拉奇上空,准备降落。结果地面空管突然说,不让飞机在卡拉奇或者巴基斯坦任何机场降落,让他们飞到160公里外的纳瓦布沙或者干脆去印度。机长一看,燃油只剩70分钟,情况不妙。
原来,谢里夫在这之前已经动手,宣布解除穆沙拉夫的职务,任命情报局长齐亚乌丁当新参谋长,还下令不让穆沙拉夫的飞机落地。这招够狠,摆明了是想把他困在天上,出点意外最好。飞机上燃油越来越少,仪表盘指针一直往下掉,情况紧急。穆沙拉夫试着联系地面自己人,比如第五军军长乌斯马尼,但电话没人接,他知道大事不妙。
谢里夫这边以为胜券在握,但没料到穆沙拉夫在军里还有不少忠心耿耿的手下。地面上,第十军军长马哈茂德·艾哈迈德和参谋局局长阿齐兹一听说谢里夫的命令,马上决定反击。他们召集人手,计划控制总理府、总统府、电视台这些关键地方,把谢里夫的行动掐死。下午5点15分,军车开进伊斯兰堡,士兵把政府大楼都封了。卡拉奇那边,乌斯马尼也带人控制了当地要害部门。
不过卡拉奇机场还有个忠于谢里夫的指挥官法塔赫,死扛着不让飞机降。乌斯马尼赶紧派师长伊夫蒂哈尔带装甲营去抢机场。装甲车直接撞开大门,士兵冲进空管中心,用枪逼着工作人员把跑道灯光打开,障碍物清走。晚上7点55分,空管终于喊话:“805航班,回来卡拉奇!”穆沙拉夫确认了是自己人接管了局面,燃油只剩7分钟,他当机立断让飞机掉头降落。
飞机落地后,穆沙拉夫一下机就看到士兵在欢呼。他没停,直接下令封锁边境,抓谢里夫和他的亲信,然后开车离开机场。当晚,伊斯兰堡这边也平息了,总理府被军方拿下。10点,电视台播了穆沙拉夫回来的消息,谢里夫政府彻底垮台。13日凌晨3点20分,穆沙拉夫上电视讲话,说谢里夫政府腐败无能,军方接管国家。这场政变没流血,但巴基斯坦的政治又一次被军方攥在手里。
政变之后,穆沙拉夫给自己封了个“首席执行官”的头衔,说要搞改革,恢复民主。2001年,他弄了个有争议的公投当上总统,2004年又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地位坐实。他的政府推经济自由化,拉外资,巴基斯坦GDP从1999年的740亿美元涨到2008年的1700亿美元,年均增长5-6%,数据来自世界银行。贫困率也降了不少,从2001年的34.5%掉到2007年的17.2%,大概1270万人摆脱了穷日子。
社会改革方面,他也有动作。2002年出台政策,增加女性在议会和地方政府的席位,女议员从60个涨到72个。媒体管制也放开了,私营电视台能运营,新闻频道从一家变成几十家,打破了国有媒体的垄断。教育上,大学数量从1999年的48所涨到2007年的130所,学生人数从27.6万飙到94.8万。
但他干的事儿也不是没毛病。1999年的卡吉尔战争是他偷偷搞的,国际上一片骂声,巴基斯坦外交上被孤立。2007年拉尔清真寺行动,他派兵对付里面的激进分子,死了好几十人,结果国内极端主义更严重,还催生了巴基斯坦塔利班。同年11月,他干脆暂停宪法,炒了首席大法官,搞得全国律师上街抗议。
2007年12月27日,前总理贝娜齐尔·布托在拉瓦尔品第被刺杀,死了20多人,全国乱成一团。不少人觉得政府安保没搞好,穆沙拉夫背了锅。2008年2月,他那边的执政党选举输得惨,人民党和穆斯林联盟(纳瓦兹派)联手组政府,还威胁要弹劾他。
顶不住压力,穆沙拉夫2008年8月18日辞职,跑去伦敦和迪拜流亡。2013年他还想回国参选,但资格被取消,还摊上一堆官司,包括2007年紧急状态被控叛国罪。2019年,他被缺席判了死刑,不过2020年这判决又被推翻。
晚年他在迪拜过日子,2023年2月5日因病去世,79岁。他这一辈子争议不断,支持他的人说他搞经济、现代化有功,反对他的人说他毁了民主,还让极端主义抬头。他的故事挺能反映巴基斯坦军方和政治的复杂关系,军方老想着管国家这毛病一直没改。
1999年这出戏,穆沙拉夫从天上被困到落地翻盘,太戏剧化了。但背后其实是巴基斯坦老问题:军方和文官政府谁说了算?这事儿不光影响了巴基斯坦,整个南亚的地缘政治都跟着晃了晃。穆沙拉夫掌权那几年,经济是起来了,但民主被按在地上摩擦,极端主义还冒头了,挺矛盾的。
你说军方在民主国家里该咋定位?巴基斯坦这例子挺扎眼的,欢迎大家聊聊看法。这段历史不光是穆沙拉夫一个人的故事,也是巴基斯坦这国家怎么走过来的缩影。
来源:混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