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子宫肌瘤是女性独有的疾病,但一本国家正规学术期刊的论文中,竟然出现了“男子患子宫肌瘤”的字句,而且不只是一处。作者竟然还是三东某三甲医院的护士。论文被曝光后,迅速在网上引起热议。有网友开玩笑地说:“建议本届诺贝尔生物学奖就颁发给这位作者,这可是史诗级
众所周知,子宫肌瘤是女性独有的疾病,但一本国家正规学术期刊的论文中,竟然出现了“男子患子宫肌瘤”的字句,而且不只是一处。作者竟然还是三东某三甲医院的护士。论文被曝光后,迅速在网上引起热议。有网友开玩笑地说:“建议本届诺贝尔生物学奖就颁发给这位作者,这可是史诗级别的重大发现!”
这件事发生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当事人是该院妇科的护士霍文静。2017年,霍文静在《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在线公开时间为2017年11月29日。
这篇论文标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开篇都算正常,但从第二段“资料与方法”小标题下,开始胡说八道了。
“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男子没有子宫,怎么就成了子宫肌瘤患者呢?而且还是这么多例?而且论文还强调“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症状和妇科检查确诊”,实在荒唐得可笑。
显然,这篇论文是作者东拼西凑出来的,根本不是原创。但是东拼西凑也要符合基本的逻辑和常识啊,这篇论文男女不分,无疑是乱写一通。
虽然论文发表时间是8年前了,但事件曝光后,还是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毕竟,这个作者是国内知名三甲医院的医护人员。齐鲁医院是全国百强医院,而且排名还在前五十名。去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2022年度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综合排名全国第5位,可见这家医院的实力是很强的。
但实力如此强劲的医院,竟然有作者写出这样的文章,不能不让人联想到齐鲁医院的水平。得知医护人员论文造假的情况后,齐鲁医院反应非常迅速,在5月5日公布处理决定:网传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给予护士霍某某记过处分、降级处理,取消其五年内各类晋级晋升等资格。
齐鲁医院的处理非常迅速,处分力度也是很大的。五年之内,这名护士不可能晋职称了。
霍文静敢写、敢投是一方面,《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竟然真敢发表,这有些让人不可理解了。毕竟这是一本国家权威学术期刊。
通过搜索得知,《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是一本旬刊,即每月出三本,刊物创刊于2014年5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主办的国家级医学期刊。刊物简介中提到,该刊由我国著名妇产科领域学科带头人、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院士担任主编,孙爱军教授担任执行主编,“是目前我国唯一一本妇科内分泌领域的学术期刊。”
这是一本有正规刊号的学术杂志,而且主编、执行主编都是北京协和医院的著名专家,绝对是行业内大咖级的人物。有这样权威的主编把关,杂志怎么会通过并发表这种犯低级错误的文章呢?
郎景和可不是一般的大夫,他是国内顶尖的妇产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还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林巧稚的得意弟子,在林巧稚身边工作过十多年。
郎景和年轻时和林巧稚在一起工作
显然,郎景和院士肯定是没看过这篇稿子,估计孙爱军也没看过,他俩有可能只是挂名的主编。但即使普通编辑如果认真审稿的话,也能发现这样的错误啊,为什么最后就发表成功了呢?让人怀疑,稿子极可能根本没有经过审核,直接就刊发了。有业内人士表示,“但凡外审专家睁眼看一眼,这稿子都过不了!”
目前,这家杂志的负责人还没有就此事给出解释。从我国的期刊管理规定看,一本学术刊物如果出现非常大的质量差错,情节严重的,可能要责令限期停业整顿,或由原发证机关吊销出版许可证。
众所周知,我国医疗系统、教育系统等各行各业评职称,花钱买论文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即使是正规的刊物,大多数也都收取“版面费”,美名其曰“审稿费”,少则几百,多则几千甚至上万。
在这种大环境下,很多作者写论文只是为了评职称,根本不注意文章质量,有的人甚至花钱找外人写。而有一些学术刊物,一切向“钱”看,也不太关心文章质量,只要没有大的原则问题,给钱就发。
像霍文静这张男女不分的情况,似乎不是个案。有网友在知网上发现,有一本《中国农村卫生》的杂志,在2014年第13期发表的一篇题为《难治性产后出血干预性治疗方法的对比研究》的论文中,在写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里,提到“69例患者,年龄20-34岁,男35例,女34例……宫腔纱布填塞23例患者,男11例,女12例……”
这篇文章的错误,也是男女不分,与霍文静犯的错误如出一辙。可见,这种胡编乱写的论文不是个案。
像霍文静此类“闹剧式”学术不端事件,通过社交媒体快速传播形成负面示范效应。青年科研人员可能产生“造假成本低廉”的错误认知,导致学术圈层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最终破坏健康科研生态,其危害还是很大的。
而且这件事也暴露出当前某些学术期刊的功利性,完全缺少社会责任感,已经丧失了作为期刊基本的原则和办刊理念,应该给予严惩。
另外,此事也反映了我国当前职称评定机制和标准的固化,想评职称,就得发论文,完全不考虑当事人的水平和实际情况。一个护士,真有必要非要在国家权威期刊发稿吗?护士不写论文又能如何?
来源:历史小黑板